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吧EP4──延伸閱讀】 小小年紀造飛機─海軍少年工的故事

臺灣吧 2015-02-05
收藏
 

1992 年,日本柳橋小學校的學生在附近的善德寺內,看見一座「戰歿臺灣少年慰靈碑」。孩子們覺得奇怪,為什麼這裡會有臺灣少年的墓碑呢?這些好奇寶寶就這樣蹦蹦蹦跑去問老師,沒想到居然沒有一個人可以解答這件事情!這讓校長保坂治男非常羞愧。在這裡教書這麼久,卻連這塊土地發生過的事情都不知道。


於是,校長開始調查石碑的來歷,發現原來這些十來歲的臺灣少年是來幫忙日本造飛機的,結果不幸在美軍的空襲中遇難。


等一等!


剛才是說「造飛機」嗎?這不是小時候唱的兒歌嗎!「造飛機~造飛機~來到青草地~」十來歲的小孩唱唱兒歌就可以了,居然真的跑去工廠造飛機!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些去日本造飛機的臺灣小孩,我們稱作「海軍少年工」, 也許有人會奇怪,海軍少年工不是應該去造軍艦嗎,怎麼是造飛機呢?那是因為,當時空軍還不是一個獨立軍種喔~所以空中武力的編制是附屬在陸軍的飛行戰隊或海軍的航空隊之下 der。


海軍少年工於宿舍前合影
戰後,海軍少年工於宿舍前合影 

二戰末期,美軍漸漸掌控制空權,日本本土開始受到美軍轟炸。面對性能卓越的美軍 B29 轟炸機,過往戰鬥機機型都無力對抗。在萬分緊急下,「雷電」終於推出了,這個由堀越二郎(1903~1982)設計的攔截戰鬥機無論在飛行高度和速度上都可和 B29 一較高下。(咦?堀越二郎這個名字好像很耳熟,沒錯!就是設計零式戰鬥機的那個堀越二郎,也就是宮崎駿《風起》裡面的那個堀越二郎!)


風起
《風起》宣傳海報 

但當時技術員工普遍缺乏,能用的日本青年都去打仗了,若徵調日本少年要面對的反彈又太大。那就只好把覬覦的目光放到殖民地的少年身上囉。


1943 年,日本開始在臺灣各級學校招考「海軍少年工員」,到日本學習製造軍用飛機。這些孩子年紀約在 13 至 18 歲之間,共八千多人,分批送至神奈川的訓練所,接受兩個月速成的技術教育。結訓後的少年有些送至日本各地支援其他飛機生產,但大部分都留在「高座海軍工廠」(當時的代號是「空 C 廠」)負責「雷電」的生產。


圖8.10 在日本神奈川高座海軍工廠工作的臺灣少年工
正在進行機身組裝的少年工

當時的宣傳寫得很好聽,說可以一邊念書、一邊工作,將來得到的學歷還很高,出來找工作很容易。許多少年就很動心,一窩蜂跑去報名。當然除了所謂的「優渥待遇」外,「自願」參加的少年還是很多的,有人是真的想要報效國家;不過,也有人則是被學校老師說服強迫的。


不管因為什麼原因來到工廠,大部分過來的少年還是後悔的比較多,來到這裡不但吃不飽,天氣又冷得要死,日常生活還要面臨嚴格的軍事管理,稍一做錯事就要接受「海軍的制裁」,一直挨打。


此外,戰爭最後的年頭,美軍的轟炸日以繼夜,軍事工廠往往是美軍轟炸的首選之地,面對不長眼的空襲炸彈,許多臺灣少年就這樣斷送了寶貴的性命。


不管多麼艱難,到了 1945 年 8 月 15 日一切嘎然而止。玉音放送著天皇宣布戰敗的消息,許多少年工還是潸然淚下,覺得不可置信。但下一刻突然發現自己變成戰勝國的一員又是頗為興奮。這樣的心境轉折今天的我們似乎很難理解。


數千名少年工的去留成了戰後的一個問題,有些人利用機會留在日本念書,但多數人還是在盟軍的協助下返回了臺灣。重返故鄉的少年自然開心,怎麼會想到返臺不久就遇上二二八事件,這之中有些人犧牲了,活下來的人有的選擇在高壓的政治氛圍禁聲,有的人又趕緊回到日本,甚至去到中國。到中國的少年原以為來到一塊解放的樂土,沒想到卻因為他們複雜的身分,在後來的文革中遇到迫害。


一個戰爭的年代,人的命運就這樣不斷被捉弄,被擺盪。解嚴後,臺灣高座會終於在 1988 年舉行了全國聯誼大會,當初的少年工們終於可以重新聚首,追憶往昔。




 
附記:
推薦給大家一部很棒的紀錄片《綠的海平線》。這部紀錄片由郭亮吟導演,於 2006 年上映,以平穩的敘事手法道出了這些海軍少年工的故事。看完我都哭慘了嗚嗚
文章資訊
作者 臺灣吧
刊登日期 2015-02-05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