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田有希子 1967-1986
歌唱力超群,又有我見猶憐的可愛外型,有希子原本可以成為「後聖子時代」的偶像天后,卻在出道三年後壯烈自殺,引爆粉絲追隨偶像自殺的驚人風潮。自殺原因至今成謎,成為廣大粉絲至今永久的心靈創傷。
昭和最後的三十年間,日本人終於有餘裕享受娛樂,也孕育出舉世驚豔的文化軟實力:少年少女偶像們從戰火陰影中誕生,歌謠、City Pop音樂席捲亞洲國家,《週刊少年Jump》的熱血冒險漫畫則奠定了日本漫畫帝國的基礎,並反映了年輕世代對未來的嚮往。這是昭和時代最繁華燦爛的尾聲,也是日本流行文化全面盛開綻放的黃金年代。
1960 年,通商產業大臣出身的池田勇人成為新一任日本內閣總理,池田推出了著名的「國民所得倍增計畫」,宣示在十年內讓日本的國民生產毛額(GNP)翻倍。這項計畫很狂,但比它更狂的是──這項計畫不但成功,而且還提前達成。1969 年社會上瀰漫著「一億總中流」的說法──約九成日本國民自認已經屬於中產階級。日本經濟突飛猛進,此後終於在經濟規模上步入先進國行列……國民有錢了,就有心思從事休閒活動了。從 60 年代到 80 年代共三十年間,日本娛樂文化如沖天火箭一般猛烈發展。偶像、音樂、漫畫等流行娛樂產業百花盛開,它們成為日本的新出口商品,這種文化軟實力強烈地影響亞洲圈與世界各地。這是昭和時代最後的三十年,也是日本娛樂文化史上最耀眼的三十年。
從戰爭陰影裡誕生的燦爛偶像帝國

他是日本人,也是美國人;他是戰爭的受害者,也是戰爭的加害者。這種複雜矛盾的情緒,曾經深深困擾著這位名為強尼喜多川的青年。戰爭結束二十年後,同時受到美國與日本文化薰陶的強尼,開創出嶄新的娛樂表演形式─將美式音樂劇結合日本少年演出,培育出大量能歌善舞的少年偶像,成立「傑尼斯事務所」,一躍而成日本偶像產業的龍頭。
傑尼斯少年們宛如在戰後混亂中找尋未來方向的強尼,必須經歷嚴酷的演藝訓練,才能在舞台上站穩腳步。這些年輕偶像在舞台上表演強尼最喜愛的美國音樂劇《西城故事》,載歌載舞表演的背後,是每天高強度練習的艱辛過程。傑尼斯創造出美國與日本文化的奇異融合──它源自戰爭,引爆出另一種形式的劇烈火花。
傑尼斯的少年隊、澀柿子隊、光 GENJI、KinKi Kids、SMAP、TOKIO、V6、嵐、KAT-TUN……這些偶像不只在舞台上表演,他們有不同的個性、興趣與才能,分頭進軍演藝圈各領域,拓展了「偶像」的定義─偶像可以當主播、農夫、主持人,甚至拿影帝……這早已經脫離了強尼一開始的規劃。當強尼逝世後,他生前性侵傑尼斯成員的事件被暴露出來,導致他一手打造的傑尼斯偶像帝國分崩離析,這些曾經的傑尼斯偶像,卻依舊是現今日本演藝圈的中堅,你仍能在某個日本頻道裡見到他們,並帶給觀眾滿滿的娛樂效果。
繁花盛開的少女偶像
不僅少年偶像如帝國般崛起,少女偶像更像一片繁花盛開的草原。松田聖子有藏不住的驚人歌喉,混雜著少女青春甜蜜與女人成熟神祕的完美音調。聖子燦爛的笑容露出招牌虎牙,青澀得討人憐愛;在〈沙灘的陽台〉(渚のバルコニー)這首歌裡,她又唱出期待情人相會、共度一晚同迎清晨的成熟。當全日本女性都頂著「聖子髮型」,松田聖子以全方位的女性魅力,承繼永遠的偶像山口百惠成為昭和時代的新女神,你以為少女偶像至此定型──但中森明菜卻憑著描寫大膽求愛索吻情景的〈少女 A〉橫空出世,她比聖子更像清純百惠,卻更加叛逆。出道僅兩年,明菜的〈北翼〉已唱出拋開一切飛向戀人的無悔決絕。而那時,她僅十九歲。
昭和時期的少女偶像都是獨具特色的女神──有動如脫兔的小泉今日子,也有靜如處子的齋藤由貴;有大剌剌的榊原郁恵,也有小家碧玉的岡田有希子。你終究能在其中找到一位讓你心悅誠服的女神,然後沉溺於她的美貌、歌藝,或犀利舞蹈、靈動演技。日本偶像是演藝圈最多彩的一環,它讓昭和末期變得如此絢爛。
- 令人心動的昭和偶像


西城秀樹 1955-2018
他引進西洋搖滾明星風範,進而改變日本偶像史。他在廣播節目裡呼籲粉絲帶手電筒來看演唱會,創立「偶像手燈」文化;他還鼓勵台下觀眾互動,或在台上高舉麥克風架揮舞,這些舞台文化都是西城秀樹傳說的一部分。
他引進西洋搖滾明星風範,進而改變日本偶像史。他在廣播節目裡呼籲粉絲帶手電筒來看演唱會,創立「偶像手燈」文化;他還鼓勵台下觀眾互動,或在台上高舉麥克風架揮舞,這些舞台文化都是西城秀樹傳說的一部分。
跨洋而來的旋律,昭和歌謠曲裡的混血 DNA

強尼不知道,甚至美空雲雀自己也不知道,天才少女歌手未來會變成「歌謠界女王」,而「歌謠曲」此一日本獨創的類型,將在她身上發揚光大,最終成為我們如今熟悉的「J-Pop」類型基底。
如同日本偶像的概念來自美國音樂劇,風靡昭和時代的歌謠曲起源一樣來自美國。「Cover Pops」其實是歌謠曲不太出名的母親,這類型的歌曲是當下最紅的美國歌曲,套上日本歌詞後翻唱。例如 1960 年最紅的日本歌曲〈比基尼大小姐〉,其實是翻唱自美國歌手 Brian Hyland 的〈Itsy Bitsy Teenie Weenie Yellow Polka Dot Bikini〉,這首英文歌拿到全美銷量冠軍後兩個月,〈比基尼大小姐〉在日本誕生了。
Cover Pops 快速複製歐美冠軍歌曲,使之落地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歌曲,它帶來的不只是外國曲風,同時影響日本音樂人的創作思路。宮村泰、中村八大與漣健兒等詞曲作家,在修改歐美歌曲成為 Cover Pops 的同時,也將這些歌曲調整成更符合日本聽眾口味的形式。例如副歌段落拉得更長,或是副歌後加上一段結尾,形成:A(開場)+A(變調開場)+B(副歌)+C(結尾)的形式(日後更簡化為 A+B+C),成為日後 J-pop 的基本調性。
City Pop的青春進行曲
60 年代的日本進入高度經濟發展期,大量年輕人搭車前往東京發展,他們的青春必須提早結束,投入陌生大都會進行勞動,青春變成一種斷裂的體驗。音樂反映時代,年輕人的心聲透過音樂激烈地表達出來:當時年輕人的娛樂被稱為「3S」:看電影(screen)、運動(sports)與唱歌(songs)。上班太忙沒空看電影,連續加班更不可能去運動,但唱歌隨時都可以哼上兩句─歌謠曲在接下來的 70 年代,因此獲得了爆炸性的流行與歡迎。不僅日本人唱歌謠曲,香港女歌手陳美齡、台灣歌手歐陽菲菲與鄧麗君,同樣加熱了 70 年代歌謠曲風潮。歐陽菲菲強烈的節拍感,讓〈恋の追跡〉充滿強烈的躍動刺激感,鄧麗君哀愁優美的歌喉演唱〈空港〉,為她在日本歌壇搶下一席地位。與此同時,日本偶像也跳進了歌謠曲戰場,鄉廣美、西城秀樹、南沙織等少年少女偶像,與他們的歌迷們年紀相當,唱的也是年輕人的困惑與喜悅,偶像與粉絲開始成為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組合。這些歌頌青春的偶像歌謠曲,至今仍被已是中高齡的粉絲們深深熱愛。
起源於歐美的歌謠曲,在 80 年代再度接受海外的衝擊:松任谷正隆、大滝詠一、山下達郎等熱愛歐美音樂的創作者,承繼歐美流行的AOR(Adult Oriented Rock 或是 Album Oriented Radio)與 Fusion 音樂類型,將歌謠曲改造成為全新的型態。當時並沒有對於這種音樂類型的確定稱呼,你可以稱它為「AOR 歌謠曲」,或是現今大眾更熟悉的「City Pop」。寺尾聰的〈紅寶石戒指〉可能是這種類型歌曲一鳴驚人的起點──它拿下了連續十週單曲冠軍。在數十年後的現在,脫胎自歌謠曲的 City Pop 再度捲土重來,強烈地震撼全球聽眾的耳朵。
而是誰中斷了寺尾聰的冠軍紀錄呢?答案是松田聖子的〈夏之扉〉,這是偶像時代即將全面來臨的重要戰吼,偶像們繼續唱著歌謠曲、City Pop 與 Cover Pops,這些音樂將帶領他們前往更輝煌的未來。
- 風靡大眾的昭和歌謠

〈沙灘的陽台〉 松田聖子
松田聖子每首歌曲都反映她的真實階段,20 歲推出的〈沙灘的陽台〉,反映轉大人的聖子心境。這是一首期盼與戀人共度良宵的甜蜜情歌,包含了青春少女與成熟女人兩種女性心境,亦展現了詞神松本隆的功力。
松田聖子每首歌曲都反映她的真實階段,20 歲推出的〈沙灘的陽台〉,反映轉大人的聖子心境。這是一首期盼與戀人共度良宵的甜蜜情歌,包含了青春少女與成熟女人兩種女性心境,亦展現了詞神松本隆的功力。

〈SOLITUDE〉 中森明菜
站在大廈 25 樓的緊急出口,吹著風剪指甲,你愛不愛我無所謂,反正無論戀情之前與之後,我們都是陌生人。這是 20 歲的中森明菜,她冷冽又高傲地嘲笑愛情。她與聖子是天南地北的兩極,明菜象徵著愛情裡狂野與冷漠的極限面,有種魔性的魅力。
站在大廈 25 樓的緊急出口,吹著風剪指甲,你愛不愛我無所謂,反正無論戀情之前與之後,我們都是陌生人。這是 20 歲的中森明菜,她冷冽又高傲地嘲笑愛情。她與聖子是天南地北的兩極,明菜象徵著愛情裡狂野與冷漠的極限面,有種魔性的魅力。
從愛拚才會贏的運動毅力漫畫,到《週刊少年 Jump》的熱血冒險漫畫

贏了要拚,輸了更要拚,無論勝負都陷入了無限拚鬥的輪迴,死亡反倒成了一種解脫(這是許多運動毅力漫畫的結局)。運動毅力漫畫反映了 60 年代勞動至上的價值觀。但到了經濟起飛、一億國民都成為中產階級的 70 年代,這種愛拚才會贏的態度瞬間變得迂腐老土。
含淚吐血的時代過去,那麼大家可以哈哈大笑了:各式各樣的喜劇漫畫大行其道,《根性青蛙》的男主角與T恤上的青蛙吵架;《破廉恥學園》上演各種養眼性喜劇;《烏龍派出所》的世界像是個巨大遊樂場,讓主角兩津兩津勘吉不務正業玩遍天下。
70 年代還是有運動毅力漫畫在苟延殘喘,為了製造更前所未有的困境,漫畫家想出了許多破天荒的超能力設定,例如每場球賽幾乎都會死人的《Astro 球團》。到了 80 年代,運動毅力漫畫正式鞠躬下台,但它遺留下來的超能力、團隊打死不退的合作精神,以及追求絕對勝利等元素,卻被重新排列組合,抽去悲情,添入更多喜劇與冒險元素,成為了 80 年代孩子們最愛的漫畫作品。
「友情、努力、勝利」少年冒險漫畫必勝方程式
集英社的精銳編輯們記住了運動毅力漫畫最後的失敗,在 1977 年推出了由車田正美繪製的《熱拳本色》:這是一套原本為運動毅力類型的漫畫,最終卻變成超能力大決鬥的作品。《熱拳本色》為集英社賺進了一整棟嶄新辦公大樓,它讓連載的漫畫誌《週刊少年 Jump》大受歡迎,奠定了「友情、努力、勝利」劇情公式,甚至成了讀者對《週刊少年 Jump》的刻板印象。《週刊少年 Jump》在 80 年代的連載,諸如《足球小將翼》、《風魔小次郎》、《七龍珠》、《聖鬥士星矢》、《神龍之謎|小呆的大冒險》等,全都忠實地依循這套公式。喜劇漫畫到了 80 年代也產生變化─有趣的是,它也與運動毅力漫畫有關。安達充在《週刊少年 Sunday》上連載高中棒球戀愛喜劇《鄰家女孩》、《|好逑雙物語》,讓打棒球不再是噴血爆頭的恐怖玩意,而是帶著心愛女孩一起去甲子園的浪漫。另一位《週刊少年 Sunday》的年輕喜劇天才是當時年方二十歲的高橋留美子,她的《福星小子》是快節奏的戀愛群像喜劇,天馬行空地加進外星人、幽靈、半魚人等滿天神魔元素。高橋與安達讓《週刊少年 Sunday》在 80 年代一度成為全日本銷售冠軍,而戀愛喜劇類型自然是唯一能在 80 年代與《週刊少年Jump》熱血冒險系漫畫抗衡的勁敵。
漫畫一樣反映時代,但它是來自少年少女視角的時代觀察,代表著年輕族群對未來社會的期望。60 年代漫畫裡的熱血,是為了求生,80 年代漫畫裡的熱血,卻是為了摯友。漫畫的時代觀察,更貼近年輕人們的真實心聲,這些漫畫,成為未來主人翁向社會發聲的傳聲筒。
- 熱血冒險的昭和漫畫

《北斗神拳》 武論尊原作、原哲夫作畫
史上最成功的末日動作漫畫,它違反友情+努力+勝利的黃金公式,它更不是戀愛喜劇,充滿暴力、男性情誼與壯烈犧牲,它是一次對舊時代大男人主義的終極致敬,也是新世代格鬥漫畫的經典範本。
史上最成功的末日動作漫畫,它違反友情+努力+勝利的黃金公式,它更不是戀愛喜劇,充滿暴力、男性情誼與壯烈犧牲,它是一次對舊時代大男人主義的終極致敬,也是新世代格鬥漫畫的經典範本。

《怪博士與機器娃娃》 鳥山明
鳥山明完全原創的喜劇作品,它與當代所有的喜劇漫畫全不相同,混雜了科幻、童話、鄉野傳說、超英雄等等過量娛樂元素的大雜燴。這種喜劇作品,多年來刺激著每個世代年輕讀者的想像力。
鳥山明完全原創的喜劇作品,它與當代所有的喜劇漫畫全不相同,混雜了科幻、童話、鄉野傳說、超英雄等等過量娛樂元素的大雜燴。這種喜劇作品,多年來刺激著每個世代年輕讀者的想像力。
本文摘自有理文化出版《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文章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調整。
.png)
《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
4 段不同時期的昭和感性 X
40 個昭和關鍵字 X
6 位昭和感性人物 X
3 座臺灣城市的昭和感性散步路線
4 段不同時期的昭和感性 X
40 個昭和關鍵字 X
6 位昭和感性人物 X
3 座臺灣城市的昭和感性散步路線
「昭和」是日本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年號,跨越二戰時期,自 1926 年開始至 1989 年止一共 64 年,歷經日本從帝國主義到民主化,戰敗重建、經濟復興成長至高峰泡沫化的轉折時代。昭和時代所發展出的政治、社會、藝術、文學及大眾文化,形塑出當代日本的肌骨,甚至影響鄰近的臺灣、韓國與其他東亞國家,動漫、遊戲、音樂等大眾文化,更廣泛地向外輸出至全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如果昭和紀年未曾結束,今年 2025 年正好是昭和 100 年。近年來「昭和懷舊」成為流行話題,Z 世代年輕人尤為熱衷,但許多日本人所懷念的「昭和」,是指戰後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黃金年代。然而,昭和遠不僅如此──它是一個橫跨戰前與戰後、現代與傳統、自由與壓抑的複雜時代,歷經了戰前摩登開放、軍國主義高漲,以及戰後的戰爭創傷修復、以大眾流行文化重建國家自信心的不同階段。正因如此,昭和不是一種單一記憶,而是一面多棱鏡,折射出日本現代史最斑斕也最矛盾的光影與感性。
此外,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其無論在戰前或戰後,皆深受日本文化影響。臺灣各個角落風景其實蘊含了不少「昭和風情」。本刊以「昭和感性」視角切入,梳理日本昭和的歷史之外,也試圖探究昭和的痕跡如何彰顯在當代臺灣當今的建築、食物、城市街景上,使昭和感性亦成為臺灣的一部分。
本刊《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為有理文化全新 MOOK 書系「故事別冊 The Story+」創刊第一彈,以昭和 100 年為時間節點,回望昭和時代在社會、軍事、政治與大眾文化等領域的重要發展軌跡。
如果昭和紀年未曾結束,今年 2025 年正好是昭和 100 年。近年來「昭和懷舊」成為流行話題,Z 世代年輕人尤為熱衷,但許多日本人所懷念的「昭和」,是指戰後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黃金年代。然而,昭和遠不僅如此──它是一個橫跨戰前與戰後、現代與傳統、自由與壓抑的複雜時代,歷經了戰前摩登開放、軍國主義高漲,以及戰後的戰爭創傷修復、以大眾流行文化重建國家自信心的不同階段。正因如此,昭和不是一種單一記憶,而是一面多棱鏡,折射出日本現代史最斑斕也最矛盾的光影與感性。
此外,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其無論在戰前或戰後,皆深受日本文化影響。臺灣各個角落風景其實蘊含了不少「昭和風情」。本刊以「昭和感性」視角切入,梳理日本昭和的歷史之外,也試圖探究昭和的痕跡如何彰顯在當代臺灣當今的建築、食物、城市街景上,使昭和感性亦成為臺灣的一部分。
本刊《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為有理文化全新 MOOK 書系「故事別冊 The Story+」創刊第一彈,以昭和 100 年為時間節點,回望昭和時代在社會、軍事、政治與大眾文化等領域的重要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