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每週一畫】浮世繪之最,巨浪與富嶽相互輝映──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

史家周刊 2015-01-02
收藏
 

十九世紀前期,日本特有的繪畫藝術「浮世繪」步入後期,因應當時旅行、朝聖風氣的盛行,人們對於畫作的欣賞遂從美人畫、役者畫轉而注意到「名所繪」以及純粹的風景畫。帶動風景繪畫之風者即是擁有「畫狂人」之稱的葛飾北齋(かつしかほくさい),在北齋高齡七十餘歲時,他創作數十幅以富士山為主題的系列畫作,這些畫作合稱《富嶽三十六景(ふがくさんじゅうろっけい)》。《富嶽三十六景》共有四十六幅,其中最傑出且廣為世人所知的作品,當屬作者於 1831 年出版的《神奈川沖浪裏(かながわおきなみうら)》。


The_Great_Wave_off_Kanagawa
神奈川沖浪裏

《神奈川沖浪裏》之所以享富盛名原因有二,其一乃源於構圖帶給觀眾的「震撼感」。富士山作為日本民族的精神象徵,理應給人雄偉壯闊的形象,但畫裡的山卻縮在浪濤之中,渺小的模樣宛如下一秒將被吞噬;儘管如此,富士山的神聖性絲毫不減,其形象所散發的超凡魅力只要見過一次就能烙印在腦海裡,因此作者無需以龐大版面表現其張力,以最小限度呈現便能夠達成目的。富士山於畫中的大小恰好與周遭景象取得平衡,使得賞畫者欣賞時不失焦點,也不覺得突兀。


除了東北亞第一高峰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彷彿能夠撕裂海面、如魔爪般的滔天巨浪。作者將視點放低使自己宛若置身於浪中的小船,並以自身敏銳的雙瞳捕捉大自然無情、兇殘的一面,將之淋漓盡致地表現於畫中。此外,海面上的三艘小舟也不可忽視,小船隨著海浪載浮載沉,上頭的人們各個僵直地緊握船緣,不知下一秒大浪打來,自己是生是死。這些百年前發生在神奈川海岸的景象,透過畫師北齋精湛的描繪,使我們在賞畫時猶若回到江戶時代,身歷其境地目睹一切。


本幅畫作能在當代鶴立雞群,尚有另一項因素:作者大量地運用藍色來彩繪畫中的海面,這種手法在當時相當新穎。由於過去以植物、礦物製作顏料的技術,難以調製出藍色,因此早期浮世繪的天空、海洋並非以藍色繪製,而是使用其他方式,如:簡單波浪狀的線條或以紅、綠、黃等其他顏色為海洋著色。1831 年此畫出版之際,日本正好自西方傳入化學調配的藍色顏料,喜好嘗試的葛飾北齋便大膽地運用新顏料,成功地在江戶藝術界掀起一陣波瀾。


上述種種原因讓《神奈川沖浪裏》風靡世界,每當歐美人提到日本美術便會聯想到它。荷蘭印象派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就曾在書信中對其大力讚賞;作曲家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亦是因房裡擺放此畫,從而得到靈感創作交響曲「海(La Mer)」。《神奈川沖浪裏》能夠如此成功並非偶然,葛飾北齋的藝術才能,與他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繪畫精神,為本幅畫作締造無法取代的地位。


文章資訊
作者 史家周刊
江政諺
刊登日期 2015-01-02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