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十全武功中,這場戰爭成為乾隆皇帝唯一的小遺憾──清緬戰爭

何則文 2018-05-29
收藏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因一生平定許多國內外的亂事,而自稱有十全武功,可惜的是這「十全」之中其中一項算是慘勝,那就是「清緬戰爭」。事實上,清軍在這場戰役中根本沒贏得什麼,乾隆晚年也曾感嘆自己:「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乾隆皇帝 (source: wikipidia)

到底這清緬戰爭發生了什麼,能讓在盛世之下的清朝打個敗仗?而對手還僅僅是個東南亞小國?


這就要說到乾隆初期的 1750 年代,這時候的緬甸正處於東吁王朝末期(東吁王朝 (1531-1753) 約是明朝中葉到清初)。當時,東南亞存在著曾經一度征服暹羅的阿育陀耶王朝,版圖幾乎盤據整個印度支那,是中南半島的霸權。然而,隨著暹羅復國,東吁王朝再度與阿育陀耶王朝征戰多年,各屬國也蠢蠢欲動,多次起義反抗,在乾隆初期時,這個曾經的強權已經面臨崩解。


1750 年,各地紛紛起義獨立,面臨亡國境界的東吁王朝向清國派遣使臣,很可能是希望借助清朝的力量以穩定國內局勢。乾隆皇帝雖宴請了使節團,但是似乎知道東吁王朝搖搖欲墜,並沒有干涉緬甸的內政。兩年後的 1752 年,東吁王朝的首都阿瓦就被孟族軍隊攻入而淪陷,這個持續 200 多年的王朝就此滅亡。


而孟族雖然攻陷了首都阿瓦,卻沒有辦法穩定統治。在今天曼德勒附近的實階小村莊,一位名叫「雍笈牙」的村長開始挑戰孟族的統治。他招攬流民、高舉佛教旗幟寬待投降的敵人,只要歸順都能保持原本的財富跟地位。他也跟孟族人合作,建立各族團結的朝廷,他也因此得到了東吁王朝舊臣的支持,並橫掃千軍,在各割據勢力中勢如破竹,統一了緬甸。


雍笈牙的雕象 (source: wikipidia)

1760 年,雍笈牙建立的王朝雖統一了國家,但是經歷了 20 年的戰爭,讓整個緬甸人口銳減,生產停滯,國內百廢待舉。一般來說,王朝正應該休生養息之時,他們卻反而繼續厲馬秣兵,準備用對外戰爭來找回失去的財富與人口。


緬甸先是侵擾宮里雁為首的桂家(宮里雁是隨著永曆皇帝進入緬甸的南明遺臣首領,他在今天緬甸北部經營銀廠,發展出相當大的規模),1762 年,宮里雁兵敗被追殺,逃亡到雲南境內,以漢人身分請求內附,卻被清朝拒絕。就這樣雍笈牙掃平了北進的唯一阻礙,開始進入雲南向當地土司勒索「花馬禮」,隨後更進一步入侵西雙版納,殺死許多當地土司,占據地盤。然而,因為當時新疆也正在動亂,乾隆無暇南顧。


到了 1765 年,緬甸跟暹羅的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為了支援東面的戰爭,緬甸變本加厲地侵擾雲南劫掠資源。這時候乾隆已經忍無可忍,派遣雲南總督劉藻剿滅來敵。但這劉藻出身書香,不怎麼懂得用兵,在急於求成下魯莽地派遣大軍,結果已有多年歷練的緬甸軍隊,在敵人來便馬上撤退,讓清軍撲了個空。


最後,緬軍一個請君入甕,對深入的清軍進行包抄,清軍中了埋伏大敗。


在北京的乾隆聽到戰敗的消息大怒,立刻把劉藻從雲南總督降職為巡撫,這劉藻也許覺得愧對宗廟,竟然就尋死明志,服毒自殺了。清朝被緬甸「反擊」落得慘敗,讓乾隆可以說是怒不可遏。


這時候的緬甸也成功攻陷暹羅首都,似乎勢如破竹,頗有將一掃乾坤之貌。為了扳回一成,乾隆改派極為器重的邊疆大吏楊應琚領軍。急於求功的楊應琚,領了 20,000 餘人軍隊就傻呼呼的往南進軍,但遇到的卻是緬軍堅壁清野的撤離,沒啥戰果,他卻以為是自己嚇退了緬軍,在當地土司的鼓譟下,未得乾隆聖意就自己進軍緬甸境內。


當時的緬甸軍隊使用了許多十八世紀的歐洲兵器,甚至有歐洲的雇用兵在其中。再者,緬甸人是在家門口打仗,對於地形本來就熟稔,清軍則是遠道而來,長途跋涉,這對緬軍而言,對付清軍可以說是以逸待勞。


楊應琚 (source)

事實上,楊應琚根本瞧不起緬軍,認為緬甸人都是些山上的土匪而已,於是清軍再次浩浩蕩蕩的進攻緬甸,果然又被緬軍擺了一道,緬軍的戰法就是打了就跑,傷了清軍自己也沒損失什麼。而楊應琚這個草包,又自以為大捷,屢次謊報戰功。不過這乾隆皇帝也不是傻子,見到戰事膠著,卻不斷收到殺敵數萬的回報,心裡覺得有鬼,於是派了密使探聽,才知道清軍早已轉為守勢,還不斷戰敗,乾隆大怒之下召回楊應琚並將他賜死。


這戰才打一半,清朝已經死了兩個將領,乾隆可說是臉上無光。1767 年,乾隆又以伊黎將軍明瑞為雲貴總督,從全國各地挑選勁旅 3 萬餘人派赴雲南,撥出 600 萬兩的白銀作為軍費,打算來個絕地大反攻。


這明瑞雖然在平定新疆有功,是個會打仗的人,但是面對緬甸也犯了前幾個倒楣鬼將軍的錯誤,就是太輕忽緬甸人了。他親自率軍 17,000 人,孤軍深入緬甸境內,但這時候的緬軍主力已經從暹羅班師回朝。清軍再次被打得落花流水,這個趾高氣揚的明瑞,英勇地在戰場上中彈受傷,騎馬脫離戰場後自縊身亡。


三次的反擊都慘敗,是因為清軍沒有意識到敵我優劣勢,清人以騎兵騎射為強,在中南半島的山區可以說作用不大;而輕裝又配備歐式武器的緬軍來去自如,在自家打仗又有多年經驗,搞得清軍多次被擊潰。


第三次戰鬥 (source: wikipidia)

但緬甸自知自己雖然三戰三勝,國力上還是比不上清朝,更怕清軍被惹火後,會重演唐朝時舉全國之力聯合鄰國進攻高句麗的故事。於是,此時的緬甸自己提出議和,但連續折損 3 員大將的乾隆卻深感受辱,悍然拒絕了緬甸的要求,再次聚集大軍要討伐緬甸。


第四次的反擊,清朝決定以水陸夾擊方式,從福建派出水師要海陸兩方面進攻。而此次進攻互有勝負,打打停停,令雙方皆打得十分的厭煩,加上暹羅迸出了一個他信大帝建立了吞武里王朝,開始對緬甸反攻,苦陷於兩線作戰的緬甸最後主動跟中國求和。


這場戰爭除了讓乾隆留下十全不全的遺憾外,也為中緬關係帶來了新進展。兩國交戰過程中,許多士兵留下來形成華人聚落,而其後恢復的朝貢關係帶來了大批的中國商人。這場戰爭也使緬甸主力轉回對抗清軍,讓原本即將被滅國的暹羅有喘息的機會,進而讓達信大帝建立了吞武里王朝,也間接了拯救了暹羅,奠定了日後中南半島歷史發展的局勢。


伊洛瓦底江上的緬甸戰船 (source: wikipidia)
參考資料
  1. 余定邦,《中緬關係史》,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
  2. 楊凡逸,〈乾隆朝中緬關係之初探〉,《史耘》,2009 年 第 10 期
  3. 黃祖文,〈雍籍牙王朝的建立與其初期之外交政策〉,《四川大學學報》,1982 年 第 3 期
文章資訊
作者 何則文
刊登日期 2018-05-29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