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甲骨文中的古代流星雨

張惟捷 2016-07-18
收藏

猶記二十一世紀初,天團「F4」主演的偶像劇「流星花園」紅遍兩岸,尤其是他們一曲「流星雨」更是席捲大江南北,曲調悠揚,膾炙人口,打動無數少男少女心,凡我們這年歲的人大多能哼上兩句,順便想像真有那淚滴落在我肩膀時,該是如何的夢幻溫存。


雖然這首曲子琅琅上口,名句「流星雨落在這地球上」聽來浪漫,其實真相是,人們肉眼見到的流星,大多只是星屑於大氣層中燃燒產生的劇烈光痕而已,若地球運行於軌道上遭遇了彗星遺留的星塵,光與熱的摩擦產生較大規模的流星雨,絕大部分的星屑將在墜地前燃燒殆盡,真正能以固體型態落地的例子可說絕無僅有。


即便如此,這種不常見的天文現象幾千年來,顯然早已引起人類的高度關注,試想,對於一位長期監看星空,熟知正常天體運行規則的史官而言,無法預測、形式華麗的一場偶現流星雨必將帶給他強烈的知覺刺激[1], 於讚歎造物神奇之餘,隨之而來的或許更多是某種戒懼疑慮――畢竟相對於習知的天文知識而言,不可預測就是反常,反應到人事,就意味著禍福難測。


從中國古籍中來看,對流星雨的記載最早可見於古本《竹書紀年》的這段文字:


帝癸十五年,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


在帝癸(夏桀)十五年曾發生過「行星不循常軌雜行,夜晚如落雨一般隕下流星」的異象,類似的記載也見於《左傳》:


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


這件事發生在魯莊公七年(前 687 年),在四月辛卯的夜半,如雨般的「星隕」發生了,這景況顯然不是偶見的一兩顆流星可比,可以說是流星雨的大爆發,所以史官盡責地將其記錄下來,以作為未來災異禨祥發生時的參考。從這兩條材料以後,歷朝歷代的《天官書》、《天文志》對流星雨的記載逐漸增多,形成了古代天文觀測史的重要成份之一。而在性質上同樣與禨祥禍福有關,放眼甲骨卜辭中,是否也存在著相關的材料呢?


答案是:有的,證據確實存在,不過早期並不為人所知;為何如此?


以下略作解釋。


我們知道,甲骨文以契刻於龜甲獸骨之上而得名,這些龜甲獸骨就材質而言較為堅硬,至少在當下使用時並沒有易碎的疑慮,因此倘若環境允許,庋藏得當,數千年後出土仍能大體保持原初模樣,不會有不合理的破損,這點可以 1991 年出土的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作為例證,如下圖所示:


圖片 1

這是花園莊東地該甲骨坑揭出的第十四層龜版,可以看到,他們的保存情況都非常良好,基本上沒有明顯可見的碎裂存在,這實在是考古學家與我們古文字學者夢寐以求的保存境界。


可惜的是,除了這些近幾十年透過科學手段挖掘出的甲骨外,現存的其他大量且重要的甲骨多數都殘破碎斷,往往可見一版大龜碎成近百片碎甲,亟待復原綴合。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除了私人盜掘,缺乏對文物的細緻照料外,最主要還是由於百年來中國內外交迫,軍閥混戰,加以日軍侵華,使得大量原本較為完整的甲骨在顛沛流離中斷裂、粉碎,甚至從此消失人間。關於這點,筆者將有另文專門談談。


以下這組牛肩胛骨暗藏了中國上古流星雨的最早線索。最初這組胛骨分裂為三塊,被收藏在兩個不同的單位,[2] 數十年來無人得知他們彼此原是同屬一版,胛骨上的卜辭也殘碎不能通讀,也因如此而形成了理解上的障礙。直到近年來,透過學者的持續努力,幸運地將它復原到大致可讀的地步,如下圖所示:


圖片 1

從拓片可以看到,透過綴合這三片可以還原成一個整體,[3] 過去分別殘斷導致無法卒讀,而現在獲得了復原,雖然其面積仍不足整體肩胛骨的三分之一,學者們已有十足把握做出可信的解讀。這段卜辭文例直下左行(和傳統繁體直行寫讀習慣一致),保留了三列,先作嚴格釋文如下:


圖片 1

……戠於東……有戠,不吉。三日庚申夕 (向)[辛酉允有] 戠於東,晶(星)率西。


其現代白話語譯指的是:


(貞卜後,得到的兆示顯示)將產生某種異象,並不吉利。果然,三天後的庚申那天夜半,時辰進入辛酉日當時,東方的天空發生罕見異象,是眾星皆向西方移動過去了。


圖片 2
圖片 1
圖片 1
圖片 1
圖片 2

「晶」字,即後世「星」的初文,這裡刻寫成四個方框,也有寫作、的例子,都是天上星辰的直觀象形;有趣的是,在商代卜辭中也有寫作、等在之外附加「生」字偏旁的「星」字,不過絕大多數都是用作同音的假借字使用,表達天氣好的「晴」這個詞,至於從日從青的晴字則是後起的形聲字。


圖片 1

卜辭中記錄應驗後的天象,是「有戠於東」,這個「戠」字寫作,象敲入土的木樴(木樁一類器物)之形,是最近幾年才由復旦大學的陳劍教授所考釋出來的,在卜辭中假借它的音近,可讀為「異」,表達的是乖違、異常之意,甲骨文裡「有異於東 ∕ 西 ∕ 南 ∕ 北」往往與天象有關。而什麽是「星率西」呢?


「星」是星體,「率」表達「全都」、「悉皆」的概念,是個範圍副詞。「西」的字形是個鳥巢,在這裡名動相因,當作動詞用。三字結合成一個短語,也就表達出眾星西流的意涵來了。所以我們可以得知,東方天空產生了某種異變,發生了「星率西」的事件。


圖片 1
流星雨示意圖

除了眾星率皆西流的異象較為罕見,引起了史官的關注之外,這裡還有幾個細節可以注意。


圖片 1

首先,透過現代天文學知識可知,「在同一天中,流星出現的概率以黎明前為最大,傍晚時為最小,即下半夜的流星比上半夜多。」[4] 這符合卜辭注明「庚申夕向辛酉」的夜半時間點,這條卜辭的字讀為「向」,表示「通往」之意,是復旦大學裘錫圭教授的著名考釋成果,雖然在考釋上算是高難度的一個字,不過顯然不在裘先生話下。[5]


此外,在地面觀測者的眼中,這些星體是自東方往西方奔流的,「有戠(異)於東」一句很可能即暗示了西流星體的可視初始發生點,這在現代天文學裡稱之為「輻射點」。首都師範大學王子楊研究員針對這組卜辭做了完整探究,他指出:


按照今天我們對流星雨的認識,流星流向跟輻射點的方位有關係。眾多流星體都是由一個輻射點發出的,當輻射點在觀測者的東方周天時,對於觀測者而言,流星就都向西流動。當輻射點正好位於觀測者的頭頂周天時,觀測者看到的流星流向則是四面八方。……發生流星雨的輻射點當在東方周天,有的天文學者根據這一點,結合發生時間,大致可以推定是哪個星座的流星雨。


由這些文字證據看來,這一版卜辭顯然就是現代定義下的流星雨。而這也取代傳世紙上文獻成為了最早的中國流星雨可信記錄(大約距今三千三百年),作為歷史證據,對古代天文學史研究的推進實在大有幫助。[6]


當時的史官盡責地把占卜的細節記載下來(由於牛骨上半部殘缺,已經不知進行這次貞卜的起因為何),並認定這是一種不祥的徵兆。不過有趣的是,今天在流行文化的廣泛影響下,流星雨似乎賦有了一層浪漫的愛情因素,早已不再帶有任何負面意涵。


未來若有機會不妨想想,你牽著情人在夜中漫步,此刻抬頭所見,和上古史官所驚見的,很可能都是同一群流星,例如前引《左傳》的那場記錄,其實就是每年四月發生一次的天琴座流星雨。無論地球上的人們對它的詮釋如何不同,它總是古今如一守約,雖說倏忽即逝卻又亙古不變,想來倒挺有意思。

參考書目
  1. 王子楊,〈武丁時代的流星雨記錄〉,《文物》第8期(2014)
  2. 北京天文臺主編,《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第577~578頁,江蘇科學出版社,1988年7月。
  3. 莊天山,〈中國古代流星雨記錄〉,《天文學報》第14卷第1期
  4. 李學勤,〈論殷墟卜辭的新星〉,《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0年)

[1] 人類能夠準確預測流星雨至少要等到19-20世紀之交。


[2] 《合集》17282、6017兩版舊拓均藏于天津博物館;《合集》16124藏北京首都圖書館。


[3] 這三版是由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的劉影研究員與政治大學的林宏明教授接力綴合復原的。


[4] 余明:《流星雨觀測及其研究意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41卷第3期(2005年6月),第312頁。


[5] 中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學界是個不大不小的學術江湖,當今盟主有兩人,即李學勤和裘錫圭二老,兩人在這半世紀來成功考釋出的古代疑難字不計其數,而這些成果絕大多數已經通過嚴格的學術檢驗成為共識。這是其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要知道,許多學者終其一生是考釋不出一個取得「公認」古文字的。


[6] 前面引及的《古本竹書紀年》資料雖然記載的是夏代史事,但畢竟不是第一手材料,屬於春秋戰國以後晉∕魏史籍,可信度完全無法與甲骨文並提。

文章資訊
作者 張惟捷
刊登日期 2016-07-18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