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林旺之死:全臺灣最受歡迎的大象,卻是最寂寞的戰爭英雄

廖貽柔 2021-02-26
牠是日軍的俘虜,將軍的寵物,國軍的英雄,臺灣人口中親切叫著的「爺爺」。牠,究竟是誰?(首圖來源:行政院新聞局/國家文化資料庫

2003 年 2 月 28 日,早上八點不到,木柵動物園的門口,就已陸陸續續聚集了一批民眾。距離開園還有一個小時,所有人都在微涼的早春裡等待,只等著大門一開,他們將步履匆匆地趕往被甘蔗、牧草、紅蘿蔔、蘋果和玉米圍繞的象舍前,遞上一束鮮花,和故人告別。

畢竟,今天是大象林旺追思會的日子。


兩天前的凌晨 ,林旺突發性地休克,倒臥水池後就再也沒有起身。從牠的健康狀況亮起紅燈、事態惡化直到離世,不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從前與林旺一起當過「戰友」的老兵們回來了,政治人物也不分藍綠爭相送上花圈,而大明星與年輕學子一同在象舍前掉眼淚。


與此同時,林旺則被爭分奪秒地解剖、剝皮;十多年後的今日,大象標本仍矗立在動物園教育中心地下一樓,彷彿我們未曾失去牠的陪伴。


不過,到了今天,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林旺不只是陪臺灣人走過半世紀的守護神,牠的故鄉在遙遠的緬北森林,甚至牠還曾擁有過另一個名字──阿妹。


現在到臺北市立動物園地下一樓教育中心,還能看到大象林旺的標本。(Source: peelldenCC BY-SA 3.0

第一幕:烽火

時間回到 1940 年代。彼時,還是隻幼獸的公象林旺(當然,那時牠還不叫林旺),與牠的同伴們棲居於緬甸濡濕而生機蓬勃的叢林之地;身處於世界柚木出口的大本營,有時,牠們也逃脫不了被人類馴化的命運,在林間運送轟然被砍倒的巨大原木,或訓練有素地待在伊洛瓦底江邊,由英國人把持的木材廠中做工。


當半個世界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燃燒,大象們與腳下掛上英國國旗、成為英屬殖民地已百餘年的緬甸,離狼煙四起的歐洲戰場及中國戰場一度十分遙遠。


直到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在珍珠港投下炸彈,震驚了全世界;而牠們的命運,也被這場發生在千里之遙的軍事行動永遠地改變。


珍珠港事件,拉開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也使臺灣正式成為日本的南進基地。緊接在偷襲珍珠港後,日軍快速進犯英屬馬來亞,速度之迅捷,令英國人心驚不已。平靜的外表下,焦慮開始在仰光街頭蔓延。


英國人的預感並非空穴來風。為了獲得緬甸的大米補給與其他原材料,更重要的是,切斷外界通往中國西南方的最後一條陸上補給線──滇緬公路,日本對緬甸勢在必得。


這片佛祖看顧的國度,終究無法免於二戰戰火。


在日軍切斷滇緬公路後,為了支援中國及緬北反攻部隊後勤,同盟國興築了一條連接中國、印度和緬甸的「中印公路」。(Source: 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41 年 12 月 23 日,聖誕節前夕,警報聲響徹仰光上空,日軍轟炸機撕裂了緬甸。同一時間,走過中國戰線、來到泰國的日軍,則在邊界村莊停下,沒有行軍經驗的軍屬拖拖拉拉地跟隨在前方部隊後頭,沿著僅容一象的「象道」穿行過泰緬山脈。


軍容嚴謹的日軍穿越國境,駐足於騷動而好奇的緬甸軍民前,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高聲發表「昭告親愛的緬甸一千六百萬人民」:


日本軍進攻的目的,在於驅逐歷經一世紀不斷壓榨緬甸人民的英國勢力,並協助緬甸人民達到長年以來所引頸期盼的獨立。為了亞細亞永遠的和平,從今天起一同攜手合作吧!


在他這聲「對和平的呼召」後不久,承平日久的緬甸英軍與前來支援的中國遠征軍,於野火般迅猛的日軍面前節節敗退。三個月內,仰光淪陷,不到半年,日本便佔領緬甸全境。


二戰期間的仰光街頭,右下角是一臺墜毀的美國戰鬥機。(Source: HinthaCC BY 2.0

第二幕:緬北叢林

或許,大象也能透過厚實、寬闊的腳掌,從大地傳來的一波波震動中,感受到鉅變。


日本進駐緬甸後,並非從此高枕無憂。盟軍轟炸機屢屢從印度起飛,炸毀緬甸重要城市的道路和重要河川的橋樑。運送仰光的戰略物資到前線,便成為維繫日軍運行的第一要務。城市間尚可依靠卡車通行,但到了雲南邊界、緬甸最前線的山間小鎮及孟拱河谷一帶,山勢起伏、溪流蜿蜒,車輛根本難以行駛期間。


因此,一支「大象運輸部隊」應運而生;而年幼的林旺──不,這時候牠被取名叫阿妹(Ah mei)──也被編入第十八師團「菊師團」的補給部隊中,成為太陽旗下的軍夫,或許也曾與其他來自福爾摩沙島的軍夫相遇。


是的,臺灣人也有參與這場戰役。在尚未設立陸軍志願兵制度的太平洋戰爭初期,臺灣人以「軍屬」、「軍夫」的身份投入南洋戰場。所謂軍屬,分為「文官」、「雇員」和「傭人」等階級,是負責處理軍中大小勤務的工作人員;而軍夫則是「用來搬運(彈藥與糧食等)軍需品的人夫」,簡稱「軍夫」。不管是軍屬還是軍夫,都不能算是正規軍人,在階級謹然的日本軍隊中,軍屬在「軍人、軍馬、軍犬、軍屬」的最末端,而軍夫更是連軍屬都不如,是軍方體系的最底層。

 


有意思的是,表面上軍屬和軍夫比帝國的犬馬還不如,但他們的薪資,實際上開得比正規兵還高。若非如此,殖民政府該如何動員臺灣人為己效命、「擊滅米英」呢?


同樣為日軍效力的阿妹和其他象群同伴,是一群耐熱、耐寒又扛得住子彈的搬運夫。日軍雇用當地馴象師來管束大象,牠們揹上及肩寬的木架,人們則往木架中壘上糧秣、重型機槍、追擊砲與彈藥。


大象們或馱負這些物資,或拖拉大型野戰山砲,聽從克倫族馴象人的口令、哨音、手勢與眼神,日復一日地涉水渡河,往來南坎市區與八莫、臘戍的兵站補給點,動輒一百多公里。


有了大象的幫忙,日軍在山間暢行無阻;唯一會令這些安靜又溫馴的勞動者失控的時刻,就是有著低沈爆炸聲的大型轟炸。


1942 年,入主緬甸的日本軍在大佛前停留。(Source: 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有拔山倒樹之力的大象甚至拉得動飛機,圖為 1944 年在印度拖曳水陸兩用雙翼偵察機的大象。(Source: 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不幸的是,密集的轟炸聲很快到來了。


1944 年,退守印度的英軍整裝待發,與美國空軍,以及完成整訓、由孫立人將軍帶領的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一軍(簡稱新一軍)合作,重返緬甸。5 月,雨季來臨之時,盟軍以重生之姿,捲土重來。


同盟國陣線與日本雙方在大雨滂沱的緬北叢林中,展開前所未有的艱難鑿戰。大舉鋪開戰線的日軍面臨缺乏兵力的窘境,大批臺灣人被輸送到南洋,進入仰光方面軍司令部、防空司令部、兵站糧食補給所,以及戰場最前線。


他們雙腳深陷於森林深處的泥濘中。在這片高大濃密的叢林裡,早與晚都一樣黑暗。更可怕的是雨。連日大雨,使士兵白日穿著濕透的軍服行軍,夜裡發冷難眠,許多人都因感染瘧疾和阿米巴痢疾而不支倒下;光靠奎寧已完全不夠,營養不良和過度疲勞宛如死神收割性命的鐮刀。道路在滂沱大雨下變成河流,「踏出前面的右腳,後面的左腳卻陷在泥中拔不出來,好不容易拔出來後,右腳卻又陷住了」。


那時的阿妹,也和眾人一樣絕望嗎?


1945 年 1 月,新一軍攻陷山城南坎,並在搜索郊區竹林的過程中,找到了為菊師團擔任運輸工作的大象部隊。


而既健康又強壯的阿妹,成為中國軍隊收繳的「戰利品」中,最奪目顯眼的存在。


第三幕:新家園

數個月後,中國遠征軍奉命回國,搭不上飛機的象群,與騾馬、車輛部隊一同徒步行軍。


和其他十二隻夥伴一起上路的阿妹,遇上與叢林戰場截然不同的難題──一個,是中國境內滿佈黃砂的粗糙公路;另一個,則是吃不夠的飼料。前者令許多大象腳掌發紅腫痛、苦不堪言,後者更是要命,士兵只得勻一些騾馬的口糧給大象們。再後來,計上心頭,利用駐紮的休息時間訓練牠們擺耳、伸鼻、起立、跪下、躺臥、打滾,逗樂沿途城鎮的居民們,掏錢付「觀賞費」,給大象加餐。自己的伙食自己賺!


就這樣,「戰象牌」馬戲團巡迴表演停停走走,出了緬甸,走過雲南、廣西、廣東,橫越幾千公里的路途,最後終於落腳廣州。一路上,阿妹的六隻同伴因水土不服而相繼倒下,另外四隻則分送給北平、南京、上海和長沙動物園飼養,含阿妹在內的剩下三隻,則留在廣州中央公園中,成了中國人將園區擠得水泄不通也想一睹風采的奇景。


戰爭結束了,卻又好像還沒結束。大象不再肩負日軍的輜重,轉而搬運笨重的木頭、石材,為新一軍死在異域的軍士們,興建一座「印緬陣亡將士公墓」。而當國共內戰重新點燃硝煙,奉命到臺灣訓練新軍的孫立人,想起緬甸一役,他最得意的俘虜──大象。


抱著攜帶吉祥物到新家去的心情,1947 年,孫立人帶著牠們,重啟旅途。這回,阿妹與數千名新兵一起擠上登陸艦「海基輪」,目的地是海峽那一端的臺灣。


從高雄港上岸、踏上臺灣土地的阿妹,第一次呼吸到海島的空氣。牠和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新兵,一同在鳳山灣仔頭營區報到,一待就是七年。在鳳山的日子裡,士兵們的任務是「反攻大陸」,而阿妹的任務呢,則是討好那些從美國來參訪的參謀、將領們。直到離開營區之前,牠背上揹著的,是臺美「外交大使」的禮賓角色。


1954 年,在時任臺北市長吳三連的牽線下,阿妹正式「退役」,北上入住圓山動物園。這對廣大市民來說可是件喜事,當載著阿妹的車隊抵達臺北市區,民眾夾道歡呼、爭相圍觀,阿妹不只收穫人們的喜愛,還得到另一個禮物──一個新名字。動物園嫌「阿妹」這名字像女孩子,因此改成陽剛威猛的林中之王「林王」,但在記者會上因為有記者誤聽,而被報導成「林旺」。


從此,林旺成為臺灣人記憶這隻大象的名。


往後數十年,在戒嚴體制下經濟快速成長、社會氛圍卻非常壓抑的臺灣社會中,「去動物園看林旺」成了大眾苦悶生活裡,能夠釋放壓力又老少咸宜的好選擇。牠看盡那個「勤奮而素樸」的年代,牠陪著臺灣蛻變成長,牠活成臺灣人心目中,一段已然消逝的美好時光。


「大象長長的鼻子正昂揚,全世界都舉起了希望。」


臺灣,也是林旺的快樂天堂嗎?


1997 年,一對對新人在臺北市立木柵動物園內,在大象林旺和馬蘭的「見證」下完成終身大事,同時慶祝大象林旺八十大壽;事實上,由於林旺是從混亂的戰場上被帶回,沒人能確知牠真正的年紀。(Source: 國家文化資料庫

1986 年動物園遷址對社會大眾來說跟興奮劑沒兩樣,民眾興奮地湧入街頭迎接動物搬家的專車。與此同時,如何移動林旺可是個大難題,最後園方出動了近百名人力、折騰了十一個小時,才終於讓林旺遷到木柵新居。(Source: 國家文化資料庫

滾石唱片為了臺北市圓山動物園的搬遷,集結旗下眾明星之力打造了這首〈快樂天堂〉。

終幕:籠子裡的餘生

流淚的時候,如果有歡笑,童年是回憶的家
我們的我們的林旺
大象阿旺的家,在這裡〈阿旺的家〉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林旺成為圓山動物園與木柵動物園裡,「最愛動物」選拔賽的第一名;牠獲選 2013 年美國《時代》雜誌中,「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 15 隻動物」的榜首;牠也曾是金氏世界紀錄裡,全世界最長壽的大象。


牠是日軍的俘虜,將軍的寵物,國軍的英雄,臺灣人口中親切叫著的「爺爺」。


晚年的林旺精神狀態極差,不但對獸醫和飼養員沒有好臉色,有時還會發瘋一般猛撞柵欄,如同一場自我折磨。2003 年 2 月 26 日,以往從不親水的牠,倒臥在水池中,結束漫長的一生。曾一土一木興建抗戰烈士公墓的林旺,最終也得到了屬於牠自己的紀念碑,文字是當時的臺北市長馬英九於牠離開三天後題贈的:「獨領風騷半世紀,共享溫馨四代人」,橫批「世界象瑞」。


當了一輩子無言的戰士,死前的牠,會看見什麼呢?


死前的林旺,或許會再回到那片充滿野性的緬北森林中。當雨季來臨,碩大雨點降下,牠會歡欣地揚起象鼻,感受大地的恩賜。

 

參考資料
  1. 《聯合報》
  2. 《中央日報》
  3.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
  4. 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5. 阿蘭.沃倫著,雷鵬飛譯,《緬甸1943:從仰光到曼德勒》(重慶:重慶出版,2019)。
  6. 趙如璽、宋祖慈,《再見林旺──那時代,那些人,那些象事》(臺北:秋雨文化,2004)。
  7. 林春長著,馮如瑄譯,《戰爭與林旺》(臺北:商務出版,2006)。
  8. 徐聖凱,《臺北市立動物園百年史》(臺北:北市動物園,2014)。
  9. 鄭麗榕,〈為大象林旺與馬蘭寫歷史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