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企業贊助的醫療研究都是假的?你所不知道的醫學與經濟之謎

蘇上豪 2019-09-05

2016 年 9 月 12 日,美國醫學雜誌〈JAMA〉發表了一篇糖與身體健康的文章,不只揭開多年前的秘辛,也讓人們對於早期醫學研究的公正性與正確性開始有了質疑,連紐約時報也撰文探討這件事情的始末。


卡恩斯(Chritin E. Kearns)所帶領的團隊聯合發表的論文(來源

這篇文章是由牙醫師卡恩斯(Chritin E. Kearns)所帶領的團隊聯合發表,內容是關於 1960 年針對糖的研究。根據他們所掌握的內部文件顯示,當時糖研究基金會(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即今天的糖業協會(Sugar Assocation)支付了 5,600 美元(相當於今日五萬美元左右)給哈佛大學的三位學者,用於糖、脂肪與心臟病的研究。1967 年,三位學者將研究結果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內容盡量淡化了糖與心臟病之間的關聯,反而強調飽和脂肪是最大的罪魁禍首。


這件看起來像「花錢」買通醫學研究的報告,由於發生在 50 年前,其中的哈佛大學專家與糖業基金會高階主管皆已不在人世,相關的批評似乎也只能到此為止。讀到此新聞,人們除了覺得膽戰心驚外,對於紐約時報所下的標題「Sugar Industry Attempt to shape science(糖業公司企圖操縱科學研究)」這句話,大概也無法表達任何評論。


在此我要規勸讀者,這件事不過是「冷飯熱炒」。


畢竟今日的環境已非當年可比,如今不只是脂肪,對糖分攝取過多(尤其是加工糖),將造成各式疾病的警告,此類的論文發表於學術期刊已是汗牛充棟。


近二十年前,美國心臟學會就已在《循環雜誌(Circulation)》發表有關〈糖與心臟疾病的關係(Suga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的文章,文中開宗明義指出,攝取過多的糖不只對心血管疾病,連糖尿病及高血壓也有一定的影響,甚至美國心臟學會還超過十年以上,在自家的網站上公布有關代糖及合成糖相關的飲食建議。


Spoonful of Sugar

為何像美國這種全世界心血管疾病名列前茅的國家,知道食物中相關危險因子如此之多,並且經過這麼多年投入研究,至今問題的改善仍是有限?


整體來說,美國是個注重自由與資本主義的社會,鼓勵個人與團體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各個有錢的企業贊助科學研究原來就是稀鬆平常的事。若沒有這些資金的挹注於早期的醫學研究,相信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各種科學發展不會如此蓬勃。


在 1980 年代之前,各種企業贊助所完成的期刊文章,在發表時是可以不具名資金來源,因此類似前述哈佛三位學者的研究多的不勝枚舉,自然企業也可以不避嫌去支持對於自己有利的研究;而學者的報告會不會受到操縱呢?雖沒有證據顯示這些受資助的科學家違背自己的良心,但「有錢是大爺」是千古不變的定律,沒有錢無法生活,更遑論會有驚世的科學發現被挖掘出來。


如今的企業贊助必須「具名」在研究者的報告裡,「預期的操縱」就不會出現了嗎?


有這種想法的人我只能說是太過天真。


舉一則有名的惡例。美聯社曾報導有關可口可樂公司贊助對抗「肥胖」的研究,它以內部電郵的方式來揭露,雖然它以「非營利」的目標支持此一計畫,但巧妙地暗示研究團隊,不要把可口可樂和那些對大眾有「危言聳聽」的言論連在一起-報導出現之後,可口可樂公司承認自己的贊助行為不夠透明,而且最終解散了這個對抗肥胖計畫的團隊。


此外,當國家整體經濟利益與國民放在一起比較時,美國政府的態度是把前者擺第一位。例如歐巴馬總統所急欲推行的「槍枝管制」就一直被國會所阻擋,當近我們也不要忘了為「加速豬牛生長」所注射的瘦肉精,美國政府不僅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時還外銷其他國家,以經貿談判為籌碼強迫別人接受,臺灣不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嗎?


若以被大眾深惡痛絕的高脂肪食物為例,美國政府有以強烈的手段去要求民眾飲食清淡、注意健康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即便知道「高糖、高脂、高加工」食物對身體有差,但教育僅止於教育,如果杜絕這些危險食物,畜牧業、餐飲及食品加工業可能會面臨危機,尤其更影響到治療心血管相關疾病治療的藥品、醫材及醫院的生計;相反地,如果只有搖旗吶喊式地提醒,民眾雖然知道危險因子的所在,但大都數的畢竟是「不見棺材不掉淚」,食物的影響多半是幾十年後的事,美國怎麼會要求民眾正視自己未來的風險,而棄經濟於不顧呢?


上述的風險我以匈牙利為例。有感自己的國民在歐洲國家中肥胖人口數一數二,匈牙利政府 2011 年開始管制加工食品,一口氣將糖、鹽、咖啡因及油脂通通納入課稅範圍後,雖然 4 年內增加了新台幣 70 億元的稅收,卻造成了好幾千人因為工廠倒閉而失業;另外墨西哥的糖飲稅也開徵了一年,民眾平均飲用量少 6%,加工飲料下降 2.5%,對失業人口也造成了衝擊,有學者因此深入研究發現,這些「不健康」的加工食品價格提高後,只會讓經濟條件差的人選擇「更便宜」、而非「更健康」的加工食品。


這樣看來,你還認為美國政府會追隨匈牙利、墨西哥、芬蘭甚至是最近的英國課徵「含糖飲稅 (Sugary soft drinks tax)」嗎?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最後再提一個有關菸草的故事,相信可以加強各位讀者的印象。


1960 年代時,菸品危害人們健康的議題愈來愈受重視,相關的文獻證明都指出吸菸危害人們健康,是肺癌、心血管疾病的禍首之一。為了面對日益高漲的民意,美國主管公共健康事務的署長泰瑞(Luther Terry)終於在 1964 年 7 月 11 日發表了美國政府對於抽菸與健康的報告,認為吸菸與男性的「肺癌與咽喉癌」、女性的「肺癌」,以及慢性支氣管炎有正向關係。


不過這位如同臺灣「衛福部」部長的官員,很諷刺的是個老菸槍,尤其為了不讓民眾引起太大恐慌,記者會是安排於星期六早上。更可笑的是泰瑞在進入會場前還在車裡抽菸,助理警告他記者一定會在他是否抽菸的問題作文章,泰瑞非常不滿,還嗆助理自己抽不抽菸和別人無關。


記者會上終於有人不識好歹詢問泰瑞是否抽菸,傲慢的他竟然回答「不吸菸」,但畢竟身上味道太濃了,記者接著問他多久沒吸菸,他也毫不隱諱說「二十分鐘」。


美國主管公共健康事務的署長泰瑞(Luther Terry)
(Source: wikipedia)

1960 年代是美國香煙銷售前所未有的高峰,不少人還把泰瑞當成榜樣,研究顯示當時 40% 以上吸菸人口一天要耗掉一包以上的香菸。


美國努力了 50 年,雖然香煙銷售終於在美國下降,可是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抽菸人口近幾年不降反升,原因在於美國大型煙草公司目前已前進新興國家種植菸草,努力推銷便宜的香菸,繼續賺黑心錢殘害他國人民的健康。


相信你對我說的故事很傷感,會覺得我們處在這個世界太過危險,因為誘惑我們耗損健康的東西太多了,即便有震撼性的醫學研究告訴人們什麼是危險的,但仍阻止不了日後悲劇的發生。所以我想說的是:

 

顧好自己的健康最重要,如果沒有自覺,再多的研究與報導都只是幻像罷了。

文章資訊
作者 蘇上豪
刊登專欄 笑談醫療史
刊登日期 2019-09-05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