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臺灣最北端的城市基隆,除了給人整日霪雨霏霏的「雨港」印象以外,以及過去在教科書和考題總會出現的「天然良港」,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看看人家新竹市配新竹縣、嘉義市配嘉義縣,唯獨基隆市孤零零的,沒有與其搭配的基隆縣,為什麼會這樣?
三面環山,只有東北臨海的基隆,不僅是北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也是臺灣最早開放通商的港口之一。然而,就像開頭所說的,基隆港真的是傳說中的天然良港嗎?以現在基隆港喇叭狀開口的樣貌看來,確實是相當適合作為港口,不過這都是在日治時期經過好幾期築港工程計畫以後,才變成了今天的模樣。
當初基隆以淡水附港的名義開放後,時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便開始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劃,並委託當時板橋林家的林維源負責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計畫將還在興建的縱貫鐵路分出一條支線以接駁港區。可惜的是,後來建港工程因為劉銘傳的離職而沒有實行,主要工程中也只完成了一座碼頭。
但這座碼頭的興建完成,也成了後來中華民國政府將 1886 年回溯認定為基隆港建立的年份。進入日治時期之後,畢竟基隆是離日本最近的港口,為了基隆港的發展,臺灣總督府組成了「基隆築港調查委員會」。隨後便開始進行了築港調查,期間訂定了五期的築港計劃,從 1899 年開始到 1935 年,幾乎橫跨整個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將基隆港打造成為一座軍、商、漁三用途的港埠。
今天基隆港的模樣,就是歷經三十多年的的工程後才打造出來的。築港工程相當艱辛,過程中有許多工人殉職,現在基隆仍然保留一座築港殉職紀念碑以紀念這些先人的犧牲。
本來在基隆港內其實還有兩座小島嶼,分別叫做鱟公島和鱟母島,而它們的島嶼名字之所以帶有「鱟」字,正是因為上面棲息了大量的「鱟」,也就是在生物課本上會提到的活化石生物。基於停泊大型船隻需求,必須處理港灣內的這兩座島。鱟公島在 1906 年的第二期工程中挖除,而相對比較接近陸地的鱟母島則沒有破壞,透過填海造陸而成為今日基隆市區的一部分囉!
那麼,基隆縣到底在哪呢?其實在二次大戰中,國民政府就已經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著手規劃接收臺灣的相關作業。最初都以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為基礎來進行規劃,像是日治末期的臺北州下轄基隆市、臺北市和宜蘭市,就是現在的雙北、基隆市及宜蘭縣大致上的行政區範圍。
而在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最原先的規劃中,臺北縣(今新北市)原本是完全不存在的,而是將行政區域又劃分為省三縣、淡水縣和七星縣。其中的省三縣就包含了現在的基隆。
到了戰後的 1945 年 8 月,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又重新規劃了一次,而在這次的規劃中將原來的省三縣改成了基隆縣,除此以外還進行了一些微調。不過,等到 1945 年 10 月時國民政府真的接收臺灣後,才發現這樣的行政區劃其實不太符合實際上的需求,因此最後沒有真的實行。曾經的「基隆縣」也就成了夢一場。
至於為什麼一度被稱為省三縣?因為「省三」是大清時期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字,為了紀念他曾經在此經營,並在清法戰役中收復基隆,而如此命名。不過,最後也是沒有實行啦!
每日一冷集結全新七十則臺味滿溢、巷口飄香的島嶼蒐奇冷知識,收錄翻遍課本找不到的史地故事、整理阿公阿嬤老記憶的風俗事典、分享知道這要幹什麼的生活趣聞、傳遞這塊土地一家人的族群文化……盼與讀者一同重新找回對生活的關愛與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