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離我們很近,也很遠。
臺灣每年有大批的旅客前往日本;日本也有將近 200 萬人次到臺灣旅行。地理上,我們似乎離得很近,現代的歷史上,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然而,坊間與日本文化、歷史相關的出版品,大部分是介紹性質的文章和書籍,或者翻譯而來的。臺灣之於日本有一份特別的情感,不同立場和觀點的人可能會用不同的方式詮釋這樣的情感,但我們缺乏一個對現代日本的詮釋。
現代日本是從明治維新開始的,今年(2018)是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十分具有象徵意義,從明治維新、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戰爭、大東亞戰爭一路下來,一直到戰後的復甦,1964 年舉辦亞洲第一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並且現在準備承辦 2020 年的第二次的奧運,明治維新是這一切事件的起點。
為了紀念明治維新這場塑造日本近代史最為重要的變革,今年日本國內到處都有紀念活動,從地方到中央、從電影到電視─最為人所熟知的大河劇以西鄉隆盛為主角,自九州的薩摩揭開序幕。
除此之外,在《東京新聞》刊載了〈超越「薩長史觀」〉(対談「薩長史観」を超えて)對談,由現代史研究者保阪正康和知名的作家半藤一利宏觀地檢視過去歷史的偏見,而所謂的「薩長史觀」就是日本現代史的一個研究典範和重要的歷史視角。半藤一利認為「薩長史觀」從薩摩與長州勝利者的角度,將垮台的幕府視為保守、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失敗者。然而,以勝利者角度出發的歷史,強調對天皇的絕對忠誠,同時也讓日本走向戰爭的帝國主義。
保坂正康採取視野極大的角度分析明治維新的歷史,他認為「薩長史觀」產生了由軍部主導歷史解釋和敘事的權力,由於日俄戰爭打敗了俄國,軍部擁有了「勝利」的話語權,同時也壓制了失敗者的聲音。由於薩長軍人的勝利,其後的歷史將昭和天皇和國家推上毀滅性的大東亞戰爭。「薩長史觀」隨著日本的戰敗,還有明仁天皇的即將退位,或許整體歷史的詮釋和意識形態也會跟著轉變。
150 年來「明治維新」被視為是亞洲國家的典範,也是世界史上少有的成功例子,今年同樣是戊戌年,120 年前清國的「戊戌變法」成為「明治維新」的失敗對照,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遠東史名譽教授威廉.比斯利(William Gerald Beasley)認為要了解「明治維新」,就必須從東亞世界的「大反差」開始思考,本來日本處處學習中國,在面對西方列強勢力進入亞洲時,兩方所獲得的成果卻截然不同。
日本學者、歐美學界都在思考「明治維新」,關於這場運動為何成功的原因,已有汗牛充棟的論述,如果要列一張書單,需要窮盡畢生的心力才能完整閱讀。以往我們論及近代日本的形成,談明治維新、大政奉還、廢藩置縣……等,以及許多維新志士,像是坂本龍馬、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議題和人物,但這樣以時間為經、人物為緯,敘述歷史事件,忽略了不同地方在現代日本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
作為編者,我好奇西鄉隆盛所在的薩摩為什麼成為維新的前哨站?長州為什麼成為現代日本的主人?坂本龍馬所在的南國土佐,遠在四國的最南端,為什麼可以成為維新、自由民權及財閥興起之地?從空間了解現代日本的形成,或許能跳脫「薩長史觀」,發現會津和加賀如何成為敗者?或者當我們回到影響「明治維新」的關鍵因素,即所謂的「黑船來襲」時,本書透過空間,思考全球捕鯨事業的發展,連結紐約與江戶,為現代日本史拉出了宏觀的視野。
當日本決定開國,並且迎向西方文明,1871 年所派出的岩倉使節團,考察西洋國家的制度,此次出行的官員是當時高級官員的一半,出訪官員的級別,以及花費的時間和財力,在世界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例子。花了將近兩年時間,求知若渴的日本得到了走向富強的方法,就是脫亞入歐,以西方為師。
過去討論日本現代化的過程時,過度強調政治層面的論述,而忽略了日本不同城市的各自經驗:從橫濱、神戶、京都到大阪,展現出多樣風貌。
橫濱作為「黑船來襲」首當其衝的城市,一般人如何習慣西洋的生活?對於沒有天皇的京都而言,「傳統」文化跟「現代」間如何調適?大阪和神戶,關西的兩個關鍵城市,發展出與關東不同的現代化道路,江戶在天皇東遷後成為政治中心,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大阪的工業產值長期穩居全國首位,關西以經濟和工業為主,呈現出與關東的差異。
以往很多人認為,日本現代歷史的形成是通過明治維新、由單一民族組成的大和民族建立了近代國家。然而小熊英二在《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畫像の系譜)中(新曜社,1995 年)指出,日本人經常強調自己是「單一民族」的說法,其實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誕生的,也就是說以往很多不同的地區和族群,都在日本現代史的形成中留下印記,充滿著來自不同文化與國家的人,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但過去他們的聲音經常被國族神話的論述壓抑。
作為帝國的第一個殖民地臺灣,對於日本的殖民方針有什麼影響?明治時期,臺灣和朝鮮以殖民地的形式參與了近代日本的形成及變化,承擔著殖民主義和現代化的光明與黑暗。朝鮮、臺灣兩地是思考日本現代形成的重要比較。從朝鮮到滿州,日本帝國的大陸夢,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象徵了什麼樣的夢想?北海道的拓殖,犧牲了多少人的生命才將之吞併?
日本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的殖民地,都在歷史的過程中留下印記,甚至改變日本的文化。本書的倒數第二篇,透過琉球說明這個明治維新後才被日本納入的新領土,如何以其體育文化改變即將到來的東京奧運。放眼未來,2020 年的東京奧運,將成為現代日本形成的另外一個指標。1964 年的東京奧運,是日本二戰後浴火重生的象徵,而 2020 年的奧運,則讓舊名江戶的此地成為亞洲唯一一個辦過兩次奧運的城市,並作為亞洲最具指標的現代性之都──經過 56 年,日本仍然引領東亞、引領亞洲。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去年開始系統性地理解現代日本的形成,招募了十多位青年學者一起發想,為的是提供日本現代史的體系性看法,在網路資訊零碎的時代進行整合,集合共計 15 篇臺灣年輕學人的作品,雖然每篇的深淺難易不一,筆法也互異,但從頭讀到尾,得以對日本現代的形成有一個具體的認識。
了解日本的現代化,同時也會了解臺灣與東亞現代的進程。現代日本形成的過程,是歷史、也是現在進行式,透過理解歷史和現在,我們將更加了解日本會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本書提供的,是一群年輕學人之於現代日本的本土詮釋。
連結紐約與江戶、從岩倉使節團到東京奧運,為現代日本史拉出宏觀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