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三國演義》基於「尊劉抑曹」的創作理念,盡可能地將蜀漢人物美化,不只錦上添花、還會無中生有。站在蜀漢對立面的曹魏,也就不免要成為整個故事的大反派。
在這種「漢賊不兩立」的極端拉扯之下,身為第三方的孫吳注定被邊緣化。《三國演義》所描寫的孫吳人物,登場時間不僅零散破碎,還得為了成全蜀漢人物而受到程度不一的醜化。
周瑜就是一個深受《三國演義》荼毒的典型例子,過去曾在拙文〈【非普通三國】三國最強外貌:花美男周瑜〉提及,周瑜本來是從容大度、才華洋溢的一代名將,卻被《三國演義》形塑成嫉妒心強的陰險小人,處心積慮想謀害才智遠勝於他的諸葛亮,最終氣得吐血身亡。
除了周瑜,讓蜀漢難看的呂蒙、陸遜,同樣也是《三國演義》重點「修理」的孫吳人物。呂蒙白衣渡江拿下荊州,結果被關羽的冤魂附身,七竅流血而死;陸遜火燒連營打敗劉備,追擊途中反被諸葛亮設下的八陣圖給困住。無論如何,就是要設計一些被愚弄、甚至是不得好死的虛構橋段,以表達對蜀漢的支持與不捨。
但再怎麼樣加油添醋,都沒有魯肅來得冤枉。魯肅在《三國演義》中受到的對待,簡直到了人格抹滅的程度。
魯肅在《三國演義》的初登場,是在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坐領江東〉。其時孫策英年早逝,繼任的孫權徵詢周瑜未來之計,周瑜認為必須充實人才,因此向孫權推薦魯肅。
周瑜先是稱讚魯肅「胸懷韜略,腹隱機謀」,又說他「事母至孝」,但周瑜真正想要強調的重點,在於魯肅「其家極富,嘗散財以濟貧乏」,而兩人之間的緣份,亦是由此開始。
當年周瑜跟著孫策打天下時,什麼東西都缺。他輾轉得知有個名叫魯肅的凱子在四處大撒幣,於是帶了幾百人前往拜訪,向魯肅請求一些米糧應急。魯肅得知後也沒讓周瑜空手而歸,順手指了院子裡兩座大糧倉的其中一座,示意周瑜可以將一整座糧倉的米給帶走。這段「指囷(音 jun1)相贈」的佳話,讓周瑜與魯肅從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至於周瑜帶幾百人到別人家索要糧食這種行為,究竟是天使投資還是搶劫,就讓讀者們自行判斷了。
隨著《三國演義》的故事發展,進入了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環節,所有的光環必須聚焦在初出茅廬的諸葛亮身上,因此魯肅注定要跟周瑜一樣,淪為陪襯諸葛亮的配角。從此魯肅的人物設定徹底走鐘,變成了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老好人一個。
歷史上的魯肅頗具國士之風,除了被周瑜高度肯定又慷慨解囊的事蹟外,他還是一名「體貌魁奇」的練家子,擊劍騎射樣樣精通,完全跟《三國演義》裡的窩囊形象大相逕庭。
孫吳史學家韋昭在其撰述的《吳書》,記載了一則有關魯肅武藝精湛的逸事。漢末天下大亂,魯肅自知必須有所作為,他大肆變賣田產、招兵買馬,養了一支私家兵。後來局勢漸漸惡化,魯肅認為家鄉不可久留,舉家搬遷至相對穩定的江東,而他的私家兵則擔任護衛的工作。
或許是魯肅太過招搖,當地官府得知此事後,立即派兵捉拿魯肅。魯肅的家族多達三百餘人,行動速度十分有限,不一會兒官兵已經追了上來。魯肅見到官兵也不慌張,只是下令所有兵士調頭,並且拉弓上箭。
魯肅朗聲說道:「你們都是鐵錚錚的男子漢,應能明白事理。如今世道逆行、兵荒馬亂,事情做了不會有賞賜,事情不做也不會有責罰,又何必苦苦相逼呢?」隨即魯肅又將一張盾牌插入土裡,接著連射數箭,每一箭都將盾牌給貫穿。
官兵們聽了魯肅的振振之詞,覺得頗有道理,但他們更在意的是魯肅竟然如此勇猛,就算來硬的恐怕是自討苦吃。大夥面面相覷,最後決定當什麼事都沒發生過,還是早點回家以策安全。
魯肅來到江東之後投靠周瑜,到了孫策逝世、孫權繼任之後,魯肅才在周瑜的引薦下正式加入。不管是孫策還是孫權,他們都對魯肅表達出極為欣賞的態度。
這才是魯肅俠氣縱橫、洞燭機先的真實面貌,完全不會輸給他的同僚周瑜,還有他將來的盟友諸葛亮。《三國演義》礙於情節需求,沒能將魯肅的魅力正確傳達,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當然魯肅的能耐不僅於此,他面對漢末混亂不堪的時局,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於是他向年齡還不到二十歲、充滿茫然迷惘的年輕主公孫權,提出了一項石破天驚的計劃──「榻上對」。
榻上對的誕生,造就了孫吳四世五十八年的帝業,其重要性就如同諸葛亮向劉備提出的隆中對一般。然而就某個程度而言,榻上對讓魯肅成為了奠定三國鼎立大局的關鍵角色,卻也埋下了往後《三國演義》不得不將魯肅形象徹底扭曲的伏筆。
至於詳細原因為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