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搭乘捷運遊台北】國史館:建築界藍正龍設計,兩度死裡逃生的強運古蹟

宋彥陞 2016-10-06
收藏

前些陣子,負責修纂我國歷史、保存總統副總統文物的國史館,因為調整了館內的借閱規則,意外引起部分學者與學生在臉書、報紙等平台為此掀起筆戰。不過,若是詢問大家知不知道國史館的詳細位置所在,或許只有少數的讀者朋友能夠正確回答出來吧?


離開中山堂之後,我們繼續朝「皇城」──總統府的方向前進。在衡陽路與博愛路口右轉,只要步行約 200 公尺,總統府的後門便會映入我們眼簾;至於我們右前方的那棟灰色建築物,便是先前引起各路媒體關注的國史館本部。


位於總統府後方的國史館外觀。
位於總統府正後方,外觀古色古色的國史館本部。

即便國史館的二樓被規劃為可以免費參觀的「總統副總統文物館」,由於館區正好位於西門町的相反方向,一般民眾平時根本少有路過這邊的機會。不過,這棟古意盎然的國史館建築,其實有著超過 90 年以上的歷史,更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事實上,這裡在日治時期,曾經是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的廳舍所在。


遞信部這個單位成立於 1895 年,是日治時期主管全台郵政、電信、儲匯等業務的最高機關。然而,在總督府的官制結構中,遞信部早期的定位其實相當地不明確。是故,它不僅曾經數次更名改制註 1,更長期附屬於民政部之下,與總督府的其他部門共用欽差行臺辦公。


欽差行臺曾為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廳舍,圖為移至台北植物園保存的部分建築。
欽差行臺曾為日治時期的總督府臨時廳舍,後來被拆遷至台北植物園等地重建保存。

如同筆者在〈中山堂:官方意識型態的晴雨表〉所提及的,隨著總督府新廳舍於 1919 年宣告完工,相關人員便從欽差行臺轉移到新廳舍辦公。與此同時,總督府也開始替部分單位尋覓適合營建新官廳的用地。


幸運的是,遞信局(原遞信部)也被選為可以擁有新官廳的部門之一,預定地點則位於總督府的正後方。負責設計遞信局新官廳的建築師,是曾經參與鐵道部、總督府新廳舍等工程的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1869-1949)。除此之外,時任營繕課工程股長的井手薰(即台北公會堂的設計者),也奉命投入了此次的營建工作。


長相酷似藝人藍正龍的森山松之助,對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界可謂影響深遠。
長相酷似藝人藍正龍的森山松之助曾多次參與總督府的官廳設計,對於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界影響深遠。

1924 年,三層樓高的遞信局新建築總算正式宣告竣工。官廳落成之後,總督府也決定重新調整遞信局的新定位:遞信局將與鐵道部一同整併至新成立的交通局之下,再次改回遞信部之名。


透過國史館所展示的舊照片,可以發現當時的遞信部廳舍原本是三層樓建築。
透過國史館展示的舊照片,可以發現當時的遞信部廳舍原本是三層樓的建築設計,與今日的四層樓外觀有所不同。

身為主管全台郵政、電信、儲匯等業務的最高機關,加上與總督府相鄰的的地理位置,使得遞信部到了二戰晚期,竟然意外地成為具有戰略價值的軍事目標!


1945 年 5 月,盟軍對台北實施了大規模的轟炸攻擊,史稱「台北大空襲」。位於總督府後方的遞信部,自然也無法倖免。幸好,遞信部雖然遭到數枚砲彈直接命中,並沒有造成建築結構的嚴重毀損,最後得以輕傷姿態迎接戰爭的結束。


「台北大空襲」的航空圖局部。圖中冒黑煙的建築物為總督府,其下方右側的「ㄈ」字型建築物即為遞信部。(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此為「台北大空襲」的航空圖局部。圖中揚起濃濃黑煙的「日」字型建築物為總督府,其下方右側的「C」字型建築物即為遞信部廳舍。(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戰後,伴隨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遞信部廳舍的產權先是移交給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轄下的郵電管理委員會;到了 1960 年,主管郵電業務的交通部又隨之進駐,將遞信部舊廳舍移作辦公本部之用。


即便熬過了台北大空襲的破壞,遞信部舊廳舍那多舛的命運並未就此劃下句點。對於業務繁忙的交通部來說,三層樓高的原遞信部官舍實在是不敷使用,便將其擴建為四層樓建築註 2。然而,由於增建部分並未與原建築使用同色系的建材,使得加蓋的頂樓部分頓時顯得格外突兀。


2003 年 5 月,一位貨車司機疑似對交通政策有所不滿,竟然駕駛著滿載油桶的貨車衝撞交通部大門!在汽油的助燃下,該名駕駛當場身亡,而交通部的一樓大廳也被濃煙與烈燄所波及,致使建築結構嚴重受損。


因為貨車衝撞事件而被燒毀的泥塑燈座,可以看見象徵台灣的水果造型裝飾。
因為貨車衝撞事件而燒毀的大廳泥塑燈座,可以看見象徵台灣風情的水果造型裝飾。

事後,交通部除了委託中原大學進行古蹟修復之外,並在門前廣場設置了防止車輛闖入的金屬路障。然而,伴隨著業務與人員的不斷擴充,曾經擴建過的交通部建築,又再次面臨了空間不足的問題。


這次,交通部採取的辦法不再是頂樓加蓋,而是搬遷至新落成的交通通訊傳播大樓;至於空出來的遞信部舊廳舍,則交由負責修纂國家歷史、保存檔案文物的國史館規劃使用。


國史館進駐之後,館區的一樓設置了可以查詢館藏資料的閱覽室,二樓則成為提供民眾免費參觀的「總統副總統文物館」。就地理位置與業務範圍而言,將國史館安置於總統府後方的古蹟建築,可說是極具巧思的妥善安排,也隱然凸顯了兩棟建築之間的密切連繫。


國史館紀念章。
國史館紀念章。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看完了遞信部舊廳舍那歷盡滄桑、卻又十分強運的坎坷際遇之後,我們自然也不該錯過導致這一系列事件的源頭──台灣總督府的歷史故事。
 




註1日本政府在接收台灣的過程中,曾與台灣人民爆發「乙未戰爭」。為了維持信息的暢通,總督府於 1895 年仿照國內遞信省,在民政局之下設立了主管郵政、電信等業務的遞信部。其後,為配合對台戰事的進行,總督府便將郵電業務交由陸軍局轄下的郵便部主持。翌年,伴隨著全島逐漸平定,總督府又再次將郵電業務移交回通信部(原遞信部)負責。不過,直到通信部於 1924 年更名為遞信部、改隸於交通局之前,其名稱與定位仍然經歷過數次調整與修改。


註2遞信部舊廳舍並非唯一遭到擴建的日治時期舊官舍。位於北門對面的台北郵局,也曾因為戰後郵務過於繁忙,遂從原本的三層高度被增建為四層樓建築,詳見〈巖疆鎖鑰北門站〉。



 

►延伸閱讀:時空偵探的寫作地圖


文章資訊
作者 宋彥陞
刊登日期 2016-10-06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