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為人類服務到動物的「快樂天堂」:辦納涼會、馬戲表演、也曾被軍方徵用,看動物園的百年變遷

蔡亦寧 2024-01-03
(Source:臺北市立動物園/政府網站開放資料)

「告訴你一個神祕的地方,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聽過這首經典老歌《快樂天堂》的大小朋友們,大多知道「快樂天堂」指的是臺北市立動物園,這是滾石唱片眾多藝人為了紀念動物園 1986 年自圓山搬遷至木柵的應景之作。但你可能不知道,臺北市的動物園早在 1914 年就已出現,不只是臺灣人百年來闔家出遊的重要景點,更伴隨不少民眾成長,名副其實地成為人們遠離都市喧囂的「快樂天堂」。

 

故事Story Studio 與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臺北市立動物園合作,在臺北市立動物園舉行「萬獸齊Fun:解讀檔案中的動物園暨摺紙工作坊」,上午邀請曾撰述《臺北市立動物園百年史》的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徐聖凱,介紹動物園的百年風華,下午由臺灣摺紙協會舉辦摺紙工作坊,帶領參與者實作,體會摺紙的千變萬化。
 

徐聖凱(右)為民眾介紹臺北市動物園的歷史(Source:何昱泓)

前場「上班打卡」 後場「下班回家」

木柵動物園肩負遊憩、教育、研究、保育的多重任務,但這些任務並非本來就有,而是百年來演化的過程。徐聖凱說,木柵動物園園區廣闊,得以規劃前場與後場,前場是遊客可見的範圍,後場則是動物們在閉園時休息之處,繁殖中心、保育中心和野生動物急救站等機構都在後場。前場與後場透過一般遊客察覺不到的連通道連接。

 

徐聖凱巧妙比喻,前場是動物「上班打卡」,與遊客見面的地方,後場則是動物「下班回家」生活之處。過去圓山動物園僅有 6 公頃,動物園舍無前後場之分,居住空間較狹小,使得獅子、老虎等兩個在地理上不會一起出現的物種,必須比鄰而居。1986 年動物園遷至木柵後,占地 165 公頃的廣大土地,可依動物原先的棲息地規劃適合的居住環境,如熱帶雨林區、溫帶動物區、臺灣動物區、企鵝館等,不僅令遊客對動物的棲息地更了解,動物的生活也較過去圓山時期來得自在。

  

全臺灣首家動物園 大象、猩猩受歡迎

1914 年圓山動物園開園,是全臺灣第一家動物園,以往遙不可及、只能在書本裡看見的動物,終於能活生生地出現在臺灣民眾眼前。徐聖凱解釋,臺灣傳統四大猛獸「虎、豹、獅、象」,過去幾乎都見不到,僅能從佛經等典籍的敘述勾勒出動物的形貌,因此廟宇雕刻大象時,因為不知道大象到底有多大,而把豬的身體嫁接到想像的大象上,直到臺灣動物園裡迎來最早的大象;1926 年牠自新加坡搭船停泊於基隆、再經鐵路抵達臺北,這隻亞洲母象取名為「瑪小姐」(マ-ちやん)。

 

臺北市民沿路歡迎瑪小姐,都想爭睹大象的樣貌。而受過訓練的瑪小姐隨即成為明星動物,日治時期的圓山動物園每年會舉行慰靈祭,瑪小姐也成為動物代表,進行下跪行禮,以悼念園內死去的動物,並向當天免費入園的孩童傳達愛護動物的訊息。每當遊客與瑪小姐拍照時,瑪小姐還會舉起長長的鼻子,面對鏡頭露出微笑。

另一隻日治時期的明星動物是紅毛猩猩「一郎君」,一郎君曾獲大阪市立動物園評比為全日本動物園第一名,甚至成為動物園寫真帖(照片集)的封面動物,足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曾經的動物園明星:大象瑪小姐(Source:蔡亦寧)

以紅毛猩猩一郎君作為封面的動物園照片集(Source:蔡亦寧)

徐聖凱指出,動物園讓普羅大眾對動物的想像成為真實:可以在動物園聆聽動物的叫聲和嗅到動物的氣味,且日治時期每逢夏日還會實施夜間開園,舉辦納涼會,在動物園放煙火、表演戲劇和播放電影,有如嘉年華會。不過徐聖凱也提到,當時的動物園其實較以人為中心,主要讓市民高興,卻不重視動物福利,「你在動物園放煙火,那動物不是嚇死了嗎?」

 

動物園的創傷與轉型

二戰末期,臺灣捲入戰火,動物園的動物損失慘重。日本陸軍以動物園飼養軍鴿、軍犬為由,接管動物園,不開放遊客參觀。戰爭期間,園方擔心空襲炸毀,使猛獸出閘,危害市民安全,另一方面又無門票收入,經濟拮据,於是列出動物處決清單,以電擊處死園內的動物。前述提到的明星動物如一郎君在二戰期間不幸喪生,瑪小姐雖然活到戰後,但沒等到後來知名的大象同伴林旺、馬蘭到來,就因心臟衰竭辭世。

 

戰後動物園百廢待舉,不只物種僅剩戰前的三分之一,且不少動物形單影隻,無法繁殖。為了解決經營困境,園方決定訓練動物做表演,例如猴子騎摩托車、吃西餐以及獅子跳火圈等。徐聖凱評價,動物表演有如馬戲團,遊憩色彩濃厚,是「時代的問題」,雖能讓動物園快速復甦與遊客大幅回流,也留下巨大的後遺症,許多遊客只是要看動物表演,無心認識動物,也造成人類始終對於動物抱有高高在上的認知,直到1970年代,動物園經營理念轉變才終止這些動物表演。

 

「有自己大腦的單位」 轉型且致力於動物保育

1970 年代起,動物園逐漸引進動物保育的觀念,除了派員赴國外進修,也重視對動物的研究,並增進治療與繁殖動物的知識。徐聖凱指出,動物園自此開始積極將動物人格化,比如舉辦新動物命名活動,為大象林旺、馬蘭慶生,將動物視為人類的朋友。1986 年,動物園從圓山遷至木柵,所有動物安然搭車送抵木柵,也使動物園獲得廣泛好評,遷園後的木柵動物園擁有更廣闊的空間,使得研究和保育的能量相對加強不少。
 

因應時代所需,戰後的動物園也逐漸轉型。(Source:何昱泓)

導覽最後,徐聖凱強調,動物園是個「有自己大腦的單位」,園內同仁對於動物保育、研究的理想性很高,儘管動物園與臺北市政府增進遊客造訪動物園,將動物園作為市民、國際旅客休憩與觀光場所的目標不見得一致,園方仍積極透過明星動物作為保育大使,像是人氣明星大貓熊作為影片開頭,吸引民眾欣賞影片,進而認識到其他動物的相關動態,潛移默化向民眾宣導保育動物、愛護動物的觀念。

 

後記:一張色紙轉為愛心 體會摺紙樂趣

下午的摺紙工作坊,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參加,欲在動物園體驗摺紙的樂趣。臺灣摺紙協會理事長張燕鐸首先講授摺紙的基本觀念,強調摺紙雖看似簡單,實則蘊藏不少科學與藝術的奧祕,既牽涉數學、物理、流體力學,對科學發展有所助益,摺紙的對稱、色彩等美術概念,也有助於美感教育。
 

臺灣摺紙協會理事長張燕鐸示範可愛的動物摺紙(Source:蔡亦寧)
民眾專注聆聽操作(Source:何昱泓)

張燕鐸緊接著帶領參加者動手實做,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巧手轉化為可以跳動的愛心。再帶大家利用兩張正方形色紙,摺出可愛熊貓的頭與身體,參加者無分年齡大小,皆聚精會神地專注於自己的作品,既體會到摺紙的樂趣,也學習了摺紙的各種概念,收穫相當豐富。
 

造型多變的紙動物,從中可看出民眾創意無限。(Source:何昱泓)
文章資訊
作者 蔡亦寧
刊登專欄 檔案樂活情報︱檔案局
刊登日期 2024-01-03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