長青島,美麗村,海闊山又昂,大家請認真,生活著美滿。
美臺團,愛臺灣,愛伊水稻雙冬割,愛伊百姓攏快活;
長青島,美麗村,海闊山又昂,大家請認真,生活著美滿。
美臺團,愛臺灣,愛伊花木透年開,愛伊百姓過日粹;
長青島,美麗村,海闊山又昂,大家請認真,生活著美滿。
——美臺團團歌
你常去看電影嗎?喜歡什麼類型的的電影呢?還記得從你在觀眾席上坐定起、直到正片開始,即將一起觀影的大家都在做什麼嗎?
曾經有一段時間,在電影開始播映之前,觀眾席上的大家會齊聲高唱一首歌曲;在那歌曲問世初期,唱歌的是把電影帶到現場播給大家看的人員,觀眾則負責聆聽;不過,隨著時日推移,觀眾逐漸耳熟能詳,大合唱的場面也就常常出現了。而大家所唱的歌曲,不是別首,正是今天這篇文章開頭的歌曲!
這首膾炙人口的臺語歌曲,誕生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創作者是臺灣文化協會成員蔡培火(1889-1983)。通常,隨著歌曲收尾,電影便開始播映了。
而接在美臺團團歌後播映的,究竟有哪些影片呢?查閱《臺灣民報》,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巡迴播映的片單。除了《北極動物之生態》、《丹麥之合作生態》、《丹麥之農耕情況》等感覺看了很能「長知識」的影片以外,還有諸如《北極的怪物》、《試探愛情》、《犬馬救主》、《無人島探》、《紅的十字架》、《武勇》、《北極探險》、《母與其子》等等——這些片名,假使出現在多年後的今天,看起來還是頗為吸引人、仍能讓不同喜好的影迷想買票進場觀賞吧!
和今天類似的是,在當年,進場觀賞這些電影也是要付費的喔!不過票價或五分、或十錢,並不算太過高昂,原因在於對引進這些電影的人士而言,營利並不是目的,啟迪大眾的思想與意識才是。因此,只要美臺團帶著播放電影的器材來到,你就可以前往播映地點,以幾乎就是「成本價」的票價,觀賞來自歐美各國的電影作品。
美臺團的前身臺灣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1925 年成立,活動寫真是明治大正時期人們對電影的稱呼)以郭戊己、陳新春、盧丙丁(1901-1945)等文化協會成員擔任辯士(無聲電影時期,在電影放映之際為觀眾解說劇情的專業人員),自 1926 年 4 月 4 日開始,帶著前一個月自東京購得的美國製放映機與宣傳片,開始巡迴行程;巡迴的第一站,正是位於臺南的「大舞台」戲場。
由於這樣的文化宣傳活動形式新穎、內容精彩(就跟今天的臺灣吧一樣,哈哈)的緣故,原先在編制上只有一隊的活動寫真部很快地添購機器一部與影片十來捲,並聘請鍾自遠與林秋梧(1903-1934,後來出家,即為證峰法師)等人為辯士,加開第二隊。不同於以臺北州與臺中州為主要巡迴範圍的第一隊,第二隊以臺南州和臺中州為活動範圍。兩隊所到之處,幾乎可以說場場爆滿,還連連加場。
在各地受到熱烈歡迎的巡迴放映活動,一直到臺灣文化協會因為成員心目中的理想路線不同而分裂,仍持續下去,並且成為罷工抗爭時的常見活動。就放映活動的規模而言,以 1927 年為例,單單一年內,便放映了九十四場,共三萬五千餘人次觀賞。可惜的是,電影巡迴放映的範圍,始終偏重在臺灣西半部,而且也不是西半部各地都有觀賞的機會。
美臺團的所開啟的電影旋風,威力究竟有多強大呢?除了當時報載的,觀看電影的人潮常常令偌大的戲院人山人海、水洩不通以外,從官方對美臺團的態度,也可以窺知一二。在 1927 年 8 月 1 日出刊的《臺灣民報》167 號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則相關消息。
當時,巡迴中的放映隊要商借一處地方上的戲園,作為放映場地,但戲園的園主受到來自官方的壓力,不願出借,同時將時間表排得滿滿的,接連不斷的演出歌仔戲。換句話說,官方寧願讓歌仔戲上演,也不願讓任何一場電影有機會放映。
另一方面,即便電影能夠順利放映,仍然可能因為辯士所說的內容被在場監看的警官認為不妥,進而諭令「辯士注意」甚至是「辯士中止」,而發生糾紛或衝突。至於怎麼樣算是不妥呢?有些時候是因為內容本身踩到官方所界定的底線,例如用言語諷刺或影射總督府的政策;有些時候,則是因為語言隔閡的緣故,再怎麼說,臺語畢竟不是日本警察最擅長的語言,誤會的產生總是難免。
事實上,早在 1921 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之際,蔣渭水等人士便提出以活動寫真進行文化宣傳的辦法。不過,真正的落實,如同前面我們所提到的,是 1925 年以後的事情。而在這幾年之間,雖然尚未有搭配辯士演說的黑白電影可以看,島嶼上的人們仍透過不同的活動形式,把握著各種吸收新知的機會。
經歷這一系列的知識洗禮,人們是否如同美臺團團歌所訴求的,在美麗的島嶼上擁有美滿生活呢?當然沒有那麼簡單。不過,美臺團與其前後各種相關的文化活動,確實為人們帶來的種種新奇的體驗,也在人們心中,種下一顆一顆小小的,嗯,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