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要說」希望陪伴大家在這個紛亂時代中,找到思緒可以停泊的地方。在我們熟悉的動物園裡,有一種理所當然——獅子應該出現在哪裡、大象該住多大的空間、人們要怎麼透過欄杆或玻璃尋找動物的身影⋯⋯但這一切,真的這麼理所當然嗎?
本集「乾杯臺灣人」,我們邀請到熱愛動物也熱愛動物園的動物園設計師賀律銘,以設計者的角度出發,帶大家看見動物園背後的體驗敘事、空間邏輯。從世界上第一座現代動物園談起,聊聊這種「把動物聚在一起、開放大眾觀看」的建築究竟從哪裡來,又如何隨著時代演進和科技發展一步步蛻變,反映出不同社會看待動物的不同觀點。事不宜遲,我們開始聽故事吧!👂
精華摘錄
律銘:不知道有沒有聽眾朋友去過臺北市的兒童新樂園?它沒有一個主題或故事去包裝,它只有刺激。可是如果是主題樂園,它會有故事,可能迪士尼樂園會把雲霄飛車包裝成「到礦坑裡面,遇見了白雪公主的小矮人,然後他們帶著我去挖礦」,最後才是一個雲霄飛車的體驗。這就看我們要如何把一個原本沒有故事的體驗,變成有故事有劇情。
因為排隊其實是大部分遊樂園的主要行程,那我們要怎麼樣讓遊客在排隊的過程中,這一個小時的時間 ,每一個轉角都有趣的東西可以看、醞釀好的情緒之後再坐上雲霄飛車?
我通常是以小時為單位去讓遊客做體驗,那這個小時裡的劇本要怎麼寫、怎麼去做細節的設計,就是我們在做的事。
豐恩:不過我會想像,主題樂園設計跟動物園設計,應該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地方?
律銘:我覺得如果我們今天面向的目標,是讓觀眾體驗到一些什麼、要讓他們得到一些訊息,那這個過程的溝通設計,我覺得動物園跟主題樂園是同樣的邏輯。
你要怎麼樣把你的內容,變成一個觀眾想要的愉悅的體驗,邏輯上是蠻像的。只是在這個過程之中,會有很多不同的領域的人,一起協力來合成,例如說有建築師、景觀設計師、劇場設計、燈光設計、音效設計,大家一同打造這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