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 7 月 19 日的午後,展開了這趟「穿越時空的視覺旅行」,背景是 17 世紀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簡稱 VOC)所在的臺灣,起點卻是 2025 年的臺南。
- 走讀路線:台南新芽出發,依序經過大觀音亭、鴨母寮市場、赤崁街、赤崁樓、大天后宮、小關帝廟、民權路、天壇、吳園,最後在開隆宮結束,並返回台南新芽。
影像與歷史的互文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故事 StoryStudio 團隊與鏡好映像工作室以《熱蘭遮城日誌》(1629 年-1662 年)為起點,邀請生活在臺南的人們,用鏡頭探索普羅民遮(赤崁樓)的文化遺痕。不同於單純的導覽,這場結合歷史、攝影與個人感受的實驗性走讀,經由故事引導人張哲翰與攝影師林家賢的穿針引線,開展出歷史與攝影的雙重維度,讓參與者理解荷蘭時代如何將「大員」建構成遠東貿易基地,同時透過隨身攜帶的手機鏡頭,在古都巷弄間尋訪轉瞬即逝的靈光。.png)
用雙腳與鏡頭,體驗歷史的脈動
臺南夏季總帶著溽熱,光線斜灑在紅磚牆上,斑駁的痕跡閃爍著潮濕的質地,街角小攤飄來油炸點心的香氣,機車呼嘯而過,與遠方廟埕傳來的人間煙火交疊。探訪這座城市的走讀隊伍從在地公民團體「台南新芽」位於中西區成功路上的辦公室出發,途經著名的市定古蹟大觀音亭,以及許多在地人尋覓日常美食的鴨母寮市場,再拐彎走進赤崁樓周邊的巷弄,伴隨歲月的曲折,行走間很難不被這座城市的時間感所撼動。斑駁紅牆與綠蔭光影,訴說四百年來政權更迭的土地記憶。走讀的設計以《熱蘭遮城日誌》為文本,讓參與者重新追尋那些曾被書寫的片段——普羅民遮的港口、停泊的船隻、飄揚的旗幟,以及「赤崁夕照」的風景。
藉由實地踏查於街頭巷尾的雙腳與眼睛,捕捉古城影像,讓歷史自靜態的文獻脫逸而出,變得「可觸」,雖然眼前景致不再是 17 世紀原貌,仍是今日每個路人共享的「歷史場景」。
.png)
走進普羅民遮:歷史與地形的感官對話
沿著赤崁街,走讀隊伍從大天后宮旁的小巷下行至小關帝廟,腳下明顯的坡度顯露出滄海桑田的變化,地形的高低差印證了人文地理的脈絡。透過說書人張哲翰的引導,得知赤崁樓曾經濱海而立,漲潮時,台江內海的浪潮甚至拍打於城牆之下。此時此刻,我們從赤崁街往西望去,海已然消逝,正是數百年來內海淤積、海岸線後退的明證,而像小關帝廟這樣曾屬於「五條港」的港口,其周圍的高低落差,也讓每位參與者直觀地感受到城市發展與地形變遷的緊密關聯。
從這些四百年來蜿蜒交錯、高低起伏的地形遺跡,可以發現天壇和原臺南測候所等重要地標,都選址在當時相對較高的位置。
.png)
觀看的方式:巷弄中的光影瞬間
來自「鏡好映像工作室」的攝影師家賢,並不急著向走讀隊伍講解複雜的操作技巧或攝影知識,而是提醒參與者慢慢觀察。他提醒著每一位影像記錄者,隨身的手機就是最好的紀錄工具,關鍵是「練習你的眼睛」。過程中有人把廣角鏡頭對準大天后宮的屋簷,想捕捉那份宏偉;有人用長焦鏡頭拉近紅磚細節,把歲月的斑駁拍成一幅抽象畫;有人則被巷弄裡靜靜打盹的貓吸引,捕捉那稍縱即逝的瞬間;攝影不只是機械技術,也可以是與城市對話的方式,一個轉角的陰影、一扇透出老窗戶的光,都能成為觸動心靈的入口。
.png)
街角影像:靈光的消逝與再現
透過鏡頭,我們得以在平凡景象裡重建屬於此刻的「靈光」,攝影使歷史不再遙遠,當我們用手機記錄眼前場景時,影像同時承載了自身的情感與想像。我們如何觀看,取決於自身所處的位置與脈絡,攝影不僅僅是記錄,它更揭露了觀看者的立場,讓疊加的記憶,如今靜靜落在我們的腳下。當我們以手機記錄「赤崁夕照」的遺跡時,既是再現歷史,也是將自身處境投射到影像之中,同時也正在將眼前的日常,寫進屬於自己的「熱蘭遮城日誌」。
生活與歷史的交疊:持續進行的瞬間
攝影往往被視為「定格」,但在走讀過程裡,它更像是一種時間的延伸。當舉起鏡頭捕捉到街角的一瞬,那張照片並不只屬於快門的剎那,而是將當下的氛圍、午後的光線與觀者的心境一併納入其中。照片並非孤立的瞬間,而是持續生活的一部分,這些影像背後蘊含的是參與者走在街頭的體感、呼吸,以及與歷史共振的心境;於是這趟旅程所拍攝的影像,不僅是記錄過去的歷史地景,更是將當下的生活感受延伸向未來。
這樣「進行中」的意涵,讓赤崁街頭不只是過去的舞台,也是未來回望的座標。
正因如此,活動最後的照片分享更顯得娓娓動人。有人展示燈籠與磚瓦交織的色塊美學,有人以九宮格構圖呈現街角的窗戶,有人則單純捕捉午後光線下的靜謐巷弄,有人將牆上的血蚶貝殼連結到西拉雅族的飲食文化,有人拍出「框中有框」的視覺詩意。這些照片早已超越「旅行紀念」的功能,成為歷史與個人記憶交織的檔案。
.png)
結語:寫給未來的日誌
歷史並非封存在典籍裡的靜態存在,它往往是人們當下生活與觀看方式的總和。每一次按下快門,並不僅是記錄,而是參與。攝影將此刻的街景轉化成未來的史料,讓後人得以透過這些「持續進行的瞬間」,重新閱讀臺南這座城市。當我們舉起手機,放慢腳步時,便已成為這座城市的見證者,或許真正的旅行不在遠方,而是練習用新的視角觀看身邊熟悉的街景。如此,當影像與歷史交織,行路上的每一道磚縫、每一次快門,已然將城裡人的生活歲月,延展成寫給未來的共同日誌。
.png)
本篇文章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合作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