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蘭科植物種類目前大約有 470 種以上,約佔開花植物的十分之一,是臺灣最大的科,也是臺灣非常重要的天然資源。臺灣野生蘭的歧異及美麗,是難以界說的;3 個花萼、3 個花瓣、1 個蕊柱,如此簡單的要素,在臺灣卻演繹許多令人驚奇的繁複花姿,並廣泛地適應在臺灣各地的生境,從海邊、低海拔的荒野、草原、校園,延至中海拔的森林內,甚至高峰絕頂均有它們的存在;這島上的蘭花有的是如此明豔動人,但更多的種類僅有單純明朗的線條及乾淨澄定的顏色,而這樣的蘭花更令人迷戀。它們像隱士般,有的匿跡小隱於樹冠層中,平日僅與山風對話,啜飲霧露度日,凡人難以謀面,地生者也常只是一抺綠,似野間的平凡一介草菅,但開花時又絕然的全力,展現它的美絢,而不在少數的無葉綠素蘭花,終其一生隱於林床下,僅與蘭菌共生共活,為了履約傳宗的演化大法,才結伴從地下竄出,交換基因,花后結實,旋即再度隱入地中;如此迷人的身世及姿態,無怪乎深受世人喜愛。
臺灣蘭花簡介
臺灣在冰河期時造成的海平面下降,使得臺灣與亞洲大陸相連結,陸橋的形成也有利於彼此物種的交流,雖然對於利用極輕種子傳播的蘭科植物意義不大,但多少也在此時期引進了或多或少的種源;此外,臺灣在植物地理上有特殊的位置,因臺灣島位於熱帶與溫帶的交界,而兼具不同生育地,有利於各類的蘭花得以覓得生長的棲位;復加臺灣西接亞洲大陸、喜馬拉雅區塊、中印半島,位處琉球島弧及菲律賓島弧的交界樞紐,且彼此相距不遠,其間並有許多的小島,利於種源交換,引入許多種類的野生蘭;例如琉球有大約 120 種的蘭花,臺灣與琉球共有的種數就達到了 114 種,日本(不含琉球)大約 281 種的野蘭中,就有 107 種是臺日共有的種類。臺灣海拔高度落差極大,植被自然分化成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區域,使臺灣可以兼容不同氣候帶的蘭科植物。而且地形變化多樣,具各式各樣的微環境及微氣候,如霧林帶、石灰地形、竹林區、人工林、高海拔的岩屑地、熱帶雨林等環境,這也是臺灣蘭科多樣性頗高的原因之一。通常蘭花好生於恆濕的地區,尤其附生蘭更是如此;臺灣本島深受海洋氣候調節,雨量豐富,利於偏好溫暖潮溼的蘭科植物生長。東北季風所帶來的冬雨現象,形成臺灣低海拔形成北部恆溼,而西南部乾溼季明顯,這情形讓嗜溼及可耐乾旱的不同類型的蘭花皆能有所居處。也由於東北季風帶來的雨霧,致使東北部、東部海岸山脈及中央山脈南段等中、低海拔地區,形成類似熱帶地區的霧林,使好生此環境的蘭花得以在此地區棲生及擴展。而冬季的東北季風從日本帶來種子,夏季的西南氣流從菲律賓群島及中南半島引入熱帶的元素,而造成臺灣蘭花邊緣分布高比率的現象。也由於臺灣的種源多方且頻繁,臺灣的野生蘭特有種程度也相對的較低。
為了讓大家能對臺灣的野生蘭花相有一點粗略的認知,在此我們將臺灣每個不同地區的蘭花組成概況簡介如下:
高山地帶與灌叢
臺灣海拔 3,500 公尺以上的地區多形成碎石坡環境,土壤堆積極少,且水份保存不易,對任何植物而言是極為嚴酷的環境;在這裏的蘭科植物有圓鼓鼓唇瓣的奇萊喜普鞋蘭 Cypripedium macranthum、花形如蝶的紅小蝶蘭 Pomatocalpa kiraishiensis、綠花紅唇的綠花凹舌蘭 Coeloglossum viride、小巧美麗的南湖雛蘭 Amitostigma alpestre 等,為了適應這裏的嚴酷環境它們大都具有肥大的塊莖,藉著這球莖豐厚的水份及養份,度過極低溫的寒冬;為避免強烈紫外線所造成的危害,而產生大量的類黃素來吸收過量的紫外光。類黃素是植物花色主成分之一,因而使得寒原的蘭花顯得特別鮮豔。也由於臺灣海拔 3000 公尺以上山峰多達 181 座,使得臺灣雖然地處亞熱帶,但也能擁有為數不少的溫帶元素的野生蘭。針葉林
臺灣的針葉林主要分布在海拔約為 2,500 公尺以上,這裏蘭花相組成分子,大都具有北溫帶蘭花親緣關係,如冷杉林及鐵杉林內常見的雙葉蘭屬 Listera、粉蝶蘭屬 Platanthera、山蘭屬 Oreorchis、喜普鞋蘭 Cypripedium 及部份的斑葉蘭屬 Goodyera 植物等,他們大都與日本及大陸喜馬拉雅區系的蘭花有相似的外表特徵。臺灣針葉林的蘭花大部份是地生蘭,且植株較矮小,喜生於濕冷的林下或乾冷的林緣草坡,並在夏秋開花。而在 1,500-2,500 公尺左右的檜木林帶常見地生的根節蘭屬植物,如尾唇根節蘭 Calanthe arcuata、阿里山根節蘭 Calanthe arisanensis、反捲根節蘭 Calanthe puberula等,此外尚有馬鞭蘭 Cremastra appendiculata 及數種罕見而綺麗的盔蘭屬 Corybas 與羊耳蒜屬 Liparis 蘭花,著生蘭花常見有高山絨蘭 Eria reptans、白石斛 Dendrobium moniliforme,與數種松蘭屬 Gastrchilus、豆蘭屬 Bulbophullum植物。.jpg)
(Source: Kuo-Chu Yueh/CC 2.0/wiki)
中海拔闊葉林
中海拔的暖溫帶闊葉林又稱樟櫟群叢,海拔分布於 700 到 2500 公尺,主要由樟科及殼斗科植物所組成,林帶中常有雲霧繚繞,充沛的水氣提供了蘭科的生長所需,在未被破壞的天然林內,生長各式各樣的地生蘭,其中又以根節蘭屬 Calanthe、斑葉蘭屬 Goodyera及羊耳蒜屬 Liparis 植物較為常見;樹幹上則生有許多的附生植物,如蘭科植物的石斛屬 Dendrobium、羊耳蒜屬 Liparis、豆蘭屬 Bulbophyllum、松蘭屬 Gastrchilus、風鈴蘭屬 Thrixspermum、撬唇蘭 Holcoglossum qusipinifolium 及莪白蘭屬 Oberonia 等等。由於多樣的環境,這裏的蘭花相是臺灣歧異度及特有種數最多的區域。其中香蘭 Haraella retrocalla 是臺灣的特有屬,而且一屬僅一種,在生物學上相當特殊外,由於相當美麗,已成為花市的新寵;斑葉蘭屬 Goodyera 植物全世界 50 種,臺灣就佔了 20 種;赤箭屬 Gastrodia 植物全世界 80 種,臺灣就佔了 23 多種,約為 1/3。松蘭屬 Gastrchilus 全世界 50 種,臺灣就佔了 9 種;由於植物地理及蘭花的歧異,使世界上的蘭花研究者無不關注臺灣的蘭花材料。
(Source: Dalton Holland Baptista/CC 3.0/wiki)
低海拔闊葉林
臺灣從海平面至 700 公尺以下,是亞熱帶闊葉林;隨著緯度、雨量及午後雲霧量的差異,使中部、南部、北部、恆春半島、蘭陽及東部海岸山脈的蘭花相組成及歧異度相差很大;臺灣北部地區及東部海岸山脈由於東北季風的冬雨及夏日午後常有雲霧發生,没有明顯的乾濕季,非常適合各類的蘭花生長,尤其是附生類的植物特別的多,如豆蘭屬、豹紋蘭 Staurochilus lucheunsis、風蘭屬 Neofinetia 及羊耳蒜屬植物;中部及南部中低海拔地區(不包括恆春半島)由於有季節性的乾旱,這裏的蘭花相對就少了些,能適應此地區乾旱環境蘭科植物有鬼蘭屬 Didymoplexis、脈葉蘭屬 Nervilia、指柱蘭屬 Cheirostylis等地生的蘭科植物;恆春半島及蘭嶼是臺灣蘭花相最令人驚奇的地方,由於它植物地理學上的特殊位置,使得它接受了許多東南亞的蘭花種類,加上恆春半島東部及西部雨量的差異及南仁山山區的山地森林帶的壓縮型,使得這裏的蘭花種類多達 100 種以上,並且有許多是該區域特有的種類。.jpg)
(Source: Kuo-Chu Yueh/CC 2.0/wiki)
由於這個區域的氣候與臺灣大部人們居住的氣候相同,許多蘭花值得被開發及推廣成園藝花卉;較有名並有已廣為栽種有臺灣蝴蝶蘭 Phalaenopsis aphrodite subsp. formosana、紅鶴頂蘭 Phaius tankervilleae、苞舌蘭 Spathoglottis pubescens、四季蘭 Cymbidium ensifolium 及報歲蘭 Cymbidium sinense;然而相對地,此區域受到的環境破壞與物種遭受濫採的情況也最危嚴重,許多過去資料顯示甚為常見的物種,如今卻已厭厭一息,甚或瀕臨絕跡。
.jpg)
本文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出,收錄於《臺灣蘭花百姿》圖錄
展覽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聯合策劃,以臺灣的「蘭花博物誌」為核心展開,跨越國界、時代與學科界線,譜寫一部豐富多元的臺灣蘭花文化史。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本館1、2樓展廳
日期:2025年7月8日(二)至9月7日(日)
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週一公休)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本館1、2樓展廳
日期:2025年7月8日(二)至9月7日(日)
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週一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