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給妳我的眼睛,希望妳想起我。」百年前,歐洲貴族表達愛意的「情人之眼」

自古以來,眼睛被稱為「靈魂之窗」,透過眨眼、挑眉與眼球轉動等細微的眼部動作,人們能夠表達各種不同的情感,直接傳遞喜怒哀樂,甚至是愛戀情愫。因此,眼睛也被認為是「會說話」的器官。


不論是東方或西方文化中,時常可見以眼睛為題材來表達情人之間濃厚愛意的藝術與文學作品,無論是唐詩宋詞、《西廂記》或《紅樓夢》裡提到的眉目傳情,還是歐洲曾風靡一時的愛情信物「眼睛微型畫(Eye Miniatures)」,都反映了人們將眼睛視為最親密情感的重要表現媒介。


一位妻子為紀念先生所訂製的情人之眼(倫敦 V&A 博物館典藏,Sourc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專門描繪眼睛的微型畫作:情人之眼

說到將眼睛作為個人情感的強烈表現形式,就不得不提到歐洲過去紅極一時的眼睛微型畫。十八、十九世紀時,英國和歐洲的上流階級曾流行交換與贈送眼睛微型畫作為定情之物,因此又被稱為「情人之眼(Lover's Eye)」。


眼睛微型畫是一種小型的畫作,特別的是,這類微型畫作專用於描繪戀人或是被愛者(如小孩)的眼睛,大多以一隻眼睛為主,少數則是一雙眼睛。有些會畫上眉毛,有些會用珍珠或寶石裝飾眼淚,有些則是背後會附上一小撮的頭髮。


根據目前的研究,這類眼睛微型畫是基於情感寄託而製作,因為尺寸輕巧,所以多作為私密物品隨身攜帶。大多是以水彩畫在象牙或紙張上,再置於珠寶配飾中,如:手鐲、胸針、墜飾、懷錶、鼻煙壺、鏡盒,或是有華麗框架的戒指與小珠寶盒等。


置於長方形象牙鏡盒內的眼睛微型畫,上面寫著「27th Jan'y 1817. W Pether」
(倫敦 V&A 博物館典藏,Sourc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帶動眼睛微型畫風潮的英國威爾斯親王

這種贈送眼睛微型畫的潮流,據說起源於英國風流奢華的國王喬治四世(George IV),與他其中一位情人瑪麗亞費茲賀伯(Maria Fitzherbert)的愛情故事。


1784 年,第二次喪偶的瑪麗亞繼承了一筆可觀的遺產,並且很快地進入了倫敦的上流社會,當時年輕的瑪麗亞被介紹給還是威爾斯親王的喬治四世。


約 1788 年繪製的瑪麗亞費茲賀伯肖像(Source: Wikipedia

威爾斯親王對瑪麗亞一見鍾情,思念與愛戀一天比一天深厚,並且展開了瘋狂的追求,他甚至威脅瑪麗亞「如果她不接受他,他就要自殺」。但是,當時的皇室法律禁止和天主教徒及寡婦結婚,更何況瑪麗亞的出身只是一介平民,這讓守寡中的瑪麗亞一度逃離英國,避免引起爭議。

 

英國國王喬治四世肖像(Source: Wikipedia

不過,威爾斯親王並沒有就此罷手,他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書信給瑪麗亞,再次向她求婚,這次他還附上了一個罕見的小禮物,那就是畫上自己右眼的「情人之眼」,並且在信中寫道「趁妳還沒有完全忘記我的臉之前,寄給妳我的眼睛,應該可以讓妳想起我」。


這個畫上溫柔且充滿愛意眼神的情人之眼伴隨著信件注視著瑪麗亞,雖然目前還沒有相關史料可知當時瑪麗亞是如何回應這封信件,但是藝術史學家 Hanneke Grootenboer 認為,這幅眼睛微型畫確實在某種層面上打動了瑪麗亞的心,也幫助了威爾斯親王的求婚。因為在瑪麗亞收到這封信不久後,她就默默地回到了英國。


儘管囿於皇室法律與民情,當時的國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嚴厲反對兩人的婚事,瑪莉亞還是同意了與威爾斯親王秘密結婚。在舉行結婚儀式後,威爾斯親王又請畫家畫了另一隻「情人之眼」,這次,上面畫的是一隻瑪麗亞的眼睛,威爾斯親王將它放進一個小盒子中隨身攜帶,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打開來看見自己新娘充滿愛意的眼神。


浪漫又神秘的「情人眼眸」

事實上,威爾斯親王和瑪麗亞並不是十八世紀唯一一對有交換「情人之眼」的伴侶。大約在 1785 年左右,眼睛微型畫就已經在英國出現,並且流行了將近半個世紀。


當時上流社會的人們多以眼睛微型畫作為禮物,表達對情人的奉獻與思念,也有一些是描繪已逝親人的眼睛,作為紀念使用。這些眼睛微型畫都屬於親密且極為珍貴的私人物品,可以放入口袋或置於心臟附近,傳達了情感上的浪漫與精神依附,同時也象徵與自己緊密相連,形影不離。


繪有女性眼眸和頭髮的情人之眼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典藏,Sourc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目前,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倫敦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等藝文館舍均典藏不少眼睛微型畫。作為博物館中的一種藏品,眼睛微型畫一方面十分具有魅力,另一方面卻讓也人們倍感困惑,因為一般人很難透過僅繪有眼睛的畫作來判斷被繪者是誰、繪畫者(藝術家)又是誰、甚至畫中的眼睛凝視何人等,一切都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鑽石與寶石點綴如淚滴的情人之眼
(倫敦V&A博物館典藏,Sourc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眼睛微型畫呈現出當時人們不僅是想提供自己的肖像,而是渴望能獻上自己的一部份給所愛者。接收者可以透過它想起某人的臉龐,成為思念對象不在身邊時,一種可以交談、被親吻和擁抱的替代。微妙的眼神也是一種凝視、慾望、愛及監視的混合體。


儘管贈送「情人之眼」的潮流在 1830 年代左右,因攝影的出現而逐漸消退,然而,這些眼睛微型畫透過背後曾緊密聯繫的人與情感故事,轉化成了時代洪流下的回憶紀念,使得這些凝視的眼睛如同天上的繁星般,至今仍永垂不朽。

 

神秘又帶有強烈私人情感的眼睛微型畫
(倫敦V&A博物館典藏,Sourc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參考資料
  1. Boettcher, G. C. (ed). (2012) The Look of Love: Eye Miniatures from the Skier Collection. London: D. Giles Ltd.
  2. Gere, C. and Rudoe, J. (2010) Jewellery in the Age of Queen Victoria: A Mirror to the World.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3. Grootenboer, H. (2012) Treasuring the Gaze: Intimate Vision in Late Eighteenth-Century Eye Miniatur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to Press.
  4.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2009) Eye Miniature. Available at: https://collections.vam.ac.uk/item/O1067812/eye-miniature-unknown/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21-05-11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