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漢高祖駕崩後,匈奴冒頓單于為何突然向呂后請婚?

2020-04-21
收藏

自秦、漢以降,華夏中原一統,約在同一時期,塞北草原最早的游牧帝國(imperial confederacy)―匈奴帝國,也正式形成,正式發展出中原農業王朝對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民族政策與外交關係。


秦、漢在對外關係上,北方的匈奴帝國自始即是主要強敵。西漢王朝和匈奴關係的發展,大扺經歷了「對抗―和親―對抗― 統轄」的過程。自漢高帝劉邦「白登之圍」(前二○○年)後,西漢王朝結束對匈奴第一階段的武力對抗,進入以和親為核心的對匈政策,這一政策持續到元光二年(前一三三年)漢武帝從王恢之議,遣聶壹(聶翁壹)誘騙匈奴騎兵入侵馬邑(史稱「馬邑之謀」),開始對匈奴展開第二階段的武力對抗。


在漢、匈和親的這六十七年間,最為前人所詬病的要算是匈奴冒頓單于向呂后請婚一事,也就是後世所習稱的「嫚書之辱」。


關於「嫚書之辱」,《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高祖崩,孝惠、呂太后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冒頓乃為書遺高后,妄言。高后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后乃止,復與匈奴和親。

漢武帝決定開拓西域、征伐匈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是為了雪恥呂后嫚書之辱。「嫚書事件」是由匈奴國君冒頓單于所提出,提出的時間是在漢高帝劉邦崩逝後,而冒頓單于所提出的內容是欲與漢高后呂雉聯姻。


關於匈奴婚俗,《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

匈奴的此一婚俗即是所謂「收繼婚制」(levirate)。


「收繼婚」,又有「夫兄弟婚」、「利未婚」、「轉房婚」等不同名稱,係指女性在丈夫死後嫁給其兄弟的行為、習俗或法律。廣義的收繼婚也包括改嫁給夫家其他男性,例如亡夫的叔、伯、子、侄、甥等的情況。游牧民族的婚姻制度是實行族外婚(clan exogamy),婚姻關係是氏族(clan)之間或所屬集團間的社會性結合,也就是嫁到夫家的女子,不僅是夫家的一個家庭成員,也是屬於夫家所有氏族的成員。


當配偶死亡時,由死者家族提供其代替人,這一方面是盡義務,也是一種權利,以維持氏族之間的既存婚姻關係,為了要使女子留在本氏族內,故有「若夫死,由夫之子嗣或夫之兄弟繼承他的婚姻關係」,這就是匈奴妻後母、妻寡嫂的婚俗,這在游牧文化圈的婚俗中,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特徵。


這種習俗之形成建立,是因應游牧民族特殊生活,基於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游牧民族的生活資源來自於飼養的牲口,為避免牲口近親繁殖,以致降低牲口品質,因此在實施族外婚之同時,利用由外部落娶來的婦女所攜帶而來之嫁妝,包括屬於婦女所擁有的牲口,用來與本部落的牲口配種,從而有新血緣的加入,避免了近親繁殖;二是,避免女方財產因夫死而外泄,游牧民族因受自然環境限制,生產方式並不發達,要守住一份財產極不容易,當家族中有成家的男性亡故,其配偶勢必因改嫁而帶走她所擁有的牲口,造成家族財產的損失,與生存上之危機。


因此亡故男性兄弟子侄必須要負起責任,接納亡故男性之配偶,以避免牲口流失而危及家族集體利益與生存安全;三是,游牧社會經常發生戰爭,收繼婚能保障亡故配偶及其子嗣的生存,避免氏族內骨肉流離失所,導致種族消失。


同時,亡故配偶留在本族內,既可補充勞動力,又可同新丈夫生育,為氏族部落提供更多的人口,若非如此,則不能保持其一定的人力資源,且為其團結氏族的一種方法。是以,游牧民族的收繼制,既是婚姻制度,也是繼承制度。


漢高帝劉邦在「白登之圍」後,接受婁(劉)敬之建議,行和親之策與匈奴約為兄弟。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是時匈奴以漢將眾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於是漢患之,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

因此,當劉邦死後,作為與劉邦結為昆弟的冒頓單于,按照匈奴收繼婚「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的習俗,始有向呂后請婚之舉。是以,學者認為冒頓此一行為並非是懷有侮辱呂后之意。且當冒頓單于收到呂后覆信,同時得知農業民族並未如同匈奴採行收繼婚俗後,特遣使向呂后賠罪。


《漢書.匈奴傳》記載:

 

冒頓得書,復使使來謝曰:「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

引文中的「謝」乃賠罪、認錯之意。冒頓單于不僅遣使向呂后賠罪,並云「未嘗聞中國禮義」,也就是不知曉漢人並不行收繼婚俗,希冀呂后能寬赦他這次冒昧行為。

 

本文摘自臺灣商務出版社《跬步集:從中古民族與史學研析洞悉歷史的發展與真相》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中古史研究專家帶你從豐富的史料思考辯證,
亦步亦趨了解這些教科書上不曾說過的史事!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過世,冒頓單于上書呂后求親的「嫚書之辱」,真的是匈如人想要輕侮呂后之舉?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為何會對李淵做出「跪而吮上乳」之舉……?
 
在中國的中古時代,這些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到底在歷史上占有怎麼樣的地位,又如何的影響歷史的演進?

作者以十篇論文,分別探討「白登之圍」匈奴退兵芻議、漢初「嫚書事件」、北周武德皇后突厥族阿史那氏研究、東突厥啟民可汗阿史那染干生平事蹟、唐太宗「跪而吮上乳」事件、以及史著《大唐創業起居注》、《資治通鑑目錄》、《唐鑑》等相關研究。

最末兩篇〈古代突厥民族歷史意識興起原因探析〉、〈突厥民族的歷史敘事與歷史觀〉則從現存史料及石刻介紹突厥民族的歷史意識產生與史觀產生特點。全書雖載有諸多傳統文獻史料,但在作者清晰解說、論述有據的行文中,不但不覺艱澀,更能一窺文獻史料閱讀之妙逸。
本文選自臺灣商務出版社出版之《跬步集:從中古民族與史學研析洞悉歷史的發展與真相
文章資訊
作者 朱振宏
刊登專欄 臺灣商務印書館
刊登日期 2020-04-21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