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北昭和感:時光萃取的在地摩登與跨世代記憶

2025-10-23
(Source: 鏡好映像工作室)
曾受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城市的建築、街道與生活細節中,仍留下不少「日式」線索。不僅承載過往的歷史脈絡,也映照出臺灣與日本曾共同經歷過「昭和時代」的足跡。這些痕跡早已悄悄融入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本期《故事別冊》走訪臺北、嘉義與高雄,邀請三位城市帶路人,引領我們發掘屬於臺灣獨有的「昭和感性」。
出生於 1989 年平成元年,我生命前半段卻都是靠昭和時代的人們拉拔長大的。
 
因工作得與日本人社交時,時常會說上一句:「我是平成元年出生的。」如此一來對方總會很驚訝地說出:「臺灣人也懂平成?」我會接著說:「我們還很熟昭和呢!」現場發出老派綜藝節目「欸~」的驚呼聲後,臺日間的距離就在「年號」的話題中瞬間拉近關係。
 

「復刻」的回歸,最初的「摩登」

對令和的年輕世代而言,「昭和」已跟「老派」畫上等號。臺北鬧區最熱門的咖啡廳,高掛昭和風招牌,標準配備是綠色與紅色相襯的裝潢與二手古董傢俱,最好再點上一盤偏硬的布丁,佐上一顆醃製感十足的櫻桃,如此「復刻」的昭和,是時下話題名店的成功方程式。
 
「復刻昭和」的滋味,就像添加了香精的牛奶,只能稱之為「風味」牛奶;唯有真正扎實地用時間疊加製成的原料,才有資格說是「純天然」。而臺北街頭的「天然昭和」,恰巧正是昭和時代父執輩當年的流行。小時候曾聽我爸說,「去西門町蜂大咖啡喝賽風(虹吸式)咖啡,啪哩啪哩(時髦)一下。」

當年的喫茶店不只是「喝咖啡聊是非」之所在,更提供都會城市的想像。為了能喝到日本來的咖啡技術、吃一口舶來品的日本餅乾,還得穿上對得起城裡的「行頭」才能前往。夾帶著對生活方式的慎重態度,這是真正的「昭和」,更是 70 年代經濟成長即將起飛前夕,臺灣人對「日本」等於「摩登時髦」的嚮往。
 
在我記憶中,另一種「很昭和」的臺北,是圓環巷弄裡的日本料亭,那是考試成績好才能吃上一頓的料理。現代人所謂的「儀式感」,在昭和時代可以替代為「特殊時刻指定前往」的理由:相親約會、家族慶祝、長輩們喬事情,無法只用餐廳內的精緻裝潢、高檔菜色來定義的「昭和情懷」,反倒是這股「重要時刻就去日本料亭」的精神,深刻地烙印在日本時代至今的長輩心中,其中又以接受過日本教育的祖父母更為鮮明。
 

舊時代正在長出新的記憶

 父母親來自務農家庭,當然沒能接受日本教育,卻也承襲了這樣的記憶。就在那高掛著日式燈籠下的餐廳裡,吃進人生的第一碗茶泡飯,成為生命中的摯愛後,真切地體驗到臺式日本料理的魅力:混入甜不辣的關東煮、超厚且放入乾冰的生魚片軍艦,以及讓日本人發火的貢丸味增湯。
 
真正的「臺灣昭和」,在此展露真面目。總說亞洲最熟悉日本的是臺灣,日本明治時代留於臺灣的建設與思想,在昭和年間儼然已落地深根,長出自己的模樣。

如同日本料理店,看見的是日本菜名,吃進的卻是在地食材;烹飪的師傅自日本學成歸國,但料理手法不得不迎合臺灣人「呷粗飽」的份量;轉變中的經營模式,也讓高級料亭逐漸走向家庭餐廳。如今的臺北人雖然不再為了慶祝而指定前往日本料亭,但也會為了一家人共同回憶而在更迭接棒的小老闆手中,再次累積成新的家庭記憶。
 
初次前來臺灣的日本人,多數會安排大稻埕與永康街的行程,這兩個街區正好銜接了大正浪漫與昭和摩登的城市街景。但對臺北人來說,穿插在其中的時代共感,絕對是臺北後火車站的「舶來品大道」──華陰街商圈。當年為了買套好看的日本童裝,母親非得帶我到舶來品店挑貨,同時還能買上一隻日本女星松田聖子代言的資生堂口紅。

在已逐漸成為死語的平成「哈日」文化前夕,屬於昭和的「哈日」,無非就是透過日本百貨獲得流行文化的滿足,招牌上顯而易見「の」字樣、老店舖裡依舊張貼的昭和明星海報,還有店頭上播放重新流行回來的 City Pop,這一切就像在母親梳妝臺抽屜裡翻找到的那隻口紅,雖然早已使用到最後一寸,但仍停放在安心的角落,成為這座城市與時間一同留存的熟悉感。
 
因此,當我向日本人介紹屬於臺灣的昭和時,是指這片土地上特定時空的物質證據,也是經過時間萃取出的氣味,更是日本本土昭和無法複製的滋味。
 
  • 昭和感性在臺北
① 蜂大咖啡
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 42 號
位於西門町成都路,是臺灣早期專營咖啡豆烘焙的老字號店家。門口能看到擺放整齊的玻璃罐點心,使用經典虹吸式咖啡,早餐時段還能點上招牌早點組合,是濃縮臺北咖啡文化的重要店家。
② 不二家拉麵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 59 巷 10 號
經營超過 30 年的家庭式拉麵店,店內滿是歌手森進一的海報,牆上手寫日式菜單也有恍如日本餐廳的錯覺,但招牌拉麵一上,就會發現日式叉燒與大陸妹配菜同時出現,是兼具日式老派與臺派的溫馨昭和拉麵店。
③ 萬華世界下午酒場
臺北市萬華區三水街 70 號
位於昭和時期建成、如今轉型為東三水街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內,可一睹當時建築物的時代細節外,也可在主打臺北第一間白天飲酒專門店中,品嚐日本清酒與關東煮,體驗道地的庶民文化。
④ 昭和町文物市集(錦安市場)
臺北市大安區永康街 60 號
隱身在永康街一隅,日本時代稱為「昭和町」,如今則是老件市集的集散地。不同於風格型態鮮明的時髦二手選品店,錦安市場更像是可盡情挖寶的阿公(阿嬤)家,一不小心就會掉入時代的漩渦之中。
⑤ 小巷亭
臺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 250 巷 8 號
在 40 年前日本料理仍然算高級餐廳之際,小巷亭以平價日本料理開啟不同的飲食體驗。在巷口餐車上挑選餐點、再走入內用座位區用餐,厚切生魚片握壽司配臺啤,是經典的昭和風情日式餐廳。
 
本文摘自有理文化出版《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文章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調整。
《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
4 段不同時期的昭和感性 X
40 個昭和關鍵字 X
6 位昭和感性人物 X
3 座臺灣城市的昭和感性散步路線
「昭和」是日本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年號,跨越二戰時期,自 1926 年開始至 1989 年止一共 64 年,歷經日本從帝國主義到民主化,戰敗重建、經濟復興成長至高峰泡沫化的轉折時代。昭和時代所發展出的政治、社會、藝術、文學及大眾文化,形塑出當代日本的肌骨,甚至影響鄰近的臺灣、韓國與其他東亞國家,動漫、遊戲、音樂等大眾文化,更廣泛地向外輸出至全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如果昭和紀年未曾結束,今年 2025 年正好是昭和 100 年。近年來「昭和懷舊」成為流行話題,Z 世代年輕人尤為熱衷,但許多日本人所懷念的「昭和」,是指戰後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黃金年代。然而,昭和遠不僅如此──它是一個橫跨戰前與戰後、現代與傳統、自由與壓抑的複雜時代,歷經了戰前摩登開放、軍國主義高漲,以及戰後的戰爭創傷修復、以大眾流行文化重建國家自信心的不同階段。正因如此,昭和不是一種單一記憶,而是一面多棱鏡,折射出日本現代史最斑斕也最矛盾的光影與感性。
 
此外,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其無論在戰前或戰後,皆深受日本文化影響。臺灣各個角落風景其實蘊含了不少「昭和風情」。本刊以「昭和感性」視角切入,梳理日本昭和的歷史之外,也試圖探究昭和的痕跡如何彰顯在當代臺灣當今的建築、食物、城市街景上,使昭和感性亦成為臺灣的一部分。
 
本刊《昭和感性: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為有理文化全新 MOOK 書系「故事別冊 The Story+」創刊第一彈,以昭和 100 年為時間節點,回望昭和時代在社會、軍事、政治與大眾文化等領域的重要發展軌跡。
文章資訊
作者 陳頤華
攝影 鏡好映像工作室
出版 有理文化
刊登日期 2025-10-23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歡迎訂閱故事電子報 .ᐟ‪‪.ᐟ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