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貧困失業的失語世代:從〈賣肉粽〉到〈收酒矸〉,空窗期的臺語流行歌曲

2020-12-19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CC BY-NC-SA 3.0 TW
收藏

戰後因為語言的更迭,本省人被迫成為失語的世代,這些人喪失了透過文學創作來透露心中情緒或思想的可能。在缺乏文字書寫工具的狀況下,聲音──也就是流行歌曲對於本省人而言,是少數得以投射內心感受,進而相互確立文化認同的手段。特別是在戒嚴體制以及白色恐怖下,對於亟需一種既無形又安全,並能有效融入自己生命脈絡或傳達社會處境之媒介的本省人而言,流行歌曲是少數且重要的選項。


然而由於唱片工業的協力製造者日本人撤退,以及二二八事件後對於臺灣社會的重擊,讓原本體質虛弱的臺語流行歌曲工業的復甦,更加寸步難行。但縱使如此,在這段社會極端混亂的期間,臺語流行歌曲其實還是有些許的新作品推出。只不過因錄音室、壓片工廠、樂手、編曲者均呈殘缺狀況,在這段「空窗期」(1945-1952),臺語流行歌曲數量不多,且一些作品在創作後都是透過唱片以外的形態問世。


在 1945 年到 1950 年代前後,流傳在臺灣社會上的一些臺語流行歌曲,整理後大致如下表。

 
1945-1950年初所創作的臺語流行歌曲。參閱【農村酒歌】網路。2020 年 5 月 3 日(Source:衛城出版)

表列歌曲當中除了〈母啊喂〉、〈農村酒歌〉等延續了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風格,具歌仔調要素或和歌仔戲能交互運用的要素之外,其他作品則和日治時期的閨怨系列或文明女歌曲有著明顯的差異。具體來說,這些歌曲在空間上由室內走向了戶外,主角不再是嚮往愛情的柔弱女性,而是已有愛情經驗卻又因挫折嘗到苦果,以「苦戀」為主題的作品;再者有許多作品是直接描述因家庭貧困,而不得不失學勞動的處境。


舉例來說,1946 年的〈收酒矸〉(曲、詞:張邱東松)描寫家貧少年為維持生活而勤奮挨家挨戶收取一些可回收的各式資源,以換取金錢補貼家用的辛苦情景。〈收酒矸〉經由電臺播送後,一時傳遍大街小巷。1947 年的〈苦戀歌〉(曲:楊三郎,詞:那卡諾)則吐露因戀人離去被棄後的失戀之苦。〈望你早歸〉(曲:楊三郎,詞:那卡諾)的內容在描述臺灣婦女盼望遠去從軍的丈夫能早日歸來的心境。


相對於〈苦戀歌〉、〈望你早歸〉、〈農村酒歌〉在推出當時,都是利用電臺播放,以及歌仔戲演出時傳唱,而在臺灣社會造成轟動;1948 年的〈補破網〉(曲:王雲峰,詞:李臨秋,演唱:陳榮貴)則因為是電影插曲,因此以電影為流傳管道。〈補破網〉是以漁民修補漁網的情境,來隱喻愛情陷入膠著的哀愁。


《補破網》報紙廣告(Source: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CC BY-NC-SA 3.0 TW

1949 年的〈賣肉粽〉[1](曲、詞:張邱東松,原唱不詳。)傾訴一位失業青年暫時以賣肉粽來度生活的困境,其是在淡水河邊的歌廳被演唱後流傳開來;而同年的〈杯底不可飼金魚〉(曲、詞、唱:呂泉生)是透過多次音樂會演唱而引起注意,其歌詞隱喻各族群都應該要把酒言歡、化解仇恨、拋棄隔閡、和平共處。


有別於戰前以閨怨為主的臺語流行歌曲,戰後揭開臺語流行歌曲序幕的這些作品當中,無論是反映當時許多婦女心情或境遇的〈望你早歸〉;或為了撫平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創痛,期望族群和平共存而寫的〈杯底不可飼金魚〉;或反映當時生活困苦的〈賣肉粽〉、〈收酒矸〉,這些作品基本上都如實呈現當時臺灣社會悲慘、荒廢、貧困、疲憊、動盪不安的景象。換言之,其具有高度社會寫實的色彩(黃裕元2016)。而這些作品中流傳最久,則非至今依然膾炙人口的〈賣肉粽〉莫屬了。

 

〈賣肉粽〉
作詞:張邱東松
作曲:張邱東松

自悲自嘆歹命人,父母本來真疼痛,乎我讀書幾落冬,
出業頭路無半項,暫時來燒肉粽,燒肉粽,燒肉粽,賣燒肉粽,
欲做生理真困難,若無本錢做昧動,不正行為是不通,
所以暫時做這款,今著認真賣肉粽,燒肉粽,燒肉粽,賣燒肉粽,
物件一日一日貴,厝肉頭嘴這大堆,雙腳行到欲稱腿,
遇著無銷上克虧,認真再賣燒肉粽,燒肉粽,燒肉粽,賣燒肉粽,
欲做大來不敢望,欲做小來又無空。更深風冷腳手凍,
啥人知阮的苦痛,環境迫阮賣肉粽,燒肉粽,燒肉粽,賣燒肉粽。

寫下〈收酒矸〉、〈賣肉粽〉等名曲的張邱東松出身醫生家庭,就讀教會學校,因為熱愛音樂而投入流行歌曲創作。他對於西洋音樂和漢樂都有涉獵,在曲風上並不拘泥於傳統色彩。以〈賣肉粽〉來說,其歌詞並沒有受到傳統漢文格律的束縛,而呈現自由體風格。


不同於日治時期的〈工廠行進曲〉只是把工廠作為描述愛情的背景,〈賣肉粽〉、〈收酒矸〉在題材內容方面,均以相當直接、寫實且具體的手法去呈現戰後初期臺灣青年人失業的困境,有關失業的情節描述或工作行業內容均比〈工廠行進曲〉或〈街頭的流浪〉來得精細。而這些描述也非常容易和戰後初期臺灣經濟蕭條、民生困苦的社會景象,進行現實連結。


特別是〈賣肉粽〉中主角傾訴:自己原本受到父母的愛護得以接受教育,卻因為「環境」所逼,在物價一日一日高漲之下,不得不忍耐著苦痛沿街叫賣燒肉粽。這樣的歌詞書寫方式一方面吐露出時代的變化,同時也暗示著之前自己所處時代環境的平順美好。


〈收酒矸〉被國民黨政府認為「歌詞卑鄙陋劣,萎靡懦弱,有傷風化」,在 1948 年 5 月下令禁唱此歌,之後不久〈賣肉粽〉也基於類似理由被政府禁唱。〈賣肉粽〉直到 1979 年被省政府教育廳要求演唱時要說明時代背景,指稱其歌詞的情境為日治時期,而非國民黨政府實情(薛化元等 2004: 2024-2025),這種「指鹿為馬」、推卸責任的行政措施,令人啼笑皆非。〈賣肉粽〉則至今依然膾炙人口,被認為是戰後初期臺語流行歌曲的經典之作。

 


[1]〈賣肉粽〉後來被稱為〈燒肉粽〉。

文章資訊
作者 陳培豐
刊登日期 2020-12-19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