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100 多年前的中國人如何認識上帝?

漫遊藝術史 2020-03-26
收藏

說到基督教繪畫,我們可能想到的是抱著耶穌嬰孩的馬利亞(也就是聖母子)、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再不然是耶穌在馬槽誕生的畫面。這些作品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可能沒有什麼,甚至非基督徒也能認出耶穌是哪位。不過我們很難想像的是,在資訊還沒那麼發達的 100 多年前,基督教傳至亞洲時,傳教士究竟如何跨越文化、語言的藩籬,將基督信仰介紹給華人。


大量的宗教宣傳畫就是一個相當好的引介方式。隨 19 世紀中葉以來,大清帝國宗教政策鬆綁,許多基督教組織紛紛入華,這些組織透過醫療、教育、出版等各種方式將信仰傳入中國,其中,出版就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今日仍常聞的機構,如商務印書館、廣學會、墨海書館、美華書館、光啟社等,在當時出版內容不僅有宗教主題,亦跨足介紹西方政治、商業、科學新知等,有些還出版教科書,可謂中國近代出版先鋒。


【圖 1】《女界祈禱圖》紀錄九項女性日常工作圖像與禱告詞:掃地、提水、燒茶、洗濯、送信、澆花、開門、打油、點燈,1920-1930 年,耶魯大學神學圖書館藏。圖片來源:https://ccposters.com/tw/poster/womens-prayer-pictures
【圖 2】《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1933 年,耶魯大學神學圖書館藏。圖片來源:https://ccposters.com/tw/poster/between-two-opinions

在這當中不容錯過的是 1876 年英國設立的「聖教書會」,它以發行宣教小冊子、單張海報為主要使命,其宣教海報生動有趣,常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傳統諺語等方式描繪福音真理,受到許多在華傳教士的青睞。[1]例如《女界祈禱圖》【圖 1】將時下女性日常工作融入各樣禱告詞,幫助信徒實踐信仰生活。


又如《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圖 2】則描繪一人腳踏兩條船,其中一艘是暗示世界的「世船」,另一艘則是象徵信仰真理的「道舟」,用分踏兩船來表示信仰意志搖擺不定的人。這些圖像海報不僅簡單易懂,呼應諺語,對於當時人們來說,也是一種新鮮的視覺媒體經驗。

 

【圖 3】《寬窄路圖》圖中央上方為上帝之眼,左寬路,店家林立;右窄路,人煙稀少。20 世紀初,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資料館藏。黃柏華攝。
 
【圖 3】《寬窄路圖》細部。
 
【圖 3】《寬窄路圖》細部。

其中最鮮明的案例莫過於《寬窄路圖》【圖 3】,畫面描繪《聖經》《馬太福音》第 7 章 13 至 14 節:「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經文雖只是簡單陳述寬窄對比,畫面卻充滿豐富的母題:寬門與窄門前充斥著徘徊的人們,仔細一看還有貧富之別;入門後的差異更鉅,寬路店鋪林立、人群熙來攘往十分熱鬧,窄路則顯得冷清稀疏。當然走到最後,寬路的結局就是滅亡,有火湖與審判;而窄路卻有基督羔羊迎接的永生。


【圖 4】英語版 The Broad and narrow Way,推測為1886年。(圖片來源

僅以短短兩句經文就能設計出這麼多彩的畫面,令人不禁想問:作品有沒有範本?畫家是誰,是華人或外國人?


據聖教書會年報記載,「周之楨(Chow Chih-chen,1861—1933)」曾經是「重繪」的作者」,[2]不過在這之前是否還有其他畫家就暫時不可得知,另外,也確實有範本可供聖教書會描摹。《寬窄路圖》最早由 1866 年德國萊倫(Charlotte Reihlen, 1805-1868)構思、夏哈(Conrad Schacher, 1831-1870)繪製,後來在尼德蘭、英國都各有不同版本。[3]而至今,除了在臺灣,在瑞士、挪威、美國、澳大利亞等地,也都典藏有穿長袍馬褂人物的中國化《寬窄路圖》版本。[4]


先不談這錯綜複雜的承傳關係,比對歐美與中式版本的畫面【圖 4】,不難發現聖教書會的中式版本作了許多母題上的調整,如原本的馬車成了人力轎;露天酒館換作醉仙樓等,細節繁多有趣,貼近當地生活。這些母題的置換是為了避免東西文化差異所導致當地觀者在理解上的障礙,同時加強日常性的親切感。


因此,在《寬窄路圖》中便出現了當時中國流行的洋傘、鴉片煙(清香齋煙館)、彩票(香煙彩票公司),以及傳統習俗如廟宇道士、風水卜卦(包選陰宅、卜時相面)等圖像,而這些景象多是安排在通往「滅亡」的寬路中。


【圖 5】黃武東牧師陳設的基督徒「正廳改善」示範。圖片來源:《臺灣教會歷史資料館簡介》,頁 1,未發行。

令人驚奇的是,今日《寬窄路圖》與另一組聖教書會出版的八幅《浪子回頭》在臺灣共同以「代替佛道神龕」的方式展現【圖 5】,也就是宣教海報代替了神龕中「神明彩」的位置,而「神明彩」其實是早期中國閩南沿海一帶來臺移民所發展出的獨特宗教圖像。[5]當時在臺改信基督教者便以類似的形式,在原有的神龕位置上安排基督信仰內容的圖文,而目前高雄內門地區還保有以「聖經十誡」主題代替神龕的形式。這些珍貴的圖文與其特殊的使用方式,無疑記錄了從清末至今基督信仰在臺灣的發展與歷史。


總而言之,清末民初的基督宗教在華百花齊放,透過多樣的西方在華宣教海報,我們發現三個意義:第一,呈現中國踏入近代,在世代交替下的觀念轉換、文化交流以及社會演變。第二,在攝影術普及中國以前,宣教海報無疑是作為另類物質文化、日常生活的圖像紀錄。第三,宣教海報的存留、使用方式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傳教士因地制宜的宣教策略,以及中國、臺灣近代的宗教發展。宣教海報活潑多樣的圖以載道面貌,還有待我們一同發掘!

 



[1] 它隨時間演變有不同名稱:漢口聖教書會-華中聖教書會-華中華北聖教書會-中國基督聖教書會;其在華運作至 1950 年左右,請見黃柏華,〈聖教書會在華出版之圖像研究(1876-1950)兼論〈寬窄路圖〉與〈浪子回頭〉的藝術表現〉,(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論文,2019年),頁 18-20。


[2]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in China. The Report 1939-1940 of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in China. (Hankow: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1940), p. 18.


[3] Massing, Jean M. “The Broad and Narrow Way From German Priests to English Open-Air Preachers.” Print Quarterly, vol. 5, no. 3, 1988, pp. 258, 263.


[4] 黃柏華,《聖教書會在華出版之圖像研究(1876-1950)兼論〈寬窄路圖〉與〈浪子回頭〉的藝術表現》,頁 107-109。


[5] 黃柏華,《聖教書會在華出版之圖像研究(1876-1950)兼論〈寬窄路圖〉與〈浪子回頭〉的藝術表現》,頁 99-100。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20-03-26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