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岡山的昭和飛行夢:從水患之地到航空重鎮

2025-10-23
(Source: 陳坤毅)
曾受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城市的建築、街道與生活細節中,仍留下不少「日式」線索。不僅承載過往的歷史脈絡,也映照出臺灣與日本曾共同經歷過「昭和時代」的足跡。這些痕跡早已悄悄融入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本期《故事別冊》走訪臺北、嘉義與高雄,邀請三位城市帶路人,引領我們發掘屬於臺灣獨有的「昭和感性」。
若說起高雄的昭和感性,大部分的人第一反應,可能會直覺想到鹽埕這個因港口建設及市街擴張而興起的商工核心,當地仍留存不少具昭和風情的古早建築。有別於港都意象濃厚的鹽埕,位於臺南、高雄兩大城市間樞紐位置的「岡山」,則在 1930 年代末期以「航空城」願景為藍圖崛起,大幅推動地方建設,反映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時代縮影。

岡山位居交通輻湊之地,發展肇始於清國時代的「阿公店街」,成為 1900 年打狗至臺南鐵路通車時重要的一站。縱使發展歷史悠久,但相較於州制實施之初就有的鳳山街及旗山街,岡山庄直到 1936 年才升格成岡山街,是高雄三山地區中最晚實施街制的城鎮。這隻慢啼的金雞,在昭和年間被悉心培養,雙翅奮力一振,揮出引領日後高飛的發展軌跡。
 

溪畔新都藍圖

阿公店街的興起並非只是因為陸域交通區位良好,有部分還得歸功於阿公店溪的水運功能,然而溪流氾濫使當地飽受水患之苦。1931 年官方開啟阿公店溪治水工程,將蜿蜒的河道截彎取直,不但有效降低災害,同時增加可開發用地。

在此之前,常與淹水對抗的街民,為了因應環境挑戰,在新建或改建房舍時,或選擇抬高地基,或採用當時先進的新式建材來增加結構穩固性。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岡山開始出現帶有「昭和摩登」風格的店鋪與住宅──鋼筋混凝土加強構造、黃色系洗石子和磁磚裝修、幾何化裝飾圖騰和雕塑造型、簡潔立面設計,展現出時下流行的式樣元素。

1938 年「岡山都市計畫」的發布更是重大轉捩點,市區道路層級及紋理被重新規劃,沿溪畔設公園綠地,並將車站東移騰出新市街腹地,雖未能在終戰前執行完畢,仍奠定岡山持續繁榮至戰後的長遠基礎。該年,尚有岡山水道擴張工程竣工、商工銀行岡山支店升格、岡山建築信用購買利用組合成立、縱貫線急行列車停靠等要事,凸顯在 1937 年盧溝橋事件後,岡山被政府當局賦予關鍵的戰略地位。
 

打造帝國航空大城

昭和初期軍國主義盛行,連帶影響殖民地的治理。在「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的方針下,不光透過富饒的農漁業和繁盛的工商業展示國力,還加看重軍事的部署。作為南進第一線的高雄,陸續可見港區軍需工業發展,以及海軍基地建設,而具備區位及環境優良特質的岡山,受帝國海軍航空隊青睞,開啟了打造航空城的願景。
 
早在 1936 年間,日本政府就計畫在岡山郡設置高雄州及臺南州國際飛行場。1938 年,高雄航空隊正式成立,隔年飛行場開場之初,先借予高雄州及日本航空運輸株式會社做民航使用,不久軍方著手打造臺灣首座海軍航空廠,進行飛機的生產及維修,官舍、集會所、病院、工員養成所等設施也應運而生。
 
擁有萬人規模的航空廠,從市街南側阿公店溪整治後拓展出的新生地,再往西側連接至工場及飛行場,開發成一處新興的軍事重鎮。然而,此番欣欣向榮的景象背後,隱含著後協與街尾崙聚落百姓的無奈──他們因海軍航空廠用地擴張需求,遷離了原住所,稍微幸運的是,當局提供規劃好的社區能夠安身。
 
航空城的建設為岡山帶來了人口爆炸性的成長,也引來美軍大轟炸,被空襲的六百多顆炸彈燒炙得滿目瘡痍。戰後,岡山憑藉著良好資質逐步復甦,更是成為中華民國的空軍基地。

如今,走在岡山街頭,當年肇因於航空大城願景所築蓋的官兵宿舍、集會俱樂部,以及酒家、商店街等昭和舊漸築仍留存下來,並在不同文化、政權交互作用下,演變成專屬於此地的特殊底蘊。這些留存的歷史金蛋,使岡山依舊閃耀之餘,也孵育未來再度展翅的新生。
 
  • 昭和感性在高雄
① 壽天宮與岡山公園
高雄市岡山區壽天里公園路 40 號
1712 年創建的壽天宮原位於市街中心,1937 年因道路開闢拆除,戰後選於岡山神社舊址重立。岡山神社為 1935 年所建,外苑不僅有神池景觀營造,也設計運動場空間,後來都市計畫擴大規劃為公園用地,即是岡山公園所在。岡山神社雖已不存,壽天宮內的仍可見狛犬、神輿、手水缽等文物,以及公園裡的大鳥居。
② 太原診所與建安醫院
太原醫院|高雄市岡山區民生街 7 號
建安醫院|高雄市岡山區平和路 50 號
日本時代岡山有三座建於 1930 年代初期的三層樓建築,分別是太原醫院、建安醫院及建仁醫院。現存的太原醫院及建安醫院外牆都使用黃色筋面磁磚,前者(上圖)透過豐富拱圈及特殊弧面營造活潑表情,後者(下圖)以高大壁柱、尖拱、山頭凸顯向上延伸感,皆呈現當時摩登洋氣的建築樣態。
③ 樂群村與醒村
樂群村|高雄市岡山區樂群路 4-2 號
醒村|高雄市岡山區醒路 88 號
1940 年海軍航空隊著手興建官舍於整治後的阿公店溪畔,供高階軍官眷屬居住,磚木造的獨棟及雙併建築造型俐落,具備寬廣庭園,並以老古石砌圍牆區隔,戰後被接收為樂群村(上圖)。約莫同一時間,海軍航空廠也興建大規模工員宿舍,戰後被接收為醒村(下圖),現存五棟形制特別的雙層宿舍建築,曾是獨身工員合宿之處,另規劃有食堂和俱樂部設施。
④ 共樂館
高雄市岡山區壽天路 109 號
1930 年代末岡山人口激增,原有的電影院岡山座已無法滿足娛樂活動需求,1938 年遂有興建專映電影的常設館計畫,擇定建地後於 1942 年動工,隔年開館時命名為共樂館。二戰期間遭受轟炸,戰後整修並更名為岡山戲院,1993 年歇業後改由賣場進駐。
⑤ 岡山水道
高雄市岡山區岡山路 450 號
岡山於 1925 年設置簡易水道系統,是岡山成為現代進步城鎮的里程碑之一。有鑑於人口增加及軍事規劃需求,1937 年岡山水道著手擴建,為提高供水水壓,建有一座高聳的水塔,簡潔俐落的外觀成為岡山地標。1992 年停用,2004 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保存。
⑥ 協和社區與大遼社區
協和社區|高雄市岡山區協和街
大遼社區|高雄市岡山區大遼路
後協及街尾崙聚落因海軍航空廠建置,部分遷移至新規劃的住居地,分別是現今的協和社區(上圖)與大遼社區(下圖),網格狀街道空間井然有序,有別於早期有機式發展。目前社區房舍多已改建,仍有少數傳統民居留存,標記昔日歷史。
本文摘自有理文化出版《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文章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調整。
《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
4 段不同時期的昭和感性 X
40 個昭和關鍵字 X
6 位昭和感性人物 X
3 座臺灣城市的昭和感性散步路線
「昭和」是日本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年號,跨越二戰時期,自 1926 年開始至 1989 年止一共 64 年,歷經日本從帝國主義到民主化,戰敗重建、經濟復興成長至高峰泡沫化的轉折時代。昭和時代所發展出的政治、社會、藝術、文學及大眾文化,形塑出當代日本的肌骨,甚至影響鄰近的臺灣、韓國與其他東亞國家,動漫、遊戲、音樂等大眾文化,更廣泛地向外輸出至全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如果昭和紀年未曾結束,今年 2025 年正好是昭和 100 年。近年來「昭和懷舊」成為流行話題,Z 世代年輕人尤為熱衷,但許多日本人所懷念的「昭和」,是指戰後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黃金年代。然而,昭和遠不僅如此──它是一個橫跨戰前與戰後、現代與傳統、自由與壓抑的複雜時代,歷經了戰前摩登開放、軍國主義高漲,以及戰後的戰爭創傷修復、以大眾流行文化重建國家自信心的不同階段。正因如此,昭和不是一種單一記憶,而是一面多棱鏡,折射出日本現代史最斑斕也最矛盾的光影與感性。
 
此外,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其無論在戰前或戰後,皆深受日本文化影響。臺灣各個角落風景其實蘊含了不少「昭和風情」。本刊以「昭和感性」視角切入,梳理日本昭和的歷史之外,也試圖探究昭和的痕跡如何彰顯在當代臺灣當今的建築、食物、城市街景上,使昭和感性亦成為臺灣的一部分。
 
本刊《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為有理文化全新 MOOK 書系「故事別冊 The Story+」創刊第一彈,以昭和 100 年為時間節點,回望昭和時代在社會、軍事、政治與大眾文化等領域的重要發展軌跡。
文章資訊
作者 陳坤毅
攝影 Emma SY Wang
出版 有理文化
刊登日期 2025-10-23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歡迎訂閱故事電子報 .ᐟ‪‪.ᐟ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