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有很多種寫法跟角度,但我覺得終究不該站在比作品更高的位置去評論,而是要真心的去理解創作者,透過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這是我覺得撰寫影評最重要的事情。
一頁華爾滋的粉專創辦人 Kristin,這樣說道。
回想起開始經營「一頁華爾滋」的那段時光,Kristin 說,那時她還在英國念碩士,因為到處都看不到中文的痛苦,讓她萌生「不如我就寫中文給自己看好了」的想法。本來只是做為自己生活的消遣與抒發,卻在不知不覺中,經營到現在。
不過,雖然現在業界對她的定位主要是「影評人」,但其實她在最早開始經營時,主要是撰寫看完小說後的心得,但為了要加速文章產出,就漸漸地走向影視那類的影評。
現在有很多電影不是改編小說,不然就是電影紅了之後有小說版本,總之同一個故事,我們大多有文字板跟影視版可以選擇。不過,雖然這是同一個故事,但對 Kristin 來說,兩者的敘事手法可是很不一樣的!
Kristin 認為小說通常需要比較緊密的劇情與鋪陳,但只有兩小時的電影,就必須要在有所取捨,不過電影可以透過音樂、鏡位去表達,讓畫面自己說話,但小說在劇情之外,必須要有解釋。
就像作家吳明益曾經在講座上提到的,文學必須面對最直接的道德與倫理問題,所以把角色的思考模式寫出來是很重要的,至少要讓人知道這個角色、這個作者有原則、有價值觀,這是文學作品的責任,也是它們存在的價值。
若同時有原著小說和電影的版本時,Kristin 通常還是會先看原著小說,因為她並不怕被「爆雷」到,反而覺得在看完小說後,會期待電影可以做到什麼樣的改編。
對很多人來說,電影改編小說的作品,往往不比原著出色,主要是因為電影的呈現並沒有符合他們的想像,而電影同時也因為有小說原本故事的「框架」,所以有被牽制,沒有辦法走出自己的特色,反而成為小說的附屬品。
Kristin 說,一個好的改編作品,不能只是照本宣科把小說的故事演出來,電影必須要有自己的「生命力」,並且同時抓到原著的精髓,像是曾經說過「買下了劇本,這個故事就已經是我的了」的李安,改編短篇的《色戒》就很成功;而認為自己是拍攝「閱讀書之後的觀後感」的楊雅喆,其作品《天橋上的魔術師》也是如此。
近期最熱門的電影《當男人戀愛時》,雖然是韓國電影《不標準情人》的改編,但是裡頭徹頭徹尾的「臺灣元素」,都可以感受出導演與演員創作的生命力,這種就會是很厲害的改編作品。
自從影視產業越來越蓬勃之後,市面上的影評也越來越多,除了最一般的觀影心得,也有深入分析鏡位代表意義的、分析劇本與演員演技等等,但對踏入這一行已經五、六年的 Kristin 來說,影評本身就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而撰寫影評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創作者。
中文系再加上行銷碩士出身的 Kristin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不是影評的「本科生」,但在撰寫這麼多年的影評,她也收到不少令她感動的回饋,不只讀者說曾經在低潮是看自己的文章而有被拯救的感覺,就連編劇、導演們也親自表達他們對這些文章的喜愛,甚至有人因此而看到哭。
知名學者李明璁曾這樣形容 Kristin :「喜歡如此不客觀不中立不學院不艱澀的影評,誠實懇切地面對身為影癡的自我。能被這麼用心的觀眾用力共鳴,作品們都會覺得幸福吧。」
對她來說,這樣的回饋真的很好也很感動,因為她真的透過這些美好的作品,不只理解了創作者,也透過作品和他們產生聯繫。
比起看過的電影、影集, Kristin 說影響她最深的,還是閱讀的那些書。
閱讀是我人生到目前為止,很重要的基礎。
雖然看電影也是一種閱讀,但是對 Kristin 來說,書帶給她的想法,讓她建立起來的思考模式,而這樣的影響是無形的,也讓她在看電影時,更了解故事的背景脈絡,看起來也更有感覺也更有深度。
閱讀不只幫助她建立自己的想法,也讓她體認到世界上很多不同的事情,讓她在面對不同的困境、問題時,能提供她的解答。
閱讀就是一個起點,讓我感受到這世界的一切美好。
受訪者
Kristin,東吳中文畢,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國際行銷碩士,經營粉專「一頁華爾滋」,喜愛透過觀影、閱讀探索人與人,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近期出版第一本電影文集《光影華爾滋:每部電影,都是一支擁抱內心的迴旋舞》。
30場燈亮之後的內心獨白,寫給耽溺於幻象中的癡迷靈魂。
這是她對電影的情感日記,也是影中人物亟欲表達的無聲之聲。她以如手術刀般鋒利的文筆,剖析一幕幕幽微的意在言外; 再用溫暖、寬容的文字,接住每一個情之所至的受傷靈魂 ──那是影中人,同時也是午夜夢迴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