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電影《屍落之城》背後的韓國近代歷史

陳勇健 2019-03-31

韓國電影《屍落之城》(韓文原名《猖獗》,英語:Rampant)絕非一般古裝喪屍電影那麼單純。這部電影,不少人僅將其當普通喪屍動作片來看,或被視為喪屍題材的穿越電影,甚至是一部扭曲歷史的電影。《屍落之城》裡的角色皆用化名,故事雖純屬虛構,其角色確實有跡可循,歷史背景亦非全假。


《屍落之城》電影海報

1636-37 年的「丙子胡亂」發生後,李氏朝鮮正式與明朝斷絕關係,朝鮮仁祖李倧(1595-1649)於三田渡向皇太極(1592-1643)行三跪九叩謝罪,改為效忠清廷,訂下「城下之盟」確立君臣關係。韓國今天將此事視為「國恥」,但此事的背後其實頗為複雜。


李氏朝鮮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照搬了中原的一套「華夷觀」,自視為「小中華」,將自身擺在宗藩體系的「亞宗主國地位上」,而將朝鮮周邊其餘民族視為「夷狄」,認為女真和日本人這些朝鮮的「藩籬」亦須「來附」和朝貢。[1]


譬如,高麗王朝末期至李氏朝鮮初期,便三次東征討伐對馬島的「倭寇」;朝鮮世宗在位時為朝鮮的強勢時期,1443 年與朝鮮的「外藩」對馬島締結《癸亥條約》。自世宗執政以後,先後於 1433 和 1437 年征伐犯境的女真人,加強邊疆防禦,防堵女真進犯。[2]此時期對女真人採取「兩面政策」,必要時以安撫協助,建立貿易和進貢、救濟與歸順等關係,臣屬者視為朝鮮子民並給予教化;若效果不彰則武力嚴懲。


朝鮮事清後,國家的政策反轉,朝鮮須向「夷狄」稱臣朝貢,並禁止朝鮮築建防禦工事等,昭顯世子李㳫(1612-1645)和鳳林大君李淏(1619-1659)更押送至盛京(今沈陽市)為人質,1644 年清朝入主中原後再遷往北京。昭顯世子於 1645 年先行回國,但不久後便於昌慶宮病逝,死因有病死和下毒之說。《屍落》開頭時被懷疑「謀反」自刎的世子,其原型便是昭顯,而電影中疑心病的國王即仁祖。


朝鲜仁祖的疑心病事出有因。1623 年時任君主的光海君李琿(1575-1641)於西人黨主導的政變中被廢除,西人黨而後擁立綾陽君(即仁祖)為王,史稱「仁祖反正」。仁祖登位後,始終遭遇各式內外動蕩,朝政由西人黨羽把持,首先倚重的功臣李適(1587-1624)在黨爭中失勢遭排擠和陷害,造成賞賜時的不滿,使李適於 1624 舉兵謀反攻入京城漢陽,擁立興安君李瑅(仁祖叔父)為王,卻戰敗被殺。 1644 年,因平定李適之亂而受器重的沈器遠(1587-1644)謀反,企圖擁立懷恩君李德仁為王,但東窗事發而敗,沈氏遭處死。
 

仁祖反正否定了光海君的中立政策,與邊境崛起的後金[3]斷絕關係,引來金兵入侵朝鮮,此事被稱為「丁卯胡亂」(1627 年),朝鮮最終被迫締結「兄弟之盟」。朝鮮持續事明的舉動也導致清廷不滿,最終採取強硬手段攻克朝鮮,逼迫仁祖投降臣服。


但仁祖對清朝陽奉陰違,多次試圖與明朝取得聯繫,並拒上清太宗(皇太極)專號,甚至派使節至北京賀冬至謝恩,朝鮮擺明拒絕援清攻打明朝等舉動,[4]讓清朝決定採取高壓手段,開始派出查勘刺使探測和打擊朝鮮朝內反清勢力。[5]


朝鮮事清時淪為人質的昭顯世子歸國後,卻遭仁祖質疑清廷是否別有居心,[6]清廷對世子的厚待,[7]與清使竟令仁祖出城迎接兒子,[8]皆讓仁祖懷疑是政治上的陰謀,內憂(逆謀之顧慮)外患(滿清干政)之恐懼無疑加深了對昭顯的猜疑。


世子猝死後次年,世子嬪姜氏也因涉嫌在仁祖食物中投毒被賜死。[9](《屍落》裡屍變咬死皇帝的世子嬪原型)這段懸案有被懷疑是仁祖執意為之,或遭仁祖寵妃廢貴人趙氏(《屍落》裡的國王寵妃)陷害。一般認為這起事件的元兇是時任領議政金自點(1588-1651)。《屍落》中密謀製造叛亂的領議政金子俊,便是金自點(諧音同)的原型,用當今視角的歷史評價而論,主張親清和剷除反清勢力,間接迫害仁顯世子夫婦的金自點無疑等同於賣國的「奸臣」。


《屍落》中密謀製造叛亂的領議政金子俊

李氏朝鮮開國伊始,其政治中樞便捲入了各種朋黨之爭、黨同伐異,官吏間勾黨結派相互鬥爭和清算,造成士禍連連,國內政局動蕩長達數百年原先是成宗時期(1469-1494)士林派崛起,挑戰主掌朝政的勳舊派,此後各式各樣的儀禮、義理、政策之爭,從宮廷延伸至朝政,鬥得天翻地覆,凡得勢者借大搞士禍剷除異己更是屢見不鮮。


宣祖時期(1567-1608)士林派掌權後,也因學說和政治問題處理產生分歧,屢次分分合合,結幫分派,黨同伐異。 仁祖時期(1623-1649),女真數度進犯朝鮮,掌權的西人黨[10]分裂,形成參與「反正」的勛西派(金自點為首)與清西派(金尚憲為首)。禮曹尚書金尚憲以堅定主戰,與主和的吏曹尚書崔鳴吉分庭抗禮,形成老西派和新西派鬥爭。朝鮮事清後,在是否出兵反明的爭論上,再分裂出原黨(反對派)和洛黨(支持派),金自點作為洛黨領袖,是親清的代表人物。而相對正派的角色,便是其後歸國的鳳林大君李淏(即《屍落》的王子兼武林高手李清之原型)。


與電影不同之處是,鳳林大君並未立即「手刃」金自點,金自點大權在握,持續勾黨弄權,卻未看出鳳林大君非任由其操控之輩,金自點終嘗到惡果,付出代價。


1649 年仁祖逝,鳳林大君繼位,是為孝宗。孝宗作了八年人質,深得清廷信任,其一登位便奉清為正朔,[11]孝宗卻背後偷偷運籌帷幄,密謀抗清,他私下修城池和繕兵甲,試圖與南明取得聯繫;同時孝宗整頓朝政,把鄭太和、金自點都撤換,啟用曾與清為敵的金尚憲、趙絅等人。


《屍落之城》電影裡的孝宗

外交危機隨即爆發,清廷拒見延宕的朝鮮謝恩使,[12]並隨即派出六名使節前往朝鮮調查和詰問。清使針對「通明」嫌疑、婚媾協議不交出朝鮮女子、重用反清人士、修築城墻等違反兩國盟約事詰責朝鮮。清使認為,朝鮮的總總問題背後是反清背景者煽動所致,最終的下場是反清官吏被流放或永敘不用,而清廷最終接受了朝鮮的謝恩禮。


不過,反清人士雖遭罷免,金自點仍無法重返崗位,孝宗藉趙貴人詛咒案,引出了金自點父子圖擁立趙貴人子崇善君為王,密謀造反(有說是篡位)。金自點終嘗惡果,遭孝宗下詔凌遲處死,家族遭遇誅連。


孝宗期間雖努力擺平外交衝突,除去奸臣金自點,但事清已是現實,與清廷的外交直至十九世紀再無重大衝突。實際上,士林朋黨並未消弭,黨派仍持續漫長的集結和分裂,相互爭鬥,一直到十九世紀為「勢道政治」(外戚專政)所取代。然而奇怪的是,黨派惡鬥趨烈,李氏朝鮮仍不至於亡國,士林黨派借程朱理學為外衣鬥爭數百年,最終於十八世紀被提倡實際改革、拒絕空談的「實學」崛起和替代,以「義理」為挾充政治籌碼的數百年黨亂自然走入消亡。


《屍落》雖為虛構之作,但電影所設定的歷史背景和寓意,頗有一番考據和理由。電影中的愛國主義自然不在話下,卻無不帶出一種以史為鑒、堪亡國之憂;與另一古裝喪屍韓劇《王國》(Kingdom)有異曲同工之處。


一部以喪屍題材來襯托歷史背景,藉以針砭政治權勢,借古諷今之餘又不乏創意,兩全其美,著實不易。




[1]參見윤영인,<西方學者朝貢制度理論的以中國為中心文化論批判>,(《亞細亞研究》45-3,2002年),頁282;轉引自徐耿胤、石之瑜,《恢復朝貢關係中的主體-韓國學者全海宗與李春植的中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中心,2002年,頁81-82;孫衛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序一頁2;楊軍、王秋彬著,《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178-179。


[2]王永一,<韓國朝鮮王朝世宗大王時期與女真族關係研究>,《中國邊政》,2013年6月,頁2-3、23-24。


[3]1616 年,建州女真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先行稱汗建立後金政權,定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人為滿族,定都盛京(今沈陽)。


[4]參見張存武,《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頁33-34。


[5]付百臣主編,《中朝歷代朝貢制度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169-170。


[6]《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45,仁祖二十二年十二月六日。


[7]賈佳,<仁祖國王時期朝鮮對清政策研究>,《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10月第14卷第5期,頁106-107。


[8]《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45,仁祖二十二年十二月六日。


[9]《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47,仁祖二十四年正月初三、三月十五日。


[10]士林派不久後卻因學說之爭分裂為東人黨和西人黨,之後東人黨相繼分裂出北人黨和南人黨等派系與分支。光海君(1608-1623在位)被罷黜後,支持光海的北人黨派消亡,之前遭流放的東人黨實力已大不如前,擁立仁祖的西人黨重奪權勢,與南人黨繼續鬥爭。


[11]劉家駒,《清朝初期的中韓關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頁349。


[12]即屬國君主在繼位後,須派出對其宗主國謝恩的使節。孝宗繼位後,以弔祭為由不謝恩,故惹怒清廷。

文章資訊
作者 陳勇健
刊登專欄 無境南國
刊登日期 2019-03-31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