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海與討海人、祖居的山林:走進海港與森林,感受漁業文化與原民故事

編輯部 2023-05-18
(Soruce: unsplash)
收藏

2023年走讀臺灣經典路線【閱讀風土,以書帶路】

回歸「走讀臺灣」的本質,圍繞族群與文化的混合、在地與世界的鏈結以及人文與山海的互動三大主軸,以此凸顯臺灣文學與文化的特色。

現在就跟著書本出發,在風與土、山與海、走與讀之間,再次認識臺灣。


路徑三 海與討海人
清水到濁水,滿載回望歸途

你眼中的海洋是什麼樣態呢?說來有趣,生活在四面環海的臺灣,我們卻很少交流彼此對海洋的認識與想像,對於部分人來說海洋也不是那麼親近的場域,好似只能到特定地景我們才能發現自己離海那麼近。近年雖然有者漸增的潛水與水上活動熱潮,潛客們與參與者們也有各自與海洋互動的方式。每當我們到了花蓮、台東、屏東、北海岸或各個漁港時,我們是在遠處眺望、在觀光漁船上等待,又或是以何種方式把握與海洋相處的機會呢?究竟人與海洋的關係可以怎麼被描繪與想像呢?或許可先從漁業來一探究竟。

 

「海洋那般嚴格的試煉漁人的原始動物性格,卻又不斷的誘惑漁人下海的勇氣,如潮汐的漲退般,漁人宿命的在充滿希望與絕望的空隙間擺盪」。漁業是島嶼相當重要的傳統產業,討海人的豪放及膽識是從一次次出海後磨練的結晶。此次花蓮的經典路線,以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所著的《最後的海上獵人》為核心文本,文本中以小說的敘事方式來描寫「海上獵人」的故事及生活樣貌,有如觀察者一般絲絲入扣的細節,引起讀者對於討海生活的興趣。

廖鴻基老師於後記自述他出海捕魚的那幾年,恰好是台灣沿海漁業崩毀前的最後光景,而他「幸運」地搭上了末班船,親身見證了傳統鏢旗魚的沒落。身處在海島的我們鮮少有機會深入瞭解海洋文化、漁業文化,幸好也感謝廖鴻基老師藉著《最後的海上獵人》為我們講述了這珍貴的故事。就讓我們走進海洋的氣味,在浪潮的拍打下感受廖鴻基老師的文字張力以及漁業的辛勞及成就。

 

路徑介紹:

向日廣場→舊賞鯨碼頭→東洋造船工廠→港口順天宮→花蓮製冰冷凍廠→漁會大樓→花蓮觀光魚港

 

文本介紹:

《最後的海上獵人》

 

鏢刺漁法,最古老的捕魚技法之一,卻也最考驗漁人的勇氣與耐心。一艘鏢魚船上需要三名「海腳」:後方掌握節奏、追趕魚群的舵手,追蹤魚群並居中傳達的二手,以及前方抓準時機給予旗魚奮力一擊的鏢手。同船獵魚,各司其職,心意相繫,缺一不可。

 

長年以海為家孤居的老漁人海湧伯、因意外而跛腳的壯漢粗勇仔、走投無路逃到邊角漁港的清水,各自處於跌落谷底消沉狀態,沒想到竟合成一股往上盤旋浮起的強勁潮浪。三名生命逕行至轉折的男人,面對曾經的輝煌與眼前的挫敗,再也無路可逃。他們能否在瀕臨昏光的海上鏢魚競逐中,遇到一條改變他們命運、足以喚回生命榮光的旗魚,再度找到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聯經出版,《最後的海上獵人》


 


 


路徑七 祖居的山林
用頭戴背起一座座山,傾聽原民故事 

臺灣戶外登山的起源,大約從日治時期的山林調查開始,其中山林協作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有一群在山林的人,用自己的腳走出深林路徑,用頭帶指引族群與登山者生命經驗。原住民寫作者沙力浪,在《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中跟隨這群巡山員、高山嚮導、山林協作等人,加上自己透過二十年來的山林協作經驗,希望藉此紀錄族人的生命故事與山林的文化歷史。

 

路徑介紹:

玉里車站→八通關古道登山口→玉里車站

 

文本介紹: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作者在二○○○年第一次到祖居地時,對於山林的印象很模糊,但他逐漸了解到在山上有一群族人,他們在傳統領域的山林中,努力工作、生活。作者想藉由寫作,讓更多人了解這些高山相關職業的故事,讓這些辛勞的族人們被看見和聽見。他期望能像布農族作家田雅各一樣,以筆代替獵槍,為族群發聲,記錄下他們的獨特文化。這些穿著獵裝的族人,在山林中的經驗是生態保育與研究幕後的大功臣,也是很多登山朋友們登山築夢、完夢的推手。
 

健行出版,《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

 



2023走讀臺灣經典路線活動
限額報名中
👉走讀臺灣官網

路徑三 海與討海人
活動日期與導覽人:

  • 06/24(六)13:00-15:30-廖鴻基
  • 08/12(六)13:00-15:30-廖鴻基
  • 09/29(五)13:00-15:30-廖鴻基

路徑七 祖居的山林
活動日期與導覽人:

  • 06/25(日)13:00-15:30-沙力浪
  • 08/13(日)13:00-15:30-沙力浪
文章資訊
作者 編輯部
刊登日期 2023-05-18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