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大人小孩都愛的快樂天堂:見證城市百年發展的臺北市立動物園

臺北市立動物園為大象林旺過生日(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收藏
一提起動物園,許多人腦海會浮現各種活靈活現的動物身影,無論是大象、長頸鹿,還是獅子、老虎!迄今,設立已逾百年的臺北市立動物園,隨著臺北這座城市的成長、轉變,成為許多人美好的回憶。
臺灣總督府於 1913 年初,在所屬苗圃(今天的臺北植物園)內成立臺北動物園,展示臺灣特有動物。在同年底,來自日本的馬戲團帶來珍禽異獸,在圓山公園展出,隔年成立民營動物園。後來,民營動物園經收購後,與臺北動物園合併為圓山動物園,於「始政二十周年記念臺灣勸業共進會」舉行之際正式開園,成為臺灣首座的動物園。當時,人數達 30 名以上學生團體不收門票,圓山動物園成為許多學校師生旅行的必選地點。
 

圓山動物園的規模合宜,與東京上野動物園、京都市動物園、大阪天王寺動物園、漢城李王職動物園,共列日本帝國五大動物園。二戰後,圓山動物園經營陷入低潮,為提高參觀人數,定時舉辦動物表演項目,人氣迅速回溫(圖 1、圖 2),入園人數不斷成長。動物園為了宣傳,還推出明星動物,明星動物有幾個特徵,首先,必須要個體夠大,最好是威猛少見的肉食性動物,例如獅子、老虎(圖 3)、大象,其次是會表演、機靈的動物(圖 4),再其次,幼年動物普遍受到喜愛,最後是具有異國風情,或是傳說中的奇珍異獸,例如:長頸鹿、河馬(圖 5)。另外,動物園也延續日治時期培養動物明星的傳統,以林旺最為著名(圖 6)。

 
圖 1 1963 年在圓山動物園定點舉行的動物表演(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2 萬頭攢動觀看動物表演的場面(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3 威猛的明星動物-老虎(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4 機靈的明星動物-猴子騎機車表演(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5 1958 年才看得到的奇珍異獸-長頸鹿(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6 全臺知名的動物明星-瑪蘭與林旺(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圓山動物園成立之初,面積 3.49 公頃,能夠滿足臺北市 20 餘萬市民休閒需求。到了 1972 年,每年高達 180 餘萬遊客入園參觀,面積就算擴大到近 6 公頃,還是無法避免園區環境髒亂與人潮擁擠的現象。圓山動物園的環境受到各種威脅,包括動物飲用的地下水遭受汙染,死亡率增高;動物園周邊大馬路橫叉,空氣汙染日趨嚴重;動物園位於松山機場航線,飛機起降噪音引起動物恐慌死傷。凡此種種,促使臺北市長張豐緒在 1972 年決定再造一座新的動物園。
 

臺北市政府組成專家考察團,踏勘松山、南港、內湖、陽明山、北投、雙溪、景美、木柵等市郊山區,決定新動物園設置在木柵區老泉里山區。但這個決議遭到動物學者反對,理由是老泉里三面環山,夏季高溫會使空氣無法流通,導致園區臭氣熏天,讓人遊興大減。冬天若西北風直接灌入,熱帶動物將無法承受寒冷低溫,加上該地缺乏水源,臺北市政府即放棄老泉里,改選木柵區頭廷里為新動物園用地。頭廷里預定地廣達 165 公頃,約圓山動物園 28 倍之大,周邊叢巒起伏、綠意盎然,又有河水流過,有別於圓山動物園被都市叢林包圍的景象。

規劃一座現代化的動物園,必須帶入幾個新觀念。動物園除展示介紹動物,更要呈現動物的生態環境,例如將動物園劃分為臺灣區、非洲動物區。以生物群落作為展示規劃,必須配合臺灣氣候、動物園的微氣候,以及考量哪些動物必須展示或可以展示。規劃後的木柵動物園,整體風貌有別於圓山動物園圍籠式檻欄,比較像許多小型動物園的總集合,每個分區展示的動物都能在較大且擬真的環境中成長。當這樣的規劃構想落實到設計與施工時,竟然為臺灣的工程營造技術帶來創新與深遠的影響。
 

由於動物園預定地的面積太大,政府考量整體預算,決定分三期開發(圖 7),首期工程面積達90 公頃,占地廣大,但並非將整塊預定地山體移除、濕地填平,而是保持原地形、地貌加以施作,真正開發地土地僅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圖 8)。
 

圖 7 木柵動物園工程分期圖(Source: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圖 8 整地中的動物園工程(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動物園工程從前期整地到各種設施修建,與其他大型工程建設本質並無不同,包括園區動線、管線布建、各項硬體設施等,施作面積高達 3.5 萬餘平方公尺的假山工程,是我國工程界的一大創舉。為了能夠呈現動物原來的生態環境,施工單位運用 A、B、C、D 四種工法,具體而微地塑造各式奇岩怪石(圖 9)。A 工法需要到山區實地採樣、翻模,然後製作、安裝。為能夠百分百仿真,施工單位還派員到三峽及石門山區實地勘察,選擇奇岩怪石進行採樣翻模。回工地後,再脫模複刻(圖 10)。B 工法須根據形狀噴漿雕刻(圖 11)。C 工法則綜合 A、B 兩種工法施工。D 工法主要用來製作河流、溪流、瀑布附近的岩石,僅需噴漿。透過假山工程,將每個動物獸舍僵硬的建築外觀完全包被在裡面(圖 12、圖 13)。換言之,假山工程使參觀者看不出原來建築的結構體,讓整個園區呈現自然風貌。
 

圖 9 假山工程的報導(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圖 10 假山工程的 A 工法(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圖 11 假山工程的 B 工法(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圖 12 假山工程的設計圖(Source:榮民工程股限公司)
圖 13 建築物被假山工程包被起來(Source: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986 年,動物園舉辦首屆「臺北動物季」,推出一系列活動,告別陪伴國人長達 72 年的圓山動物園,並為動物園搬家熱身。由滾石唱片公司所策劃的《快樂天堂》專輯唱片,主題曲不僅膾炙人口、充滿童趣且傳唱至今,幾乎成為動物園的代表歌曲。1986 年 9 月 14 日動物大搬家遊行,是整個動物季的高潮,清晨先舉行迷你馬拉松比賽,接著20輛載著動物的專車自臺北市西北端的圓山出發,一路抵達位於東南端的新園區(圖 14),這個穿越整座城市的盛大遊行,是臺北市前所未有的創舉。臺北市民在一片歡樂聲中,自動自發、扶老攜幼參與活動,宛如一場城市嘉年華(圖 15)。
 

圖 14 動物大搬家遊行路線(Source: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圖 15 動物大搬家遊行(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一座現代動物園的誕生,不僅提升硬體建設,也包含動物園經營管理目標的調整。具體來說,現代動物園必須具有教育、保育、研究、休憩四種功能。王光平前園長曾提起,過去的動物園是野生動物的消費者,現代的動物園則是野生動物的保存或生產者。他認為現代動物園就是一艘巨大的方舟,可以留存千千萬萬的動物,而動物園不斷深化保育觀念。不僅在 1990 年舉辦「送人猿回家鄉」活動(圖 16),臺北市立動物園也是目前全球唯一持續繁殖、撫育穿山甲的動物園(圖 17),穿山甲館更於 2019 年開放參觀。
 

圖 16 歡送人猿回家鄉(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17 穿山甲(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新春佳節將至,大家除了計畫全家一起去動物園留下歡樂回憶,也歡迎蒞臨本局參觀「奇蹟之島—1970-1980 從開發到保育臺灣建設檔案特展」,瞭解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有關的國家檔案。


(本文作者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約用研究員陳怡行)
參考資料
  1. 陳怡行,《島嶼共榮-1970-1980從開發到保育臺灣建設檔案故事》,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23。
  2. 徐聖凱,《臺北市立動物園百年史》,臺北:北市動物園,2014。
  3. 郭燕婉編輯,《再造方舟-王園長光平先生紀念專輯》,臺北:臺北市立動物園,1993。
  4. 鄭麗榕,《文明的野獸:從圓山動物園解讀近代臺灣動物文化史》,新北:遠足文化,2020。
  5. 韓依婷,〈關愛的囚籠:木柵動物園的自然化地景與觀視權力〉,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本文經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檔案樂活情報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檔案樂活情報︱檔案局
刊登日期 2025-02-03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