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曾為遠東最大水庫、泰王蒲美蓬也專程訪視:石門水庫的興建緣起

石門水庫洩洪景觀(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收藏
桃園石門水庫是北臺灣主要的水庫之一,不僅是臺灣首座多功能水庫,更曾是遠東最大的水庫。1964 年石門水庫竣工,迄今已屆滿 60 年,讓我們從國家檔案回顧這座國家級水利工程的興建過程,以及水庫的各項功能。
桃園地形半數屬於地勢較高的臺地,先民為蓄積灌溉水源,開闢許多埤塘,讓桃園素有「千塘之鄉」之稱。日治時期,從石門峽谷引水闢建桃園大圳,擴大灌溉面積,提升農作物產量,惟供水量僅達全區六成,每逢乾旱仍引發農民搶水紛爭。

二戰後,興建水庫解決桃園農業灌溉問題,已經迫在眉睫。1954 年,行政院長陳誠指示成立石門水庫設計委員會(簡稱石設會),由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補助經費,聘請國外專家薩凡奇(Savage)、海門(Hammond)、康登第(Kangdengdi)等人調查(圖 1),隔年提出《石門水庫工程定案計劃報告》(圖 2),盤整水庫範圍、地形、地質、水文、功能、結構設計、施工規劃、開發成本、後續籌款及還款事項。
 
石門水庫設計
圖 1 國外專家薩凡奇、海門等參與石門水庫設計(Source:外交部)
石門水庫工程定案計劃報告
圖 2 石門水庫工程定案計劃報告(Source:經濟部水利署)
由於水庫工程浩大,必須投入巨額資金,石設會在完成前揭報告後,立即向美國申請貸款援助,經該國墾務局(United States Bureau of Reclamation,簡稱 USBR)審查,確立工程經濟價值(圖 3),通過第一批美援貸款(圖 4),提供日後支付美國技術顧問服務、工程師赴美國受訓、採購國外重型施工機具設備與工程材料試驗等款項。
 
石門水庫定案計劃審查報告
圖 3 石門水庫定案計劃審查報告(Source: 經濟部水利署)
石門水庫建設計畫首次獲得第一批美援貸款
圖 4 石門水庫建設計畫首次獲得第一批美援貸款(Source:外交部)
石設會完成任務後,政府設立「經濟部石門水庫建設籌備委員會」,負責規劃經費支配與工程事務,由副總統陳誠兼任主任委員。1955 年 7 月 7 日副總統陳誠主持石門水庫開工典禮(圖 5、圖 6),隨後經過 1 年工程準備與美援貸款審核,籌備委員會已完成階段性任務。1956 年,政府成立「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簡稱石建會),再由陳誠兼任主任委員(1958 年後改由農復會主委蔣夢麟擔任),經濟部政務次長徐鼐擔任執行長、徐世大教授擔任總工程師,正式啟動石門水庫建設計畫。
 
陳誠主持石門水庫開工
圖 5 副總統陳誠主持石門水庫開工典禮(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陳誠於開工典禮視察石門水庫工地
圖 6 副總統陳誠於開工典禮視察石門水庫工地(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壩型設計方面,於申請美援貸款時提出拱壩型,續與提愛姆斯公司(TAMS)簽署工程設計服務合約(圖 7),經比較拱壩、土石壩的優缺點,仍採用拱壩型。然因受到 1959 年法國麻泊賽(Malpasset)拱壩潰堤,釀成 400 餘人意外死亡的影響,石門水庫工程被迫暫停,提愛姆斯公司進行再次評估,決定變更為土石壩。經過多次討論,石建會確定不影響工程進度,並基於安全、經濟多方考量,提請行政院、美國核准通過,改建為土石壩(圖 8)。
 
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與美方洽辦工程
圖 7 石建會與提愛姆斯公司簽訂「工程服務合約」(Source: 經濟部水利署)
石門拱壩改用土石壩案
圖 8 石建會呈擬行政院將石門拱壩改用土石壩案(Source:行政院)
石門水庫主壩完成後,上游豁谷面積約 8.15 平方公里、長達 16.55 公里、總蓄水量 3.16 億立方公尺、有效蓄水量 2.51 億立方公尺,邊緣靠近大壩的山脊先進行灌漿,保障工程結構安全,緊接著展開水庫、導水隧道、溢洪道、發電廠、後池堰、及石門大圳等建設工程(圖 9)。

其中,與壩體隔開而獨立的溢洪道,讓民眾一覽無遺,為了確保水庫安全,設置 6 座弧型閘門,讓洪水溢流通過閘門,經洩水陡槽排放到後池,其底部像下巴凸出的戽斗,每有洩洪形成飛瀑,成為水庫的特色景觀。大壩下方建置發電廠,進行水力發電,發電後的水源可先儲備於後池,經調節後供應下游灌溉與公共用水。此外,為了提升灌溉效益,闢建石門大圳(圖 10),讓更多農地也能引水灌溉。
 
大壩、溢洪道及電廠施工狀況
圖 9 大壩、溢洪道及電廠施工狀況(Source: 經濟部水利署)
石門大圳湖口支渠
圖 10 石門大圳湖口支渠(Source: 經濟部水利署)
石門水庫工程規模浩大,引起國際重視。1963 年 6 月 5 日,泰國國王蒲美蓬(Phumiphon Adunyadet) 來訪(圖 11),特別指定前往觀察石門大壩、溢洪道及電廠工程(圖 12),頻頻請教各項工程施作重點,實地瞭解我國重大水利建設,不僅見證兩國的技術交流,更呈現石門水庫在國際的重要程度。
 
蒲美蓬國王參訪石門水庫
圖 11 歡迎蒲美蓬國王參訪石門水庫建設(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副總統陳誠陪同蒲美蓬國王參觀石門水庫
圖 12 副總統陳誠陪同蒲美蓬國王參觀石門水庫建設(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參與石門水庫建設的人力計有 7,500 餘人,歷時 8 年,在 1964 年 6 月 14 日由副總統陳誠主持竣工典禮(圖 13)。在此之前,臺灣省政府成立石門水庫管理委員會(石管會),於竣工典禮結束後接手後續事宜,擬訂「石門水庫多目標運用準則」,負責各項營運作業(圖 14)。
 
陳誠主持石門水庫竣工典禮
圖 13 副總統陳誠主持石門水庫竣工典禮(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石門水庫多目標運用準則
圖 14 石門水庫多目標運用準則(Source: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石門水庫兼具多項功能,首先是灌溉,建立一套周密灌溉系統,儲備降雨水量,用以調節乾旱用水,增加作物種植面積,以解決人口增加隨之而來的糧食增產壓力。第二是發電,配合臺灣電力公司電源開發計畫,利用石門水庫上下游水位落差發電,滿足工商業興盛後對用電需求量的增加。第三為防洪,淡水河蜿蜒臺北盆地,每逢颱風即釀成水患,位在上游的石門水庫能夠蓄積、攔截及延緩溪流,有效降低災害。第四是提供公共給水,蓄積的水源,還可以提供大臺北、桃園、新竹等地區的家庭、民生與工業用水。除此之外,水庫孕育自然人文景觀(圖 15、圖 16),也成為民眾旅遊造訪的風景區,發揮觀光的效益。
 
石門勝景
圖 15 石門水庫地標:石門勝景(Source:郭家冶)
石門水庫湖光山色
圖 16 石門水庫湖光山色(Source:郭家冶)
石門水庫竣工後,因應環境變遷持續調適,邁向永續經營發展,為國內水庫樹立良好典範。如有機會,不妨親臨石門水庫,遊賞自然景觀,觀察水利設施,若想要找尋更多水庫的紀錄,可透過國家檔案資訊網檢索與查詢,探索這座曾是遠東最大水庫的歷史風華。

(本文作者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科員  郭家冶)
參考資料
  1. 江明郎、郭耀程、吳嘉恆總編輯,《老檔案裡的石門水庫》,桃園市: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民108。
  2. 江明郎、黃國文主編,《水起,引水思源-石門水庫建設時期檔案故事》,桃園市: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民109。
  3. 高敏雄,〈滄海桑田—石門水庫的興建與聚落變遷〉,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100。
本文經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檔案樂活情報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檔案樂活情報︱檔案局
刊登日期 2024-06-22

文章分類 故事
支持《故事》 喚醒人文知識的力量
支持專注「歷史」的新媒體,一起找回人文知識的價值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