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體操,你會想到什麼呢?
想想這個問題三秒。
然後我們把這個問題先放下,想像這樣的一個場景︰
偌大的操場邊,你和你的同學同齊列隊;你們穿著一樣的運動服;你盯著前方同學的背影,當哨音、口令或音樂響起,眼前旋即有動靜;跟隨著前面同學的腳步,你小跑步進入操場;你猛然煞住腳步、你立定、你張開雙臂,在身體周圍取得揮舞任何一臂都不會打到同學的距離。然後然後!
「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身體好,精神好,愛清潔,有禮貌。人人見了都喜愛,嘿!嘿!嘿嘿嘿!」
也許在好遙遠的記憶裡,也許就在不久之前,你經歷過這樣的場景。這個場景有著排列整齊、聲勢浩大和(也許)一年一度等特色。當然,時常落在校慶運動會的這個一年一度,不是一年只進行一次的意思。在正式「表演」之前,我們往往已經練習了好多好多遍,從看錄影帶(啊呀,洩漏年齡了!)到親身練習,有時候體育老師還會挑選同學為全班示範,我們和整套健康操(或是類似的其他名稱),是的,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在生命中的某一段時光,結下一段「不解之緣」。
在這邊我們稍微岔開,來小小補充一下!回到一開始關於「體操」的問題,日治時期臺灣的學校教育裡,確實有一個科目叫作體操科,不過,它不是專門教授鞍馬、平衡木、吊環等等(競技)體操的課程;雖然,在有些體育課裡,體育老師確實會教一些比較高難度的「體操」,但當時的體操科,比較接近我們今天所認知的體育課。
那,我們今天的主角呢?
事實上,像我們小時候跳過的健康操(或是大會操)這樣的體育活動,以「廣播體操」這樣的名稱,首先出現在八十多年前的臺灣,並且在往後的不同年代,以不同的名稱、不同的規模、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的動作組合,被不同年代的人們認識與實踐著。顧名思義,廣播體操和廣播有關;體操的背景音樂和口令,是透過當時很是時髦新鮮的收音機放送的!
從文獻看來,廣播體操自歐洲傳入日本後不久,便來到了臺灣。一開始,跳體操的地點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大樓等公家機關,而且可能是大樓的頂樓。在頂樓隨著樂聲與口令活動肢體,大概就是廣播體操在臺灣的最早景象之一吧!
往後幾年間,廣播體操陸續被推廣到其他地方。具體的做法有︰在各級學校體育老師會出席的「體操科研究會」播放廣播體操的影片(還有供應午餐喔!),並安排與會人士一同觀賞實際操演;於 1932 年第推出二個版本的廣播體操,以「臂及腳的運動」、「胸部運動」、「胴體運動」、「整理運動」為四大部分;在臺北的新公園(今天的二二八公園)舉行廣播體操大會(1933),號召大家扶老攜幼一起參加。
1934 年起,在總督府的策畫下,大會進一步被推展到全臺各地,每一次都為期十天。從 1934 年到 1939 年(也就是昭和九年到十四年),全臺灣廣播體操大會的宗旨,依序是︰「增進島民健康,振興國民精神」、「增進全臺灣民眾的健康,振興國民精神」、「國民保健及精神作興」、「心身鍛鍊及精神的結合強化」、「健康報國、國民精神振興」以及「戰線後方島民的體位向上為目標」。從各歷屆全臺灣廣播體操大會的宗旨看來,大家的健康是被期待的、被期許的,同時,健健康康的身體,也被連結到「國民精神」等概念,乃至被視為戰爭的一種本錢。
學校也是廣播體操的重要實施場域。1930 年 10 月 12 日,臺南師範學校舉行第十回陸上運動會,中午休息過後,自中午十二點半開始,學生集合整隊,合唱校歌,並跳了全套廣播體操。為了這次的表演,學生們應該練習了好一陣子吧!
就這樣,廣播體操在下課時間、在體育課上,不斷的被學生練習著。到了 1939 年,更出現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基隆中學登山隊在 1939 年去爬玉山,於 7 月 7 日早上六點攻頂成功,根據當時報紙報導,隊員們在玉山上向著初升的旭日高呼萬歲,並且演練廣播體操。
而當戰爭情勢愈趨緊張,原先每年舉辦一次的全島性廣播體操大會固然持續舉行,總督府更鼓勵人們抽空在自家附近足夠寬敞的地方,擺好家用收音機,隨著收音機傳出的鋼琴伴奏聲與號令聲,演練廣播體操,以強健體魄、貫徹國民精神、準備為戰爭盡一己之力。比起之前,廣播體操這一運動形式,被賦與了更複雜的意義。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想到了什麼呢?當年隨著廣播做著體操的小朋友,如今好多都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如果有機會,聽聽他們怎麼談這段經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