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猜猜看!博物館裡的那些大肚瓶是作什麼用的?

「默」名其妙 2018-04-11
收藏

如果你近期去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參觀,在瓷器的展區,你可能會好奇有好幾個這樣的大肚子瓷瓶是做什麼的?

 

這樣的瓶子(或壺),擺著看,好似不若花瓶悅目,若是用作倒水器物,好像又不便操作。這樣的大肚子瓶,在中國北京的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中也十分常見,但是標牌上的訊息都少得可憐,常常只是粗略寫有器物名稱(多稱為緞帶耳扁壺)和燒造時代(多為永樂時期)而已。


其實,這種器型的瓷器,正好記錄了一段十分熱鬧的文化、經濟交流時期。而此話要從蒙古征服者說起。


西元十三世紀開始,蒙古人從蒙古高原開始一路向西、南方向征討,建立了蒙古帝國和附屬的許多汗國,受它統治、影響的地域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一直延伸至今天埃及的附近。由於蒙古人保障了商路的暢通,所以中國在蒙元時期,接觸到了大量來自阿拉伯、波斯(伊朗)、中亞的文化影響,也有許多來自中國的影響進入到了波斯。


在蒙古帝國解體後,中原地區隨之而來的明朝,中亞地區隨之而來的突厥化(伊斯蘭化)蒙古汗國、波斯地區在伊利汗國後進入到了各突厥王朝時期(1500 年前後進入薩法維王朝),這些政權之間仍然持續著商業、文化、政治上的交流。因此明朝的中國燒造了大量的瓷器用來外銷和外交用途。


現在,我們今天討論的大肚瓶就可以出場了——


在美國的華盛頓 DC,有一個和其它幾個大博物館相比沒那麼起眼的小博物館,名叫 Freer and Sackler Gallery (亞洲藝術博物館)。但可別看它小,但是裡邊有很多頂尖的亞洲藝術藏品。


其中有一區是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在那裡,就陳列著一個景德鎮燒造的大肚瓶,在它旁邊,我們有幸可以見到大肚瓶的「前世真身」!它原來是來自西亞地區的銅器!


 

這樣一比,一下子就讓我們看清了中國瓷器與西亞黃銅器之間存在的聯繫。


照片中的瓷器大肚瓶,燒造於十五世紀(明朝)的江西(景德鎮所在),器型正是借鑒了西亞地區的銅器水瓶。如果你對這個銅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 Free and Sackler Gallery 網站中搜索它,它的藏品編號是 F1941.10,有高清大圖可以細看。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拉近看,你會發現文化交流真是無處不在,西亞穆斯林王朝的工匠在這件作品上表現出了強烈的基督教色彩,包括耶穌和聖母的造型、耶穌生平、聖徒和騎士,這件作品可能是家境富裕的基督徒客戶所訂製的作品。


在東亞,中國的工匠們也做出了器型相似的瓷製品。除此之外,在臺北故宮,你還可以看到這樣的瓷器:

 

第一件

 

第二件

 

第三件

第三件執壺是中國明代在景德鎮燒造的,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器型來自波斯銅器的影響,而伊斯蘭世界銅器水壺的龍型把手則是借自中國瓷器。大都會博物館官方網站可以看高清大圖,該藏品檢索號為 1991.254.38。


上面的三張照片中的瓷器都能在穆斯林工匠製造的工藝品那裡找到原型(黃色部分是黃銅,銀色部分是鑲嵌的銀):


這個馬穆魯克蘇丹國(約今日埃及、敘利亞)的黃銅水盆底部正中心是太陽的符號,圍繞在太陽周圍的是十二星座的符號。製作時間是十三世紀晚期-十四世紀初(蒙古征服也大致發生在這時),它的形狀後來也出現在明代瓷器中。這張照片有點太亮,所以看不清一些細節,高清圖可以在大都會博物館官網中找到,索取號為 91.1.553。


這個精緻的執壺製做於十五、十六世紀之交時,地點在赫拉特(伊朗薩法維王朝所轄,位於今天的阿富汗西部,靠近伊朗)附近。從上面的銘文來看,因為是關於阿里(Ali ibn Abi Talib)的祈禱文,大概是給什葉派穆斯林的使用的。他的器型深深地影響到了明朝的瓷器。


下面這一件來自波斯地區的水壺製作的年代大約為西元 1180–1210 年,它的形狀後來出現在了中國明代的瓷器中,它的細節十分精緻,凸起部分顯示的是十二星座的符號。


有趣的是,這種文化的影響並不僅僅止於西亞、中亞和中國之間。穆斯林曾經在西西里和西班牙南部建立政權,所以也影響到了南歐。下面的橙子花紋盆(來自西班牙南部)的器型也是來自大馬士革周圍製作的銅盆。


再看這件「壯罐」,光是臺北故宮就收藏了 70 多個這樣的青花幾何紋壯罐,圖中這件是乾隆時期的作品,器物原型是伊斯蘭世界(包括西西里和西班牙南部)的藥罐子。


下面的蠟燭臺是阿拉伯地區的傳統造型,但是在十六世紀以後,中國的青花瓷很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宮廷的喜愛,因此土耳其宮廷甚至仿著青花瓷的顏色自製了瓷蠟燭臺! 


不僅如此,奧斯曼土耳其宮廷因為喜愛青花瓷的藍白顏色,不斷仿造,甚至走出了自己的路,創作了土耳其獨具特色的 iznik 瓷器。今日在土耳其旅遊時,引起遊客們讚嘆的「藍色清真寺」內部,就是貼滿了 iznik 瓷磚。 

 

看下面的 iznik 瓷,那熟悉的形狀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了! 


說到這裡,大家就知道那些在臺灣和中國的各博物館裡那些「非典型型態」瓷器的「前世今生」了吧。從它們身上,我們今天也能夠感受到蒙古征服之後的東西商路大交流是多麼繁榮熱鬧。


默文今天就寫到這裡,如果讀者對這些器物和它們背後的文化交流有更多興趣,或是有指正建議之處,歡迎聯繫我。在此先謝謝各位看倌了!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18-04-11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