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搭乘捷運遊臺北】艋舺龍山寺:寫下半部萬華史的宗教觀光勝地

宋彥陞 2016-11-27
收藏

說來冒昧,若是聊到臺北萬華的著名地標,大家會想到哪些建築物呢?


除了位於萬華區北部、鄰近西門町商圈的西門紅樓之外,一說到臺北萬華,應該很容易想起赫赫有名的艋舺龍山寺。畢竟,萬華唯一的捷運站就是以龍山寺命名,而它那不容忽視的強大存在感,也充分反映在描繪當地特色的捷運紀念章上面。


捷運龍山寺站的紀念章圖案。
捷運龍山寺站的紀念章圖案。

仔細端詳龍山寺站的章戳圖案,會發現龍山寺與許多藥草店聚集的西昌街「青草巷」、曾以殺蛇秀聞名的華西街夜市並列為「官方認證」的萬華三大特色。其中,「青草巷」與華西街夜市的興起,又與龍山寺的所在位置密切相關。換句話說,若是要了解萬華的歷史,自然得先從龍山寺開始談起。


說到這邊,大家是否知道「艋舺」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又是為什麼會改名為「萬華」呢?


若是觀察臺北市地圖,我們會發現萬華的西邊與淡水河相鄰。自清代中葉以來,漢人便沿著淡水河進入今日的環河南路與貴陽街口一帶開墾定居。當時,住在淡水河上游的原住民時常划著獨木舟來到漢人聚落交換商品。由於原住民把「獨木舟」稱為「banka」,漢人就以臺語發音將此地稱為「艋舺」。


上述地點相對位置圖。(圖片來源:Google地圖,並由筆者進行後製。)
(圖片來源:Google地圖,標註部分為筆者加上)

到了日治時期,由於「艋舺」並不是日文的常用漢字,加上對於日本人來說,艋舺一詞不僅筆畫複雜又難以理解,就以艋舺的臺語讀音改為日語發音相近的「万華」(ばんか)一詞,希望此地可以「萬年繁華」。即便後來日本人因為二戰失敗而撤出臺灣,這個吉利的名稱仍然一直沿用至今。


簡單介紹了艋舺與萬華一名的由來之後,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位於萬華的龍山寺會叫做艋舺龍山寺了──因為它是落成於日治時期以前的古老廟宇。更精確地說,龍山寺建於清代中葉的 1738 年(乾隆 3 年),至今約有 280 年左右的歷史。


有去龍山寺參拜過的朋友,應該知道龍山寺供奉的主神是觀音菩薩。為什麼艋舺會建立供奉觀音的龍山寺呢?這就跟艋舺的開發史脫不了關係!


當漢人初次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艋舺並不像現在這般繁華熱鬧,而是個遍布著水池沼澤、充滿了蚊蟲疫疾的瘴癘之地


某天,來自福建泉州三邑的移民發現離住家不遠的樹林裡,每天晚上都會出現神祕的光源(請搭配《X 檔案》配樂服用),幾個膽大的鄉民走近一看,發現光源來自一個掛在樹上的香火袋,袋上還繡著「龍山寺」三個字。來自晉江(泉州三邑之一)的移民見狀,當下便覺得這是老家安海龍山寺的觀音菩薩顯靈,便連忙派人回去請求分靈,準備在艋舺就地建廟。


至於要在哪裡營建新的龍山寺,三邑移民為了慎重其事,在詢問過風水師的意見之後,決定把廟宇建在素有「美人穴」之稱的土地上,也就是今天的龍山寺現址。為了加強風水的效果,移民們還在廟前開鑿了一個被稱為「龍山寺池」的大水池,形成風水學上所謂的「美人照鏡」地貌。


龍山寺池位置圖,大溪口街即為今天的貴陽街西段。圖片來源
龍山寺池位置圖,大溪口街即為今天的貴陽街西段。(圖片來源,標註部分為筆者加上)

艋舺龍山寺落成之後,便成為當地三邑人的信仰與行政中心。每當要商議大事或是調解糾紛,鄉民們便經常到龍山寺請神明替他們裁決做主。最著名的事蹟,便是 1884 年(光緒 10 年)的中法戰爭,艋舺居民曾以龍山寺為號召組織民兵,協助清兵擊退進犯的法軍。戰後,光緒皇帝為了感謝艋舺居民的犧牲貢獻,特別頒給龍山寺題有「慈暉遠蔭」四字的匾額,以紀念這起官民合作退敵的佳話。


「慈暉遠蔭」匾額,今天掛在龍山寺中殿的匾額為複製品。
「慈暉遠蔭」匾額,今天掛在龍山寺中殿的匾額則是複製品。

身為一座擁有 280 年歷史的老古蹟,為了不在光陰的刻刀下傾頹破敗,龍山寺曾經數次進行整修工程。規模最大的一次,發生於日治中期的 1920 年代。當時,龍山寺的方丈福智法師有感於寺廟面臨白蟻肆虐、年久失修等問題,便帶頭捐出個人積蓄  7  千日圓,以此號召在地鄉紳踴躍捐錢修廟。據說,在鄉紳與信徒的熱情響應下,龍山寺最後募得的經費與建材合計約 50 萬日圓


當時的 50 萬日圓大概值多少錢呢?筆者先前曾介紹由「建築界藍正龍」森山松之助所設計的遞信部廳舍,這棟官舍的營建費用大約是 55 萬日圓。換句話說,龍山寺這次所募得的整修物資,相當於一棟官廳的建設費用,實可一窺龍山寺強大的號召力與凝聚力。


俗話說:「樹大招風。」福智法師出來登高一呼,居然能募到與政府蓋官舍不相上下的資源,這種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很容易引起總督府的注意與警覺。是故,為了使工程能夠順利進行,廟方便決定委託政商關係良好的辜顯榮擔任名義上的總負責人。至於實際執行的關鍵人物,則是從福建泉州聘請當時著名的溪底派匠師王益順,負責主持這次的整修工作。


王益順。(圖片來源)
王益順。(圖片來源

在王益順的親自操刀下,龍山寺採用了許多當時臺灣廟宇不常見的建築設計。舉例來說,臺灣不少廟宇會直接將鐘、鼓置於正殿,而王益順則為龍山寺另外興建了鐘樓鼓樓。另外,這次的整修也讓「藻井」的空間觀念得以在臺灣廟宇正式發揚光大。所謂的藻井,是指在建築物的天花板部分由下往上收縮,並加以花紋裝飾的建築工法。這種技法可以讓天花板看起來更加高聳壯觀,以突顯該空間的重要性與神聖性。


龍山寺鼓樓,據說收藏了一面台灣神宮的木製大鼓。
位於左側的龍山寺鼓樓,據說收藏了一面臺灣神宮的木製大鼓。

龍山寺前殿的華麗藻井。
龍山寺前殿的華麗藻井。

除了引進鐘樓、鼓樓藻井的設計概念之外,此次工程關鍵中的關鍵,在於龍山寺的布局被改成「回」字形的建築格局。在這種格局下,其它殿堂與廂房有如眾星拱月般將中殿圍於中央,以突顯中殿的尊貴地位。


一般而言,這種空間布局大多用於宮殿建築,因此又稱為「宮殿式建築」。可想而知,待龍山寺整修完成之後,地位最崇高的中殿當然是用來供奉主神觀音菩薩。弔詭的是,就在這次大整修的二十年之後,扛著鐮刀的死神卻找上了龍山寺,並留下了一則觀音菩薩顯靈示警的小故事。


二戰末期,隨著盟軍逐漸逼近日本本土,臺北也開始遭到盟軍的密集轟炸。當時,艋舺的居民為了躲避空襲,經常攜家帶眷來到龍山寺避難。某日,正當他們照例來龍山寺躲空襲時,卻發現當天的蚊蟲似乎特別狂,無論怎麼驅趕都宣告無效。由於龍山寺周邊向來不是空襲的主要目標,奇癢難耐的鄉民們就決定直接解散回家,想不到盟軍就正好選在這一天,對臺北市區進行了轟炸攻擊


據說,當盟軍飛行員飛抵龍山寺上空時,誤以為華麗的龍山寺就是總督府,便對其投擲炸彈,並不偏不倚地命中了龍山寺的中殿,瞬間引起了強烈大火!由於多數的鄉民此時已經回家休息,中殿馬上就被烈焰吞噬殆盡,卻也因此並未造成傷亡。空襲結束後,忐忑不安的鄉民回到寺內準備收拾善後,赫然發現雖然光緒皇帝御賜的匾額連同中殿的其它神像遭到燒毀,唯獨觀音菩薩像居然端座蓮臺毫髮無傷


艋舺龍山寺的觀音菩薩像。(圖片來源)
艋舺龍山寺的觀音菩薩像。(圖片來源

嘖嘖稱奇之餘,鄉民也不禁猛然驚覺說不定當天的蚊蟲肆虐,正是觀音菩薩在向信徒顯靈示警。是故,此次的中殿遭炸事件不但沒有動搖民眾對於龍山寺的虔誠信仰,反而凝聚了當地的向心力,全力投入廟宇的整修工作!


除了中殿的觀音之外,龍山寺還有數位神祇也與艋舺的歷史密切相關。與龍山寺一同獲選為萬華在地特色的「青草巷」,便位於龍山寺隔壁的西昌街 224 。此處之所以會形成藥草店雲集的聚落,原因在於早年缺乏醫療資源,居民生病時便經常到龍山寺求取籤詩,再依據籤詩的內容到附近的藥材店抓藥治病。


久而久之,與龍山寺相鄰的西昌街就近水樓台地成為藥草店聚集的青草巷。不過,由於政府後來禁止廟宇從事醫療行為,加上全民健保的實施,著實對青草巷的生計造成不小的衝擊。最近,青草巷的店家開始朝著販賣養生藥材青草茶的方向轉型,試圖在新的時代尋找一條生存之道。


位於西昌街224巷的「青草巷」。
位於西昌街224巷的「青草巷」。

對於曾經仰賴河流與海洋致富的艋舺人而言,海神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神祇之一。是故,龍山寺的後殿主要祭祀天上聖母媽祖。此外,同樣屬於海神信仰的水仙尊王也是後殿供奉的重要神祇。值得注意的是,水仙尊王其實是由我們相當熟悉的大禹伍子胥屈原項羽王勃李白等歷史人物所化成的神明。由於這些前人的生平事蹟都與水有關,遂被後人奉為保護商人、船員、漁夫的海神。


艋舺龍山寺的水仙尊王像。(圖片來源)
艋舺龍山寺的水仙尊王像。(圖片來源

說到龍山寺所供奉的水仙尊王,原本是艋舺水仙宮(地點約在今日西昌街與桂林路口)的主神,卻因為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不得不面臨拆廟搬家的命運。事實上,這類「神明受災戶」在日治時期的艋舺可謂相當常見。位於龍山寺東方的艋舺地藏庵,便供奉了看似毫不相關的城隍爺田都元帥(戲曲界的保護神)。其實,這兩尊神明本來也是其他廟宇的主神,卻同樣因為都市計畫而被迫搬入其它神明的家。


至於這座收容城隍爺與田都元帥的艋舺地藏庵,則是隸屬於龍山寺的屬廟。大家或許會覺得奇怪:供奉地藏王菩薩的地藏庵,為什麼會隸屬於祭祀觀音的龍山寺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回顧一下總督府的對台宗教政策。


自從余清芳所主導的「西來庵事件」失敗之後,總督府開始深入調查台灣的宗教信仰。其後,伴隨著都市計畫與「皇民化運動」的推行,艋舺地區不少廟宇都遭到政府徵收或拆毀。此時,地藏庵廟方擔心廟宇被徵收充公,便決定將管理權轉移給人脈與財力都十分雄厚的鄰居──艋舺龍山寺。從歷史的後見之明來看,或許正是因為當初的這個決定,地藏庵才得以安然度過那段風聲鶴唳的年代,成功保存至今。


艋舺地藏庵選擇成為龍山寺的屬廟,實是亂世中的一種生存之道。
艋舺地藏庵選擇成為龍山寺的屬廟,實為亂世中的生存之道。

由此看來,艋舺龍山寺不僅反映了先民開發萬華地區的歷史過往,更與當地許多廟宇有著千絲萬縷的愛恨糾葛(盛竹如調)。


時至今日,龍山寺不僅與故宮台北 101 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外國觀光客最愛造訪的臺北景點,也曾是臺灣民主化運動的歷史現場。解嚴前夕,黨外人士曾在龍山寺發起要求解除戒嚴的「五一九綠色行動」。是故,龍山寺也被視為台灣的民主聖地之一。


最後,筆者想補充一個參拜廟宇的實用豆知識。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長輩說過進出廟宇的時候,要從右邊的門進去,從左邊的門出來呢?長輩之所以會這麼說,其實是因為廟宇的左、中、右三個門各自有著不同的含意。


%e9%be%8d%e5%b1%b1%e5%af%ba%e5%89%8d%e6%ae%bf
廟宇的左、中、右三個入口,其實各自有著不同的含意。

一般而言,廟宇的中門其實是讓神明通行的大門,除了廟方特別開放之外,信眾原則上應該從左、右兩邊的門進出。此外,當我們面向寺廟時,右手邊的門又稱為「龍門」,左手邊的門則稱為「虎門」。


是故,右進左出的「潛規則」,其實蘊含了「登龍門,出虎口」的吉祥寓意!反過來說,如果是左進右出,那可就變成「入虎口,出龍門」的相反狀況!如果大家的八字不夠重,可千萬不要輕易嘗試喔!

 


 

►延伸閱讀:時空偵探的寫作地圖

文章資訊
作者 宋彥陞
刊登日期 2016-11-27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