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世界遺產故事】被日本吞併前夕,見證中琉文化交流的代表建築──識名園

陸奧 2018-07-03

1799 年,琉球國(即今沖繩)第二尚氏王朝落成了當時國內最大庭園──識名園。


當時的琉球國王尚溫,原意是以識名園招待來自中國的冊封使,維持中琉的藩屬關係。可惜,識名園落成以後只曾招待四位中國冊封使,琉球也隨即被日本吞併亡國,再沒有發揮它的作用。


其後,識名園不僅被日本政府荒廢,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炸毀嚴重,直至沖繩歸還日本後才重建成今天的模樣。


識名園可以說是中琉文化混合的代表建築,整體格局為琉式庭園配合中式建築。最初識名園只有御殿建築,為琉球國王的離宮,但隨着第二尚氏王朝國王尚穆開始建造庭園,到國王尚溫時期落成,離宮遂發展成招待中國冊封使的地方和休憩庭園。


識名園是一個迴遊式庭園,中間有一個「心」字池,池的四周滿佈是中國風格的建築和種有各品種的植物。


正門、番屋

識名園的正門採用古時社會地位最高的風格「屋門」樣式。

從入口處走一段路,很快就會見到一道封鎖的門,那門就是以前識名園的正門。在琉球王國時代,門口建築會因應居住者的社會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正門正是採用當時社會地位最高的風格「屋門」樣式,符合庭園的用家身份──國王和冊封使。


 
番屋是以前守衛的住所,只有一室而已。

從正門附近走,會見到有幢小建築,那就是番屋。番屋是以前守衛的住所,結構較為簡陋,只有一室而已。


育徳泉

育徳泉井口上有兩碑,右方的碑寫有「育德泉」,左方的碑則寫有「甘醴延齢碑」。

在番屋沿路向池的方向走,會經過一個小泉,那就是育徳泉。育徳泉有兩個井口,但現時已不為人用,井口上有兩碑,右方的碑寫有「育德泉」,是由清代冊封使趙文楷所題,泉名也是因而得名;左方的碑則寫有「甘醴延齢碑」,是由清代另一位冊封使林鴻年所題。


心字池、六角堂

從育德泉向外看,會見到一個很大的池塘,那就是「心」字池。心字池上有兩個小島,島與島及島與池邊之間有兩道中國風的石橋連接,充分表現中國的庭園特色。

 
 

在橋的另一端可見到池邊有一幢中國風的建築──六角堂。


六角堂原本是一幢歇山頂的休憩建築(中國傳統屋頂建築有分階級,歇山頂為第二高級的樣式),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摧毀,重建後被改成六角頂樣式的涼亭。


御殿

御殿是琉球國王和冊封使下榻的地方。

從六角堂看回池的一端,會清楚見到識名園的御殿。


御殿是琉球國王和冊封使下榻的地方,大概有十多個房間。值得留意的是,御殿的屋頂用上紅色磚瓦,這種樣式屬是琉球較高的建築規格,與正門一樣,均突顯了用家的身份地位。此外,御殿的房間主要是榻榻米的佈置,部分房間更採用支摘窗等民間住宅的樣式。


勸耕台、船揚場

走過御殿後,遊人還可以回到六角堂那邊沿路走,走到另一個景點──勸耕台。嚴格來說,勸耕台不是一個建築,只是園內一處小丘,丘上有一塊「勸耕台碑」,同樣是清代的冊封使林鴻年所題。在勸耕台的最高處有一小亭──八角堂,從堂上可飽覽識名園四周的風光。相傳,識名園特意設計勸耕台,目的是讓冊封使在高處上看到廣闊的琉球領土,並讓他們感覺琉球並非小國之流。

 

 
 

識名園雖然在歷史上僅曾招待4位中國冊封使,然而卻是珍貴的中琉關係見證。園中的中國式建築,配合琉式庭園,再加上兩國的歷史淵源,促使識名園在 2000 年被登錄世界文化遺產。

 
文章同步刊登於《陸奥紀行物語》:〈識名園──招待明清冊封使庭園
文章資訊
作者 陸奧
刊登專欄 陸奧紀行物語
刊登日期 2018-07-03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