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到臺南的旅客,想必都會同意文學家葉石濤對臺南的完美評價:「這是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受疫情兩年多來的折磨,我們去不了東京吃碗濃郁的醬油拉麵,也沒辦法踏到峇里、長灘、普吉島的海浪。於是乎,跳上火車,到臺南點道鮮美的鱔魚意麵,或是在漁光島享受夕日景色,便成了完美替代方案。
但在葉石濤身處的時代,他或許還沒有深切感受到,日本時代最新穎的地景──圓環,竟成了令當代遊客感到最無奈的地方。
對無數不熟悉臺南的觀光客來說,一旦開進圓環中,就不知何時何地才能繞出來,簡直是外地人遊府城的最大夢魘。更糟的是,這樣的圓環在臺南市居然多達 9 個!它們全都在交通要道上,非但想躲都躲不開,還會因為搞錯路口而原地打轉。
究竟為什麼臺南的圓環這麼多?原來,當年負責規劃臺南都市路線的技師長野純藏,依循自己參訪巴黎萬國博覽會的經驗,仿效凱旋門圓環與巴黎的放射狀道路,期望行人與車輛能在寬闊的視野下,悠然自在地前往目的地──孰料卻整倒了一干外地觀光客。
不過,師法巴黎四通八達的圓環道路也好、筆直通順的都市地景也罷,其實都不只為了更美好的市容,更是殖民者設下的陷阱……
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統治
故事說回日本治臺之初,臺灣的城市街道依舊惡臭、汙穢不堪,疫病傳播層出不窮。彼時擔任臺灣總督府衛生顧問的後藤新平,便延攬曾調查日本各地上下水道的蘇格蘭技師巴爾登(William Burton),著手考察全臺的排水工程,並提出了針對臺北、臺中的改善建議,從此開啟了轟轟烈烈、全面改造臺灣城市的「市區改正」(相當於今天的都市計劃)先聲。
改造惡臭環境的第一步,便是整備城市的下水道工程,整頓一般家屋的通風排水格局,以改善病媒蚊與污穢惡臭的環境。接下來,則是拆除清代遺留的城牆,以及原先蜿蜒曲折的街道小巷,並以棋盤式的、道路筆直的街廓取而代之。
在總督府及各地政府的執行下,臺灣各大城市漸漸變成我們所熟悉的近現代都市:平坦無垠的大道、整齊劃一的行道樹,如同日本時代明信片一般繁榮的景色。
但是,如果你也覺得這是總督府的德政,那可就中了日本人的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