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觀音寺前──百年依戀,以及他們的時代之三

蘇峯楠 2017-01-11
收藏
〈貞女尋夫〉,《臺灣日日新報》1907 年 4 月 24 日,第 5 版。
(本圖由漢珍《漢珍知識網:報紙篇(台日新+漢日新)》授權使用,版權屬漢珍公司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日治初期的萬華龍山寺,保留清治時期舊格局,這也是大花與謝春邂逅時的樣貌。往昔寺前有一大片池塘,與龍山寺構成「美人照鏡」的空間格局;之後,池塘改建為龍山寺公園,而今日的龍山寺是1924 年由大木匠師王益順主持重建的結果,也與照片的樣貌不同了。(本圖由漢珍《漢珍知識網:報紙篇(台日新+漢日新)》授權使用,版權屬漢珍公司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萬華龍山寺附近,人潮香客頻繁往來;但眾所皆知,那裡也是街友聚集之處。


這景象並不是現在才有,而是已生根百年。


至少清治晚期,同樣在萬華——古名「艋舺」之處,就聚集了許多街友,古時概括稱為「乞食」(乞丐)。雖然我們現在知道街友(homeless)意思跟乞丐不太一樣,但往昔記載的乞丐,大多包含了現在街友的概念。


當時的乞丐居無定所,但不一定如想像中雜亂無章,而是有特定的乞討技術、群體組織與管理性。像他們會去喜慶場合念一串「賺大錢發大財」之類的口謠要求打賞,也會在路邊秀些技藝,如「抽籤仔」就是讓客人抽籤,籤上寫有歌題,抽到了什麼歌,乞丐就馬上用月琴彈唱給對方聽,簡直像現在的即興點唱。


乞丐的總部稱為「乞丐寮」,寮裡拜李仙祖(八仙中的李鐵拐)。每年農曆 4 月 11 日是李仙祖神明生,乞丐們會合資買酒菜當供品,然而,因為沒更多錢請戲班,所以乞丐會自彈自唱梨園戲酬神。附近居民也會到乞丐寮向李仙祖祝壽,祈求神案前仿照乞丐裝碗袋製作的小草袋,讓家中小朋友佩戴,希望藉此讓小朋友避開妖魔的關注與作弄,保佑平安無病。


因地區不同,乞丐寮還分東邊的「頂寮」跟西邊的「下寮」。官府為了維護統治秩序,會讓地方士紳擔任「丐首」,幫忙管理兩寮的乞丐。大家彼此互有約束,乞丐可以向人們合理討錢,但不能過度索求,有時還得幫官府跑點公差。


在龍山寺三川門中門兩旁,可看到施乾題撰的對聯。淡水人施乾在 1923 年於艋舺南側創立「愛愛寮」,透過乞丐收容機構的管理與經營,實踐其城市治理、社會救助事業與人道關懷的思想。他最初的思想緣起與關懷對象,即來自於歷史悠久的艋舺乞丐寮。(攝影/蘇峯楠)

「下寮」是現在啟天宮旁的料館口一帶,「頂寮」則在東邊龍山寺旁的「五泉廟」。這「五泉」指的是泉州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廟拜的是陣亡於械鬥的泉州同鄉先人。


清治時期,臺灣不同地區或群體的人們,有許多競爭資源與爭奪利益的方式,若真無法和平解決,只好兵戎相見了。1850 至 1860 年代初期,淡水河流域陸續發生幾場大亂鬥,有泉州的同安與三邑互砍,也有漳泉互砍,包含艋舺,以及新莊、蘆洲、板橋、士林等地,都曾有人因此傷亡,部分村落也被焚毀。這五泉廟,以及其他寺廟裡的特定神明與牌位,都存藏這段沸血搏鬥的歷史記憶。


淡水河流域曾發生過數次大規模械鬥。至今,在三邑人地盤艋舺龍山寺邊的大眾廟(左)、安溪人的艋舺清水巖(中)、同安人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右)裡,都還遺留著械鬥故事,以及用捐軀赴義概念塑造出具有「義勇」形象的先人神位與祠祀傳統。(攝影/蘇峯楠)

就在晚清光緒年間,五泉廟裡有一名叫大花的乞丐。他不是一直在艋舺,也會漂泊到基隆、大稻埕,接些臨時工維生,大多是當苦力。之後,大花與一位宜蘭小姐謝春相識,並結為夫妻。雖然生活貧困,但阿春卻沒什麼怨言,仍跟著大花一同生活。


在清治時期即是重要軍事據點的基隆,即使在日治時期也受日軍重視。當時,軍方除了持續整修清朝的舊砲臺,也新建木山砲臺(今基隆市中山區內木山上)等新的砲臺。1905 年,大花就接了一個在基隆砲臺工地當苦力的工作,因此他往赴工作,而阿春也先回到宜蘭家鄉。


這次遠隔,就是一兩年時間,兩人也似乎斷了聯繫;不過,阿春始終沒忘記大花。這段期間她存了點積蓄,於是在 1907 年,決定前往艋舺,想要找大花,兩人繼續一起生活。


到艋舺後,阿春花了不少時間氣力探聽他的下落,終於在 4 月,讓阿春給找到了大花。久違的相會,讓兩人又驚又喜,互訴衷情及思念之苦;而附近圍觀居民聽到這故事,也感動得想掉淚。總之,是可喜可賀的 HAPPY ENDING。


有人說愛情、麵包只能擇一;但在真實情況裡,也許不是只能有這兩種選項,不管面對何種狀況,人們一直在做各種權衡與抉擇。對大花與阿春來說,他們不是沒麵包吃,只是吃的是最粗糙的那種,但他們也擁有珍貴寶物:一段真愛。


今日,龍山寺前仍是街友安身所在,他們大部分白日上工、晚上回到觀音跟前休憩,但也同時承受異樣眼光。這座城市的議員,曾經提過噴水、夜間打強光、整批載去陽明山等怪招要驅趕他們,某程度上,反映出部分人們對於城市邊緣人群的歧異視線與他者想像。


而大花與阿春所邂逅的五泉廟,也早已不存在了;不過,龍山寺後殿還供奉著月老,每日接受現代各方善男信女祈求真愛的鼎盛香火。歷史的因緣與巧合,彷彿繼續留存至今。


龍山寺的月老神君位於後殿旁,是臺北著名的姻緣祈求地,香客有的祈拜、有的還願,連外國觀光客很感興趣,人潮絡繹不絕。(攝影/蘇峯楠)

 

百年依戀專題由漢珍數位圖書公司贊助,特此致謝
 
漢珍數位圖書公司是臺灣史研究資源出版者,提供多種臺灣研究資料庫,透過網路利用關鍵字搜尋或是特定日期瀏覽等方式,可查看古早時期上百種經典雜誌刊物、如日本殖民時期之第一大報-臺灣日日新報每日報導內容、臺灣各地區珍貴老照片以及當時仕紳、文人創作超過28萬首的古典詩等不同媒介的史料資源。 


文章資訊
作者 蘇峯楠
刊登日期 2017-01-11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