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波波醫師」與臺灣人對海外習醫的超時代執著

陳力航 2014-09-03

近年來「波波醫師」的議題在臺灣社會引起軒然大波,「波波醫師」是社會的俗稱,指留學波蘭而回臺取得醫師資格的人士。臺灣社會有人認為,他們乃是以「投機」、「走偏門」的方式,在臺灣取得合法執業的資格。反對的人甚至將留學波蘭的臺灣醫師的姓名、畢業自波蘭哪間學校的醫學系、所任職的醫院公諸於世。


本文的重點並不是探討「波波醫師」的是與非,而是希望藉由歷史的角度來理解與認識「波波醫師」現象,為什麼「波波醫師」現象會發生在現今的臺灣社會,有何歷史脈絡可循?


長期以來,臺灣社會對於「醫師」的認知,常與「高收入」、「優秀人才」、「高社會地位」劃上等號。不過,近年來隨著健保制度的實施,以及一連串的醫藥制度的改革,醫師的待遇已不如過去。即便如此,不少學生或家長仍以醫學系作為升學的目標,醫學系的分數始終居高不下。


「醫師」一職的興起,可以說是與日本殖民統治有關,日本政府在 1874 年「出兵臺灣」(即牡丹社事件)與 1895 年接收臺灣後的經驗中認識到,若不從根本上解決臺灣的衛生與疾病問題,其所衍生的問題將危害日本的殖民統治。因此,臺灣總督府開始推動衛生政策,如設置公醫、進行防疫工作。然而,推動衛生政策非常需要醫師的協助,起先總督府採取自內地派遣日本醫師來臺的方式,但來臺的日本醫師容易水土不服,折損率高。


因此 1890 年代末,總督府決定設立醫事教育機關,以培育協助衛生工作的臺灣醫師。此外,總督府更有意使培育出來的臺灣醫師,在推動衛生工作之餘,成為總督府殖民政策的協力者,作為總督府政策與臺灣民眾之間的媒介,協助政令宣傳。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圖片出自 1924 年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紀念冊,由林煥博醫師提供,張秀蓉教授將其數位化,現藏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博物館)

1899 年,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起先臺灣社會對此校持有疑慮,招生並不順利,但是經過數年之後,隨著畢業生在島內開業成功,臺灣社會的價值觀也逐漸改變,醫師的高收入、高社會地位,對於身處殖民差別統治之下的臺灣人而言,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臺灣社會逐漸興起了習醫的熱潮。


不過,儘管臺灣社會習醫風氣日漸盛行,總督府卻無意增設新的醫事教育機關。由於殖民地的教育政策使然,臺人若要留在島內習醫,選擇非常有限;總督府雖曾於 1915 年在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內增設特設科、1919 年再增設熱帶醫學專攻科,但始終沒有新設醫學校,或是大幅增加入學名額。而且總督府於 1915 年增設的特設科,乃是為招收中國留學生,他們畢業後須返回中國執業。


總督府醫學校首任校長山口秀高 (圖片出自 1924 年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紀念冊,由林煥博醫師提供,張秀蓉教授將其數位化,現藏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博物館)

山口秀高半身塑像 (陳力航攝。此塑像目前存放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博物館。)

特設科的成立可謂其來有自,1899 年,時任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院長的山口秀高在題為〈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之由來以及將來之企望〉的演講中談到:

 

不只臺灣一島,即連華南地帶,甚至對東洋全域也可能帶來一大變動。同時,本校不斷進步後,日後若成為大學,則廣大清國中,比較開化的華南之地如福州、泉州、或廣州等地,必有不少人士志願負笈留學本校。臺灣與對岸這些地方,生活程度相近,要留學時也不必付出太大的費用。[1]

由此可以發現,山口秀高早有招攬中國留學生的打算,不過在 1915 年特設科成立之前,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即收有三名中國留學生:許連城(1901 年入學,第五屆)、王兆培(1910 年入學,第十四屆)、張春暉(1911 年入學,第十五屆);[2]換言之,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自創校以來,即有招收中國留學生。


既然如此,為何又另外成立特設科?


事實上,特設科乃是配合當時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而設。


1915 年,時任廈門旭瀛書院院長的岡本要八郎,向臺灣總督府學務部長隈本繁吉提出意見書,岡本認為醫學與教育是日本在中國培植勢力的有效方式,也建議總督府在旭瀛書院設立具有醫科與商科的高等科。[3]


同年 5 月,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招收籍民與中國學生的特設科,修業年限三年。[4]


「籍民」即「臺灣籍民」,指居住在中國而擁有日本國籍的臺灣人 [5],在 1916 年 7 月份的《臺灣教育》裡,可以看到特設科的相關訊息:

 

(前略)臺灣醫學校,自前年特設醫學專科,收容支那人,或居留籍民留學生,規定三個年畢業,誠為求學者之便也,前年本院三名,本年五名…(中略)…倘有志往臺灣醫學留學者,宜速到院報名,倘會員諸君,若有親戚朋友,亦可介紹,但學力須支那小學畢業以上之程度者,通學距遠者,本院有特設寄宿舍之便,特此佈聞。[6]
旭瀛書院有關特設科的招生訊息 (出自〈旭瀛書院通信〉,《臺灣教育》169 號,大正 5 年 7 月)

意即畢業於中國的小學,就能夠報考特設科,總督府也鼓勵旭瀛書院的學生前來報考。特設科自 1915 年開辦,1919 年停辦,當時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1915 至 1919 年的預科錄取率,分別為 8%、8%、9%、13%、10%,然而特設科的錄取率,據說為 20%,[7] 若是如此,錄取率高出醫學校預科約 7 到 12 個百分比。依規定特設科僅允許籍民子弟與中國學生入學,但因錄取率高於預科,因此有家長甚至先將子女送入旭瀛書院就讀,再以籍民子弟的身分報考特設科。特設科開辦 5 年,一共培育 34 名醫師,其中來自臺灣者接近一半,有 15 名。[8]


自特設科畢業的臺灣人,許多前往中國繼續深造或行醫,如林伯輝、呂耀唐、蘇永隆等人進入南滿醫學堂就讀;曾曉、蘇福來、謝水双、翁滄海於廈門開業,黃丙丁於泉州開業。另外,陳昭宗、黃子正兩人分別任職於廈門博愛會醫院、福州博愛會醫院。[9]


就結果而言,臺灣總督府成立特設科,可說是提供了臺灣籍民的就學機會,也培育了中國醫師、增進中國人民的福祉,不過若審視前述山口秀高與岡本要八郎的言論後,便很難不將特設科的成立,聯想為臺灣總督府欲在華培植親日勢力。


照理說,若要這樣做,就應該在廈門成立醫學校,但相比之下,直接在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內成立特設科,並以較短的三年修業年限、較為優厚的全公費制度作為條件,招攬中國的留學生,似乎是較為快速、經濟的作法。


但是對於有意習醫的臺灣人而言,總督府設立特設科,可以說是提供另一條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的門路。與其在臺灣參加較為競爭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考試,不如拐個彎,以旭瀛書院的學生身分報考特設科。也就是說,先到廈門旭瀛書院就讀,將自己變成「臺灣籍民」,再以這個身分報考特設科。這是標榜招收「籍民子弟、中國留學生」的特設科,結果卻有許多臺灣人特意前來就讀的緣故。


因此,我們可以說總督府的衛生政策,造就了醫師的高收入與高社會地位,引起臺灣社會的習醫熱潮,但是總督府的教育政策與對岸政策,卻又將這股習醫熱潮推向海外。有意習醫的臺灣人,除了繼續奮鬥以期擠進窄門之外,最直接的逐夢方式就是負笈海外,以廈門旭瀛書院為跳板,考回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上述臺灣人繞道回來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特設科就讀的現象,其實只是冰山的一角。


通觀整個日治時期,臺灣人為了取得醫師資格,除了「繞道」返臺之外,不少人前往海外習醫,地點多以日本帝國勢力圈為主。其中以前往日本內地留學者最多,其他如滿洲、青島、朝鮮等地也有不少臺灣人習醫的蹤跡。有一些臺灣人會前往中國系統的醫學校就讀,但與前往日本系統的醫學院校的人數相比仍屬少數。


1945 年,臺灣結束日本統治時期,從戰後初期至今,臺灣國內的醫學系已多達十二間,分別為臺大、陽明、成大、北醫、長庚、馬偕、高醫、中國醫、輔大、慈濟、中山醫、國防醫。儘管醫學系所一直增設,成為醫師的管道也不再只有高中畢業之後就讀醫學系一條路,例如學士後醫等。醫師的地位也不如以往,但是醫學系在臺灣的大學聯招當中,分數始終居高不下,一些家長也如同日治時期般地,將子女送往海外深造。


因此,波波醫師事件可以說是日治時期以來,臺灣社會習醫熱潮的延續,姑且不論其對錯,波波醫師反映的是臺灣人對「習醫」與「成為醫師」的一種超時代執著。




[1] 山口秀高主講、韓良俊譯,〈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之由來以及將來之企望〉,《臺灣史料研究》第 8 期(1996 年 8 月),頁 49-55。內閣印刷局編,《職員錄甲》(東京:內閣印刷局,1899),頁 688。


[2]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編,《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一覽 : 自昭和六至八年》(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1933),頁 98-110。


[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廈門一年間ノ所感ト卑見(旭瀛書院岡本要八郎),2414-2,頁 1-13。


[4]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6),頁16。


[5] 關於臺灣籍民,補充說明如下: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後,臺灣島上的清國人必須在 1897 年 5 月 8 日前,決定自身的去留。在此期限後,未返回清國者自然取得日本籍,而這些人日後因諸多因素(如經商)而留滯中國(尤其是華南的閩粵地區)時,即稱臺灣籍民。具籍民身分的好處在於能享有如治外法權、免稅等特權。此外,原居於華南閩粵地區的中國人,若在此國籍選澤期限內來臺居留取得臺灣籍,但是其親族、財產多不在臺灣者,亦能享有特權。也因此許多閩、粵地區的人士不惜以非法的手段透過在臺親友取得臺灣護照,進一步成為臺灣籍民,此即「假冒籍民」的由來。有趣之處在於,所有的臺灣籍民當中,貨真價實臺灣本島人約略僅占的十分之一而已。有關華南地區的臺灣籍民研究,可參閱中村孝志、梁華璜、鍾淑敏等人的豐富著作。


[6]〈旭瀛書院通信〉,《臺灣教育》169 號,(1916 年 7 月)。


[7] 林吉崇,《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上)》,頁 97。


[8] 林吉崇,《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上)》,頁 97-99。


[9] 在特設科第三屆的畢業生共有林伯輝、楊翰西、曾曉、蘇福來、黃丙丁、黃啓崇、謝水双七名,詳見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24),頁 146-147;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5015242000,(圖35)、病院関係雑件/博愛病院関係(B-H-04-01-00-01-06-00-00-00)(外務省外交史料館);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5015514700(圖 5)、在本邦特選留学生補給実施関係雑件/推薦関係第二巻(B-H-05-03-00-01-02-00-02)(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文章資訊
作者 陳力航
刊登日期 2014-09-03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