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華人世界特有的「武俠風」是怎麼來的?

2018-10-11
收藏

一說到「武俠」這兩個字,腦海中好像就馬上浮現一位瀟灑的郎兒揮舞著劍,然後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或是帥氣地說:「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更有懷著大義之情的經典臺詞:「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對這個在華人文化圈特有的「武俠風」,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舉凡電影、小說、電玩等等娛樂都有武俠的代表作,例如:家喻戶曉的金庸小說、功夫巨星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著名手遊《漢家江湖》等等,對於從小就受到武俠風薰陶的我,還曾經在鄉下拿個竹棍就幻想著扮演大俠!


武俠文化在華人社會裡往往具有「正義」的形象。(Source:漢家松鼠提供)

不過,這種獨特的奇幻風格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還有大家長久以來的疑問:這些大俠為什麼明明沒有上班,還會有花不完的錢呢?今天就要來帶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如果說武俠是一種風格,那麼「江湖」、「武林」就是它的環境背景,其實這兩個詞的意思基本是相同的。


「武林」二字很好理解,我們最常看到的用法就是「武林新星、武林高手、武林盟主」等等,簡單來說武林指的就是「武術界」,不過這種用法可是在民國初年才被發明的。


武林一開始指的其實只是山名、地名──杭州的武林山,也因此舊時的杭州即被稱為「武林」,南宋末期的文人周密,曾將自己在臨安城(即今日的杭州)目睹耳聞的雜記,寫成一本《武林舊事》,內容與武俠故事毫不相干。


大多數人認為「武林」作為武術界的用法,是由著名武俠小說家宮白羽所發明的,但是他是如何發明的又有兩種說法:一為他從武術家萬籟聲所著的《武術匯宗》得來靈感;二為他參考指稱文學界的「文林」而發明的,「林」這個字本身就有沙龍、聚會的意涵,例如:詞林、詩林、琴林,而在民國初期時武人漸漸成為社會名流,因此有武林的出現也就不為過囉!


此外「武林」又可以和「綠林」這個詞作連結:在西漢末年的新莽時代,曾發生一起反政府的「綠林起義」,當時事發地點即在荊州的綠林山,這些反賊則為綠林軍,也因此「綠林」後來便延伸為結夥聚集山林間的反政府起義軍或是劫財害命的黑社會,聽到這裡,是否覺得有點接近我們想像的武俠呢?


在王莽時期,曾經因為旱災及蝗災導致饑餓的民眾群起反抗。(Source:漢家松鼠提供)

那麼「江湖」又是為什麼指稱武術界呢?江湖從字面上來看,明明只是河川湖泊等自然景觀,究竟它是如何和武俠扯上關係的呢?


第一個使用「江湖」這個詞的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莊子,他常常在寓言故事中用魚、江、湖來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例如:「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等等,因此「江湖」二字漸漸有「非朝廷、政府控制之處,非公權力可以管轄的自由之地」的意涵。


「江湖」除了有遠離朝廷的意思,對一些士大夫、官員來說,「江湖」更有「貶官」的意涵,例如著名國文課文選讀的〈岳陽樓記〉,范仲淹留下的千古名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這裡的「江湖」的意思好像又走到了更高尚的一個境界了。


不過還有另一個說法認為「江湖」二字原指稱的其實是來自中國佛教的禪宗,禪宗最興盛的時候多在江西、湖南這兩地發展,因此到這裡拜門求法的弟子又非常多,因此就有了「走江(西)湖(南)」的說法出現,又因為成僧修行就等於不會在朝廷工作,所以「江湖」也有「退隱」之意。


退隱山林的俠客們,好像更多了一份神祕感,也許是因為這樣,才會有那麼多武俠故事流傳吧。(Source:漢家松鼠提供)

總結一下「江湖」,它既是一個政府所未能及之處、但身處於此仍時時心繫國民、很有正義感,這不就完完全全符合那些行俠仗義的武俠了嘛!不過如果換個說法,因為這裡沒有政府,所以愛怎麼殺人都不會有人管,這聽起來根本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黑社會」呀!(有沒有馬上減少對武俠的好感呢,哈哈!)


講到黑社會,就一定會聯想到幫派,不過講「黑道幫派」太 low 了,應該要稱它們為「武林門派」,哇!聽起來整個檔次都不一樣了呢!例如:前陣子相當火紅的電視劇《瑯琊榜》,主角們所處的」「江左盟」,能文能武還能跟政府抗衡;還有歷史上以武功聞名的少林派、在眾多武俠小說都曾出現的崑崙派……。


在這些武林門派之間最重要的區別當然就是「功夫」,各種誇張的武功都是武俠故事中最關鍵的劇情工具,像是:獨孤九劍、降龍十八掌、小李飛刀、八仙醉拳、黯然銷魂掌等等,這些很明顯地都是中國武術文化長期發展下來的結果。至於為什麼這些「武功祕笈」會進化得如此誇張、根本超乎現實,是因為武術在傳承上的「秘密性」,一般外人難以窺探堂奧,久而久之各種腦補就都出來了。


說完武俠的「武」,接下來就要來談談他們的「俠」了,行俠仗義對於一個武俠故事來說可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也是標準的武俠精神,這是為什麼呢?


在司馬遷《史記》裡的〈遊俠列傳〉中,記載了著名俠士們的故事,並且給他們有正面的評價,認為俠雖然「以武犯禁」,但是他們「言必信,其行必果」,甚至認為是在嚴苛政府下為天下大眾發聲的英雄,這同時也反映出「俠」這種性格在儒家文化中是如何影響社會又或是如何被社會定義。


那這些既會武功、又會行俠仗義的武俠們怎麼能有花不完的銀兩呢?其實如果大家可以理解現在黑道幫派的生存方式,也就不難想像這些武俠們的錢是從何而來的。經典功夫電影《黃飛鴻》中的主角,便是一邊操辦習武事業、另一邊經營著醫館,可說是兼營跌打損傷和教拳的「斜槓師傅」呢!


從武俠個人延伸到其所屬的門派,整個集團如果都有置產、開標局、收保護費等等之類的「副業」,那麼他們的金錢來源也是蠻豐沛的嘛!不過雖然把他們說得好像很斂財,但其實有時候收保護費也是為了要穩定地方民間,例如電影《葉問 2》裡的洪師傅雖然向大家收保護費,但背後其實是要和英國政府交涉,保住大家的利益。


這些武林門派同時也是地方組織,多多少少反映著地方社會的歷史。(Source:漢家松鼠提供)

講完武林門派本身的故事,就要來談談它們和信仰的關聯了,在所有門派中,幾乎所有故事都不會錯過的就是「少林派」和「武當派」了,這兩大宗派的背後皆有宗教組織的支持。


「少林派」源自河南登封嵩山的「少林寺」,可謂中國佛教重鎮,又有「天下第一名剎」的美稱,歷代以來的武僧們不只潛心習佛法更勤練他們的武功,使得少林功夫聞名天下;而「武當派」則是創立於湖北武當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武當道教也是中國道教中的一個重要派別,在很早以前就有隱士會在此修煉,到元末明初的張三丰時正式創立時,更加把武當武功發揚光大。


透過宗教組織本身的經濟實力來發展門派、傳承武功是很常見的,在臺灣,其實也是顯而易見,例如:地方勢力常以「宮廟」為主體,利用經濟力量聚合出的幫派勢力,像是在電影《艋舺》裡,主角們便是以艋舺清水祖師廟作為他們的根據地。


這些聚在廟口的「混混」們,不免讓大家對他們的社會觀感變差,而「陣頭」之所以會汙名化,也是因為這些幫派在地方宮廟的羽翼下,蠻橫魚肉鄉民,所造成的結果。我自己以前讀國中的時候,也常聽到哪一班的混混是三山國王的人之類的,甚至還有人說自己是關公的乾兒子 blablabla 等等,害我嚇得半死……


所以為了不要讓信仰變質,宗教團體還是要受到監督才行,不然陣頭文化何其無辜呢?也許這些黑幫大哥們在認識完在歷史上這些令人欽佩的「武俠精神」,或許也會自慚形穢吧!


 

參考資料
  1. 易劍東,《武俠文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2000。
  2. 陳山,《中國武俠史》,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2。
  3. 蔡翔,《俠與義: 武俠小說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
都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都說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印象中的「江湖」,不出仇恨、情愛、豪氣與漂泊,「何處可安家?」或許是江湖中人內心最渴望的夢。 綜觀武林俠客們的足跡,鏢局、酒樓、藥坊、錢莊、拳館、沙場,每一處都成就了他們的江湖,每一刻的選擇也都反映著歷史。 本系列文章,我們將以更貼近生活的面向探討關於門派、關於行業,關於時代,也關於江湖,或許我們可以知道更多──走江湖,老江湖,無處不江湖。 本文由故事與「漢家松鼠」遊戲工作室共同製作。
更多江湖資訊在這邊:https://www.hjjh.tw
即刻勇闖江湖這邊請:https://goo.gl/pWvaX5
文章資訊
作者 蕭宇辰、林彥伶
刊登日期 2018-10-11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