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成為天皇前,除了換年號以外不可不做的兩個儀式

吳昱瑩 2019-04-20
收藏

日本天皇即位儀禮的確立,最早可以上溯至西元 781 年桓武天皇即位之時。


即位儀禮又可以分為「踐祚」與「即位」兩個儀式。「踐祚之儀」為皇嗣即位之禮,授與神器及即位,「即位之禮」為向內外宣布即位的儀典。除此之外,「即位禮」還包括感謝五榖豐收以及國運繼續昌隆的「大嘗祭」,日本人將兩者合稱為「御大禮」或「御大典」。


天皇的即位儀式源自於古書《延喜式》,尤其是「大嘗祭」,因而日本一直將「大嘗祭」的建築物維持用臨時建築物(日語稱為「假設建造物」),在祭典完以後就燒毀。《大嘗祭》在新天皇即位時立刻舉行,以當年收割的新米來祭祀諸神,並由天皇一人食用。本來在這次平成天皇退位時要取消這個儀式,後來還是決定要依照古禮進行,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般來說,每年秋天,大概在 11 月 23 日時,日本都會舉辦「新嘗祭」及「神嘗祭」,其中「新嘗祭」由天皇親自向伊勢神宮大神奉祀今年所採收的新米,是以農立國的日本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當天亦被定為國定假日「勤勞感謝節」。「新嘗祭」也與天皇即位時舉行之「大嘗祭」並列為日本皇宮最重要的祭典之一。


桓武天皇(Source:Wikipedia)

在近代以前天皇的登基典禮原本是依據唐朝之風而制定,西元 660 年百濟滅亡後,日本為了要迎接百濟王,而顯示與唐對等的立場,特別在禮制上及裝束上都使用了唐風。


在典禮的前一天,皇宮會整修大極殿,於前面設置「幡」及「爐」、「胡床」等器具。即位式當日,天皇南面,親王以下文武百天參列進行參拜之禮。後三條天皇(1068 年)即位時,更是「御手結成大日如來般的結印,御口宣言,御徒步就座在高御座」,加上了佛教的即位灌頂儀式色彩。


後三條天皇(Source:Wikipedia)

在近代以前,儀式多半在京都御所內的紫宸殿舉辦,有眾多庶民謁禮,不過在這個時候,並沒有另外蓋臨時建築物的記錄,也沒有將臨時建築物「下賜」給庶民團體的事情。


1867(慶應三)年,日本發佈王政復古的概念,正式將政權歸還天皇,為了因應新時代,對於天皇登基也有新的發佈。明治天皇的即位式仍然於京都御所的紫宸殿舉辦,但去除唐風的「幡」、「旗」、「爐」等,將唐服改為西服,在紫宸殿也改擺上地球儀以及奉幣案,地球儀代表世界觀,奉幣案則是國家神道的代表。


做為古都的京都,由於幕末戰亂多發生於此,早在明治初期就已經殘破不堪,而年輕執政的明治天皇,更想要擺脫京都舊有的勢力,於是在的 1869(明治二)年奠都江戶(日後的東京),並把江戶改稱為東京。在明治天皇奠都東京以後,也在 1871(明治4)年秋天舉辦了自己的大嘗祭。。


在大嘗祭以後,天皇會對親王以及大臣及各省的奏任官進行酒饌,並宴請外國公使。大嘗宮在以往不對庶民公開,但是在明治的大嘗宮,於明治四年 11 月 20 日到 29 日的十日間,允許庶民的參觀,然後才燒毀。這一連串的動作,都代表了明治做為新的時代,想要與舊時代的區別。


但原先的京都呢?


明治天皇在北陸巡幸國土時,有感於京都的荒廢,深感保存的急切,於是仿造俄國的即位大禮設在舊都莫斯科的形式,在《皇室典範》中規定即位禮和大嘗祭須在京都舉行,並在 1909(明治四十二)年依據歐洲皇室的戴冠式,公布了《登極令》一則「以近代模式」的即位儀禮,後來《登極令》也成為大正天皇與昭和天皇的即位式根據。


明治天皇親謁伊勢神宮 (Source:Wikipedia)

大正與昭和年間在進行即位式時,京都御所除了大嘗宮以外,也為即位式興建許多「假設建造物」,這些「假設建造物」在典禮結束以後,會被拆開、分解,然後「下賜」到地方。


所謂的「下賜」,就是天皇與皇室將物品賜與庶民,從這個字彙當中,也可以看出天皇的神聖性。大正即位式的建築物「下賜」對象多半是京都市及京都府內,昭和即位式的建築物「下賜」對象則延伸至全國,顯見其天皇權力廣布的情形。


在日本近代若要舉辦即位典禮「御大禮」,必須要經過一年的「諒闇」才能舉行即位典禮。所謂的「諒闇」即是守喪,天皇必須為先皇以及皇太后服喪一年、太皇太后為 150 日,其餘皇族也都有所規定,因此大正天皇的即位禮等到 1915(大正四)年才舉行。


根據《登極令》之規定,御大禮在秋冬之際於京都御所舉行。11 月 10 日在京都御所的紫宸殿舉行「賢所大前之儀」及「紫宸殿之儀」,前者是《登極令》中新規範,要把舉辦即位禮的事情告知天皇,後者則相當於原有的即位式。11 月 14 日在仙洞御所進行大嘗祭,而饗宴天皇即位的大饗則於 11 月 16、17 日。


在這一連串的儀式當中,在京都御所及二條離宮造營大量的假設建造物,共計 11,916.331 坪,工程耗達數個月,以日本傳統形式為建造,以彰顯皇室的威儀。


紫宸殿(Source:Wikipedia)

在儀式完成以後,1915(大正四)年 12 月 1 日至 1916(大正五)年 3 月 31 日之間向庶民公開這些建築物,結束後,大嘗宮依古禮燒卻,京都御所及二條離宮內的部分建築保留,其他則分解下賜給各個單位。大正即位禮的建築物中,共有 76%下賜到各個團體,根據文獻記載,有 69 個 單位進行申請,全部位於京都府或京都市,其中大部分為學校以及社寺團體居多,可以看出在近代國家形成當中,透過下賜進行教化作用的目的。


大正天皇後的繼位的是昭和天皇,而昭和天皇的御大禮也根據《登極令》,在 1928(昭和三)年舉辦。當時,昭和天皇中途在名古屋離宮停留一個晚上後到達京都。11 月 10 日在紫宸殿進行即位禮,14 日在仙洞御所進行大嘗祭,16、17 日的大饗則於京都御苑特地造營的饗宴場舉辦。


昭和天皇的御大禮規模更加宏大,在日本國內外都進行盛大的奉祝行事及事業,當時仍為殖民地的臺灣,也因昭和天皇的御大禮而有大肆的建設。御大禮後,向庶民一連公開了五個月的典禮建築,一天吸引的人次超過了大正時代的 2 倍。在面積上,昭和天皇的御大禮所建的假設建築共有 10,230.634 坪,雖然面積上比大正天皇即位禮的假設建造物略小,但是申請下賜的對象由京都府及京都市擴展到全日本,並達到 94 個團體。


在申請下賜的社寺團體當中,以與日本皇室有密切關係的社寺為主要對象,例如:護王神社、石清水八幡宮、大覺寺、醍醐寺等,教育機構則有京都帝國大學、同志社大學、京都高等工藝學校、以及做為京都帝國大學預備校的三高等學校等。在下賜對象的選擇上,宮內省仍然以與皇室之間的關係程度做最大的考量,而提供典禮的假設建造物的團體,也會優先列為下賜的對象,例如在昭和御大典的下賜對象,也包含了在大阪高等醫學專門學校、或是在福岡縣立農事試驗場。


石清水八幡宮(Source:Wikipedia)

為什麼近代天皇的即位禮建造假設建造物會進行「下賜」?


深究來由,這與伊勢神宮的神道思想關係密切。伊勢神宮除了二十年一次的神宮式年遷宮之外,固定時間會照古禮重建。這代表著神明復活,並會藉由授與神宮的古材,來進行形制的模仿及廣布,神明造的神社形式,也藉此得以流傳。


近代天皇與神權結合後,透過天皇御大禮假設建造物的下賜,由皇室形式的建築的流傳,企圖廣布皇恩的舉動。不過,在接受下賜的單位團體有營建運用的自由,可以自由運用及轉用在該單位所需要的部位當中。而在大正及昭和的兩次假設建造物的下賜過程中,後者所代表的「接受皇恩」的觀念,又更勝於大正,足見當時國家皇權集中的現象。

文章資訊
作者 吳昱瑩
刊登日期 2019-04-20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