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純屬虛構
生而聰慧,凡事皆易。思維敏捷,口才出眾,豐富閱歷,拉納克很快在政界脫穎而出。
踏入政壇二年後,拉納克成功當選國會議員。隨後,他擔任土地資源和礦業部的部長提名也獲通過。
「一切為了明天!」是他的從政綱領。這個口號,不是空話,而是有的放矢。
拉納克覺得,今日紐西蘭,較之先輩們剛登島時,已不可同日而語。但人的貪欲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膨脹:急功近利,無序開發,短時間暴富,不及明天。
拉納克反思自己二十年的經歷,在這一點上,自己不就是這樣想,這樣做的嗎!這是不妥的,應該「一切為了明天!」
基於這個理念,拉納克在國會辯論時往往與其它議員相左。不過,拉納克在國會的幾次演講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國際貿易簡單來說就是進出口。當年順差或年逆差超過百分之十時,政府要釆取強力措施,使之回到百分之十以內。為什麼?當紐西蘭將優質牛羊肉、乳製品出口時,進口國外低價工業產品和生活用品,這看起來很美好。不過,細究起來,舉個例子:當國外服裝大量低價進口時,人們覺得價廉物美,十分滿意。但紐西蘭的成衣業便無法支撐,紛紛關閉。但,當進口服裝提價時,國內成衣廠難覓蹤影,人們就會覺得難受。
同樣,當紐西蘭優質牛羊肉大量出口時,價格又好,人們非常高興。民眾會盲目擴大養殖,一旦遇到世界經濟動蕩下滑,對牛羊肉的需求會銳減。那時,面對山坡上大量牛羊,人們會頭痛。
所以,當年順差或年逆差超過百分之十時,政府要採取措施:順差時要減少出口,逆差時要減少進口。國際貿易如同香醇可口的美酒,引誘人,但要適度。這是我的國際貿易平衡理論。我相信,這個理論一百年後仍有效——一切為了明天!」
拉納克還在國會提出一個有關「礦業法」的提案。其要點是:紐西蘭國土面積較小,為保護有限國土和礦產資源,全國土地除劃歸毛利人以外,地下礦產為國家所有。個人土地所有權指地面建築,出租,出售,扺押等。
礦業項目需嚴格審批,一律由土地資源和礦業部先行審查,再交專業委員會審核批准。採礦需要在低於四十度的山坡上挖掘,最終由總督批准。礦業項目資金需全部到位,或由銀行擔保,銀行負同等責任,才能開工。防止因資金不足,中途而廢。
採礦需交納項目總投資百分之十的保證金。俟項目結束後,由環保部對項目環保進行評估,合格後退還百分之五保證金。另百分之五留環保部作長期維護之用。因為,短時間內看不出採礦對生態的影響。一切為了明天!
拉納克的演講和議案贏得了掌聲,同時也引來質疑、譏諷和抨擊。
「每屆政府都有當下職責,以『為了明天』來躲避責任,以虛無縹緲的夢幻來搪塞民眾,實屬荒謬!」
「眾多農場主和加工業主辛勤勞作,將自己的產品輸往國外,使民眾的生活得以改善,拉納克的『國際貿易平衡理論』卻給民眾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有的報刋更是連續刊文,《拉納克先生為何在到政府任職前將自己的礦業公司出售?》,《拉納克部長以前採礦驟富,轉身對礦業主下狠手!》
拉納克的幾個議案被否決,只有《礦業法》在做了若干修改後得以通過。
讀者也許對政壇的喧嚣不感興趣,可能更想知道拉纳克一家的命運。人的性格會改變嗎?從拉納克身上,似乎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
拉納克來到威靈頓後,他不苟言笑,嚴厲的目光瞧著每個人,掃描放在他桌上的每份文件。拉納克以其豐富的經驗,能一眼看出採礦申報材料中字裡行間的漏洞,很多項目申請在他手中打了回票。
時間一長,礦業投資者的埋怨加上報刊的添油加醋,拉納克被冠以「NO 部長」的綽號。因為,很多被認為應該能通過的項目申請,到拉納克那裡變成「不行」。
在威靈頓,和拉納克相處的人都覺得他冷峻。是的,三座緊挨著的墳墓成了拉納克心頭拂之不去的陰影;連續的不幸有如嚴冬凜冽的寒風,將拉納克原本激情滿懷的內心裹上了一層堅硬的外殼。
不過,在這層外殼裡,還是湧動一個父親的溫情。
邁爾從大學畢業了。得此消息,拉納克思考了三個夜晚:自己從政已無法回頭;家族事業毫無疑問該由邁爾來繼承運作;作為家中長子,邁爾還肩負著對幾個妹妹的關照。他提筆給邁爾寫了一封信。
你即將步入社會,迎接你的將是豐富多彩的新的生活。當然,也有眾多考驗。我到政府仼職,已和自己公司切割,這份產業只有交到你的手上。
學校只能學到基本的知識,這僅僅是起點。走向社會,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投資的風險,資金的運作,市場的前景,社會各界的關係,公司內部的管理……這些都是你必須瞭解和掌握的。基本熟悉這些,至少需要五年。
希望你盡快回到紐西蘭,盡快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盼望你的回信。
三個月後,拉納克收到了邁爾的回信,他迫不及待地打開信封。
祝您在威靈頓工作生活愉快。我大學畢業後的去向,這也是我現在思考的問題。
您提到讓我回紐西蘭,繼承您的產業,我考慮再三,覺得應該說清楚我的想法。
您講的那些必須掌握的東西,我不太感興趣;我感興趣的,您可能又不理解。我從小生活在紐西蘭,很喜歡紐西蘭的田園生活。
十年前,您把我送到英國,剛來幾年,我很不適應大都市的氛圍和節奏;現在,我已適應英國的生活方式,再回紐西蘭,我可能又不適應紐西蘭了。
如同小樹苗,被連根拔起,移植到遠方,儘管施以最好的肥料,供給充足的水分,也不見得能正常生長;倘若樹苗能勉強存活,又挖出來移栽到原處,你能領會到樹苗的掙扎和感覺嗎?何況人呢!
爸爸,您能改變你的決定嗎?愛你的邁爾。
拉納克將信看了一遍,扔在桌上,一絲涼意掠過他的心頭。過了一會兒,他忍不住又看了一遍,重重地嘆了口氣——事與願違!
其實,孩子的規律是這樣的:十歲前是順從階段——喋喋語、繞膝柔,這是父母滿足感最強的階段;十歲到十八歲是沈默階段——如果孩子的想法和父母不合,又不能大膽說出,只能用沈默來應對;十八歲後是「叛逆」階段,孩子會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對各個階段的孩子,父母應有相應的思想準備。否則,一直很溫順的孩子有一天突然說出你不願聽的話,你會驚訝!
拉納克躑躅許久,權衡再三,覺得還是應該相信自己的判斷和直覺:一個五十多歲的成功人士,一個剛出校門的大學生,誰的決斷穩妥?不言而喻。與其讓邁爾在英國闖蕩,子承父業更為可取……
拉納克又給邁爾寫了第二封信。
我充分理解你的感受,毎個人都有權力按自己的意願生活,這不錯。
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又處處受到羈絆。鳥兒都想自由飛翔,它不會想到潛伏的獵手,虎視眈眈的老鷹,瞬間的狂風暴雨……當初,我到紐西蘭,前景是未知數;你回紐西蘭,和我不一樣:爸爸已買好一架鋼琴,你只要把手指放在正確的琴鍵上,就能奏出優美流暢的樂曲——美好人生,省去了你二十年的摸索!你有十個理由不紐西蘭,我也有十個理由覺得你應該回紐西蘭。
最主要的是爸爸打拼了幾十年的產業,只有由你來繼承經營,總不能交給妹妹們吧?媽媽在天堂的眼睛也盼望你能回到爸爸和妹妹的身邊。我希望你能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