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黑市、音樂劇、劇場──幾個屬於日本「下北澤」的迷人關鍵字

秋刀魚 2018-10-26
收藏
下北澤車站除了消化每天近 10 萬人次的乘載量,電車的南口、北口和西口各自發展成不同的樣貌。(Source:作者提供)

由小田急線與京王井之頭線匯入人潮,與交錯曲折的巷弄形成步行迷宮,在塗鴉妝點的街區探險二手店,挑本老書、聽張黑膠、喝杯咖啡、穿上古著,享受時空凝結的嬉皮生活!跟著心中感覺,便是體驗下北澤的旅遊不二法則。


這處東京最知名的「年輕人街道」吸引了許多默默無名的年輕藝術家、作家、樂團、劇團都以此作為據點,等待著被伯樂發掘、進而嶄露頭角,成為充滿活力希望的夢想革命之地。而下北澤的今日樣貌,「戰後黑市」、「音樂祭」與「劇場」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1927 年小田急線與 1933 年京王井之頭線接連在下北澤開通,交織出人潮匯集的據點,不僅讓車站周邊轉變為商業區,更帶入了特有的「庶民市集」。在戰後物資缺乏的時代,黑市的自由經濟在此地竄升,並快速擴張。


下北澤北口站前食品市場在 1950 年代扮演著地下經濟的角色。(Source:作者提供)

由於商店與住宅的湧入,形成開發不及的狹小街道,反倒成為商人聚集的絕佳之地。早年的雜貨店、布料店造就下北澤「棉鎮」之稱號,販售著店主自行批發的貨色,便宜、獨特是此地選品的「商標」。如今在北口站前的「下北澤北口站前食品市場」就是當年的黑市模樣。


1975 年下北澤開立的第一家 Live House「下北澤 LOFT」,與鄰近明治大學、東京大學的校區相連,承襲著全球 70 年代嬉皮的音樂風潮,讓音樂與塗鴉瞬間在開放性極高的下北澤蔓延,包容著地下樂團的各種演出,數十家 Live House 聯手於 1979 年開辦第一回「下北澤音樂祭」,奠定此後下北澤的音樂重要性。從音樂延伸,下北澤持續注入藝文的能量。


1982 年,劇場教父本多一夫在南口站成立「本多劇場」,首次公演唐十郎的作品「秘密の花園」獲得空前好評,一舉將下北澤推向「劇場之街」,連帶影響周邊經濟模式,包括順應劇場而生的二手店、古著店、化妝品店,都因演出所需而倍增。如今共有數十家大小不等的劇場在此培育實驗性與專業並駕的劇團,帶動前衛藝術性,也是許多藝人的搖籃,可說是日本劇場界的聖地。


本多劇場的建立,為下北澤注入了音樂之外的藝文氣息。(Source:作者提供)

直到 90 年代前,隸屬世田谷區的下北澤仍然沒有警察局,造就高度危機感,居高不下的犯罪率讓下北澤同時有著「不良份子」的形象,甚至爆發多起駭人聽聞的社會暴力案件。


直到 90 年代中後期,於下北澤中心地帶設立「下北沢交番」(派出所),以及商店街致力協助惡意塗鴉客的清除與防範,當地的犯罪意象才逐漸消弭。除了長期未有配置警力,下北澤也從 80 年代起禁建,一直要到 2003 年規劃建設快速道直通澀谷的開發案,才正式被納入都市再造的範疇。然而,因為禁止開發高樓,間接替下北澤的天空保留自由湛藍的顏色,相較於高樓林立的東京都心,寬闊的藍天以及帶有庶民氣息的街景,構成了下北澤獨一無二的氛圍。


因此由文化界率先表態反對,組成社運團體「Save the 下北澤」(簡稱 STSK),包含創作鬼才 Lily Franky、歌手曾我部惠一、攝影大師荒木經惟都透過文化活動爭取保留下北澤原貌,2010 年政府再提出都更計畫將鐵路地下化,逐步拆除西北側店家,拓寬為道路,而每日進出高達 10 萬人次,電車北口、南口、西口三方各有氣息的下北澤,在發展和保存的角力之中又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下北澤獨特性備受考驗。


2003年開始,日本政府陸續推出再開發計畫,為下北澤的城市景觀氛圍帶來新的不確定性。(Source:作者提供)

 

出處:本文原刊載於《秋刀魚》第 9 期特集主題〈Why?下北澤〉
 
 
文章資訊
作者 秋刀魚
刊登專欄 日本文化誌《秋刀魚》
刊登日期 2018-10-26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