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際,當地原住民也「發現」他們叫做印地安人,「發現」他們原來是野蠻人,「發現」他們竟然從主人身分降級為奴隸,不僅得雙手奉送自己的土地,還得任由拓殖者四處淘金挖礦、濫墾濫伐。雖然西班牙拓殖者找到的黃金有限,卻意外在墨西哥高原及安地斯山區挖出可觀的白銀,令西班牙帝國一夕間躍升為世界霸權。同時,葡萄牙征服者在巴西,發現一種樹幹內部呈現鮮紅色的硬木(註:巴西蘇木),可從中萃取出紅色染料,於是濫伐,從中獲得暴利,導致巴西蘇木在短短半世紀幾乎瀕臨絕種。
隨著更多物種與礦產被發現,再加上甘蔗、咖啡等舊大陸作物移植成功後,西葡美洲殖民地淪為原料與勞工供應地。西葡殖民在獨立建國後,並未走向康莊大道,卻因政爭而動盪不安,因此被以「拉丁美洲」稱之。
十九世紀中葉以降,跨國企業挾帶大量資金進駐,在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下,拉丁美洲依舊是原料供應地,只是剝削者從西葡宗主國變成歐美跨國企業。為了攫取更多利益,歐美國家甚至暗地鼓動戰爭,撕裂了拉美國家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愫,也導致戰敗國瀕臨破產邊緣,而被迫大開門戶,任由歐美企業予取予求。
拉丁美洲看似邁入經濟繁榮期,事實上,龐大經濟利益大多由歐美企業所攫取,提供勞力的拉美底層社會依然一貧如洗。地大物博,拉丁美洲竟然淪落到低度開發的地步,甚至是貧窮之地,旖旎風光千瘡百孔。面對剝削,拉丁美洲在沉默中度過五百餘年。
1971 年,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負起史學家的使命,以《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為題,從拓殖、霸權、資本、勞動、財富、分配等層面切入,寫下一頁頁拉美受難史,於是重重下了註解:「我們的財富哺育著帝國和當地首領的繁榮。」他也以十分無奈的語調表示:「我們甚至失去了被稱作美洲人的權利…… 今天對世界來說,美洲就是美國,我們充其量只是居住在一個身份模糊的美洲次大陸,一個二等美洲的居民。」
一本鋪寫拉丁美洲五百多年來的乖舛命運,《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縷述官方所隱瞞的歷史,字裡行間流洩出冷靜筆調和黑色幽默。自問世以來,曾經被烏拉圭、智利、阿根廷的親美獨裁政府列為禁書。四十餘年來,此書雖不斷再版,並陸續被迻譯為二十種語言,卻儼然孤寂先知,沉寂一陣子。2009 年 4 月 18 日,在第五屆的美洲國家高峰會議上,當時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Hugo Chávez)一反挑釁美國總統的作風,刻意在媒體面前,贈送歐巴馬一本西文版的《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淡淡地向歐巴馬表達反帝國主義,此舉意外讓這本書再度竄紅,從亞馬遜網路書店銷售量排行榜六萬多名,一夕之間成為熱門書籍,尤其英文譯本更躍居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第二名。
加萊亞諾集記者、小說家、隨筆作家於一身,觀察力敏銳,除了以犀利筆觸解析拉丁美洲的崎嶇歷史之外,也善於簡潔文字,以最短的文句,為意義深遠的歷史重新註解,以最短的篇幅,為曲折漫長的人生留下眉批。加萊亞諾不幸於 2015 年 4 月 13 日辭世,留下《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女人》(Mujeres)、《歲月的孩子》(Los hijos de los días)、《鏡子:一部被隱藏的世界史》(Espejos: una historia casi universal)等數十冊巨作,字字珠璣。
加萊亞諾曾說過:
唯有傻子才會認為沉默是虛無,其實並非如此;有時,沉默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的確,拉丁美洲在沉默中寫下崎嶇歷史,同時展現堅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