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九月九日,當晨間鐘聲響起,日軍部隊在華總司令岡村寧次將軍微駝的身影,步入位於南京黃埔路上中央軍校禮堂。這座建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當作在華日軍總司令部,並在數週之前成為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岡村寧次將軍在這個晴空清朗的日子,要做的事就是代表在華日軍向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投降。
當戴著眼鏡的岡村寧次將軍進入禮堂時,他和同行的日軍軍官都在入口處解下佩刀、留置不取。駐日最高盟軍統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早已下令,在投降儀式過後不准任何日本人再佩刀。在入口處讓他們解下佩刀,也使日本大多數的高級軍官能免除當眾被要求解刀的尷尬,另一個微妙的考量,是避免岡村寧次將軍或其他代表在投降儀式完成後切腹。
陪同岡村寧次將軍的還有日本駐臺灣軍(原為臺灣軍,一九四四年改編為第十方面軍)、日本中國艦隊、日本駐法屬印度支那第三十八軍等代表。這樣一來,依據盟軍決定交由中國控制的所有地區(包括北緯十八度線以北的印度支那地區)都有代表參加。
日本代表團成列被引導到一張小型長方桌旁就位。何應欽和其他中國高階軍官早已就座,他們坐在置於較高平臺上一張大長桌後方。上百名同盟國要員,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的軍職、文職代表也已然就座,他們被一道較低的圍欄與典禮中的主要參與人員區隔開。待攝影閃光燈稍歇,岡村寧次將軍和他的同僚們向何應欽將軍鞠躬後坐下。
何應欽將軍命岡村寧次將軍出示代表證件,由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呈上。何應欽將軍稍閱後將文件置於身旁,接著交給小林將軍兩份投降文書,小林將軍再將這些文書交給岡村寧次,岡村寧次按禮節起立並伸出雙手接下。他取得文件後坐下、簽名,從口袋中拿出圓形印章蓋上降書,然後僅頷首一次,像是要為這個時刻收尾。小林將軍將這些文書送交何應欽將軍,也是禮貌地伸直雙手呈送。何應欽將軍收下後也簽了名,然後將其中一份交還給岡村寧次將軍。
最後一個動作,是將蔣介石以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身分下達的「第一號命令」交給岡村寧次將軍。在以同樣恭謹的方式收下這份命令後,岡次寧次和其他日本代表起立、被引導離場。整個儀式未超過二十分鐘。唯一一件未預料到的事,發生在何應欽將軍接收已簽署蓋章的文書時:原本應該坐著的他,竟不合儀節地站了起來。
典禮舉行的時間也相當巧合。在中文字中,數字「九」讀起來像是「長久」、「持續」的意思,此外還有著宗教上的意義,尤其是佛教。[1]在九月九日九時接受日軍投降,意味著開啟了嶄新的和平時代,並且能夠「長長久久」。這個日期就像是 1918 年十一月十一日十一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的槍聲,就在那一刻止息。
這種慎重呈現、精心編排的做法有兩個主要目的。第一,是讓蔣介石表現得像個仁慈的戰勝者,渴望和平、寬容對待戰敗者、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心上。八月十五日,日本裕仁天皇發表同意接受同盟國投降條件的廣播後,蔣介石也馬上以廣播向全國發表講話。他表示希望基督「待人如己」和「要愛敵人」的訓示能引領中國。他宣布中國不會尋求報復,而要「不念舊惡」、「與人為善」以待日本,這項政策往後被稱為「以德報怨」。
其次的隱含意義,是希望日本能和他合作遏制共產黨擴張。蔣介石當時被困在四川一隅,手中部隊大多孱弱且無士氣,對他政權的不滿遍布中國,政府更是一團混亂,如果真要能和平轉移、安然度過,他需要日本人協助。國民政府雖然獲得勝利,但若沒有他們死敵的幫助,想要安然重返重要城市和富庶平原是個問題。受到敵人左右在克勞塞維茲看來,並非真正的勝利。
岡村寧次將軍在南京的總司令部裡,筆記著蔣介石的廣播。在八月十五日之前數日,他收到相互矛盾的信息。八月十日,他的情報機關從歐洲和重慶蒐獲訊息,顯示日本準備接受同盟國條件投降,只差尚未談妥日本裕仁天皇要如何安排。
然而到八月十二日,日本帝國最高指揮部卻又命令他「保護我們的領土和保衛我們的天皇」,他當即簽發一條通令給所屬部隊,要他們「不要被敵人有關和平的耳語誤導」,並且發電給東京,表示他同意繼續作戰。次日他被告知要調動兩個師到東北支援日軍對抗「八月風暴行動」,即蘇聯進攻東北,從八月九日開始,而美國就是在這天引爆第二顆原子彈。
八月十四日晚上,帝國最高指揮部發出第 1380 號指示,岡村寧次將軍在東京時間下午十二點半收到消息,要他「摧毀所有來犯的敵人,並對蘇、美、軍隊進行持久戰,以支持由陸軍發動的帝國本土作戰」。在下發所屬各司令部的副本中,岡村寧次的回覆是他完全做好要繼續作戰的準備。當天下午五點二十分,他接到「最壞事態,已成定局」來訊,得知戰爭已經結束。
隔日上午十點十分,他得到確認,中午在總司令部參謀陪同下,聽著裕仁天皇的首度廣播;總司令部的參謀集合在戶外,恭敬地向天皇所在的東方遙拜。很難想像他們當時的心情,不只是因為一項起始於八年前的軍事作戰以失敗告終,也是因為裕仁天皇被視為神祇。這就好像是天神決定要對外講話,而天神通常是不會這麼做的。
蔣介石寬容對待戰敗者的做法毫不意外地讓岡村寧次將軍覺得安慰。蘇聯軍隊在東北,正在盡全力實現史達林宣告要對 1905 年日俄戰爭被日本打敗一事復仇的承諾。兩顆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摧毀了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由第二十航空隊的第二十一轟炸指揮部執行,完成對日本的戰略轟炸。日本許多城市已被轟炸為廢墟,這兩座城市卻一直未列入目標清單,直到此時,如此一來才能精確評估這種新型炸彈造成的打擊。
在考慮將近有一百萬士兵及幾乎同樣數量的日本人需要照應的情況下,岡村寧次將軍對於一旦中國人民得知以前以主子身分統治他們、折磨他們的日本人戰敗消息後,將會採取的報復行動十分擔憂。最後,他必須說服在華日軍部隊將所有武器交給曾經一再被打敗的敵人手中,並吞下這個恥辱。岡村所面對的任務極其艱難,沒有任何軍事手冊可以提供指引。
蔣介石挑選何應欽將軍代表他參加南京受降典禮,也是想讓岡村寧次將軍執行日本在華部隊投降工作時能夠不那麼煎熬。岡村將軍和何應欽在同一年進入日本士官學校就讀而成為同班同學,比起在西方,這層同窗情誼在日本和中國更為重要且有用。他們兩人曾於 1930 年代當國民政府仍在追求「先安內後攘外」時,隔著談判桌相見。
何應欽將軍代蔣介石出席這些場合,如果一旦因為(代表國民政府)簽署這些令人難堪的協定而出了什麼差錯,所有的責難將由他一肩扛起。由於他不計個人毀譽忠心事蔣,所以選擇何應欽主持中國接受日本投降的儀式,不僅是要讓岡村寧次稍稍緩口氣,也是藉此昭告所有中國人民何應欽將軍對國家的忠誠是無庸置疑的。
岡村寧次將軍接受蔣介石之請出席投降儀式,不僅是因為他沒得選擇。日本是戰敗,但並非毫無還手之力,他們在中國境內仍擁大量軍隊,完全有能力繼續作戰。在裕仁天皇發出廣播的當天傍晚,岡村寧次將軍和幾位同僚還動念要在山東青島集結所有日本部隊形成半獨立占領地區。到八月十六日,岡村寧次終於認知到:
東亞的復興現在要寄望在中國的繁榮、富庶和強大。日本必須盡其所能給予協助。
當天晚上,他和副參謀長及上海日軍部隊司令官見面,這兩人也都有著同樣想法。八月十八日,岡村將軍對東京提交一份《和平後對華處理綱要》。他說明日本的目標應放在「掃除中日間舊怨,全力協助並強化中國,以為將來日本再起和東亞復興」。所指的意思就是支持「在重慶的中央政府」,而「重慶和延安間的矛盾當由中國人自行解決,但若共軍採取任何抵制或傷害日軍行為,我們將斷然反擊懲戒」。
這項做法得到東京陸軍和海軍將領的同意,以及在中國軍文領導的認同。他們之所以理解並同意,很可能是想到在國民黨領導下的中國可以成為抵擋蘇聯和美國的保護機制,也可能對日本的經濟復甦有所助益。
1937 年的決定讓日本再也無法回頭。他們當時如果能夠支持國民黨,或至少當國民黨在鞏固統治時不要掣肘,中國和日本就不會走向戰爭一途,所有這些事都不會發生,也就不會有讀者正讀著的這本書了。日本人在 1945 年的最後,卻要保衛一個他們在 1937 年認為嚴重威脅到他們安全,必須對之開戰、降服的政府。回過頭看,一切紛擾都是可以避免的。
在裕仁天皇廣播的同一天,岡村寧次將軍收到蔣介石電文,指示他停止所屬部隊的一切軍事行動,並派遣代表團到江西玉山機場聽候何應欽將軍指示。由於已經決定要支持國民政府,岡村寧次將軍即回覆蔣介石他將會派日本中國派遣軍副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搭乘沒有特殊標誌的雙引擎飛機前往。
由於大雨,玉山機場無法使用,蔣介石又於八月十九日告知岡村將軍,將今井將軍改送往湖南芷江機場。他下達的指示非常明確:飛機飛行高度維持五千英尺,於重慶時間上午十點起飛,機翼上下應漆有日本旗,尾翼繫上紅布,以翼端計算須長四公尺。三架盟軍飛機自武漢開始伴飛,接近浙江時,以呼號「艾貝爾國王」(King Able)和地面指揮部聯絡,以波長 5860KC 頻道反覆傳送呼號。
八月二十一日,今井將軍收到來自何應欽將軍的指示,並奉令要將這些指示送交岡村寧次將軍。指示中要求岡村將軍將所有部隊留置於現有地點,妥善保存一切物資、補給及檔案,維持地方秩序,只接受來自蔣介石和何應欽將軍的命令。國民政府指派的聯絡官和今井將軍一同飛返。
一百七十五位先遣人員分乘十二架美軍飛機,於八月二十七日抵達南京,為何應欽將軍的到來及在中華民國首都重建國民政府最高統帥部進行籌備。聯絡官持續敦促日本各部隊留置各所在地並負起維護地方秩序之責,主要重點包括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及重要交通線。
這中間當然會有一些問題。許多在前線的日本士兵,無法清楚收聽裕仁天皇的廣播,還以為天皇是以廣播激勵他們更加奮力作戰。雖然有些高階軍官早已預見戰敗結果,但還是認為要在日本本土或是中國進行一、兩場大決戰,以便和盟軍爭取更好的投降條件。大部分的一般官兵還以為不久後日本就將贏得勝利。
當事實揭露,震驚、悲憤和傷痛四處瀰漫。有些士兵還以死脅迫長官同意繼續作戰,更有因而自殺者,但人數不明,岡村將軍僅知長江下游地區即有二十餘人自殺。至於岡村本人,他在日記中寫著,他決定「置身於不求生亦不求死之境地」。
幾天之後,日本帝國陸軍的軍官們重新取回對下屬的管理職權,為讓官兵無暇多想,他們安排武術、體育、運動、歌曲、音樂和下棋等活動。部分南京市民乘勢作亂,搶奪、焚燒樓房,勒索日人錢財、強劫物品(這種景象無疑地在全國皆有)。南京街頭還爆發汪精衛政府衛隊和自稱重慶行動隊間的武力衝突。
然而,依據岡村將軍所述:
一般而言,中國官民對我日人的態度出乎意料的良好
──他認為應該是受到蔣介石廣播的影響,該廣播的內容早在八月十七日就已經在上海和北京的國民黨報紙上反覆刊登過。
九月八日,何應欽將軍在九架戰鬥機的護航下,搭乘以蔣介石夫人名字命名的「美齡號」雙引擎飛機,到達南京近郊的明故宮機場,由先遣人員設立的前進指揮所資深軍官在場迎接。當他步下飛機時,南京居民代表向他送上鮮花及有著祝詞的錦旗。英國《曼徹斯特衛報》當時報導,當何應欽將軍進入南京城時,「群眾興奮地揮舞旗幟沿途夾道歡迎」。
《紐約時報》則描述「剛恢復自由的城市充滿著慶祝節日的氣氛」,「群眾頂著炎熱的週日豔陽慶祝著日本軍隊正式投降。」上千支國民政府旗幟飛揚,街口紮起的牌樓上書著「和平」和「勝利」,剛剛才抵達南京的美軍士兵「被好奇的群眾興奮地圍觀」。為了加強國民政府寬厚的形象,何應欽將軍在受降儀式後簽署了數道命令,免除所有稅捐,以稍緩「人民所受苦難」。
中國對日本投降的九月九日九時的期盼,終究未能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十一月十一日十一時過後的和平。雖然九月九日確是一個接受日本投降絕佳的日子,讓它有著更寬廣的意義(在這裡顯示出的是國民政府的優越地位),但要各方都能同意或至少接受。當日本人願意按照國民政府的安排扮演好他們的角色時,共產黨則否。他們不願意乖乖參與這齣將蔣介石拱為偉大勝利者、接受他為中國唯一統治者的大戲。
《戰火中國》全書分為四部份:第一部「立國大業」論析蔣介石掌權至 1937 年中日開戰期間,圍繞其與國民黨的連串事件;第二部「歷史轉捩點」講述對日抗戰的時代精神轉變,分論日本、國民黨如何試圖取勝,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擴張;第三部「試煉」和第四部「新中國」,則檢視成為世界大戰一部分的抗日戰爭、日本戰敗後的中國內戰,以及在韓戰中逐漸浮現的冷戰面貌。
[1] 編注: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