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國家是如何滅亡的──韓國的故事

涂豐恩 2013-12-21
wikimedia
收藏

西元 1909 年 10 月 26 日早上 9 點,在中國東北哈爾濱車站的一起暗殺事件,震動了東亞世界。遭到暗殺的一方,是日本近代史上的大人物伊藤博文。日本第一部的憲法,就是由伊藤博文負責起草。 1895 年中日甲午戰爭過後,伊藤博文也以明治維新後第一任首相的身分,代表出面簽署馬關條約。他引領著日本的現代轉型,被日本人視為偉大的政治人物。


事件發生當天,他正準備要與俄羅斯的財政部長會面。俄羅斯方面,特別派員到火車站迎接他。伊藤博文在眾人的歡迎中步下火車。當他站在月台上時,突然「砰」的一聲,有人朝他開槍。兇手一共發射了七發子彈,其中三發擊中了他的胸部和腹部。其餘的流彈,則打中了與他同行的外交官。伊藤博文大叫:「我中了三發,對手是誰?」在場的憲兵立刻逮捕了兇手──一位名叫安重根的年輕男子。但安重根完全不打算抵抗或逃跑,他用俄文高喊著:「韓國萬歲!」(Корея! Ура!)


刺殺日本首相的安重根
刺殺日本首相的安重根(Source : wikimedia

安重根的暗殺行動,是一連串韓國人抵禦日本進逼的最高峰。


事情要從十九世紀末開始說起。早在 1870 年代,日本就時常出現出兵韓國的呼聲。不過,這種意見被國內不同的勢力所牽制著。當時還有許多人認為應該以內政為先,無需急著擴張版圖。但在 1876 年,日本還是憑藉著武力和韓國簽下了一份「江華島條約」。這是份標準的不平等條約。它讓韓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又讓日本獲得了領事裁判權──從此日本人在韓國犯法,必須交由日本處理,韓國不得插手。除此之外,按照這份條約,韓國必須開放更多港口,並給予日本最惠國待遇。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是,這份條約的一開始就明文規定:韓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與日本擁有平等的權利。這句話表面上講的是日本與韓國,實際上卻是指向中國。在當時的國際關係中,韓國屬於中國的藩屬國,必須定期到北京朝貢,並接受冊封。朝鮮時代的韓國人雖然對打從一開始就看不起滿州人,認為清朝由野蠻民族所建立的,但他們唯一認可的世界中心仍是中國皇帝,而不是日本天皇。


日本不這麼想。他們要打破這個傳統的、以中國為中心的局勢。而第一步就是要讓韓國脫離中國。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Source : wikimedia

當時的韓國知識分子,已經意識到外在世界,特別是日本,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他們知道韓國需要一場改革,問題只是,到底該怎麼做。韓國國內的意見分歧。有人支持跟中國合作,有人認為應該向日本學習。有人主張面對外在勢力,態度需要強硬,有人則認為不該抱持鎖國心態,要積極對外開放。抱持著不同想法的人,各自結成陣營,彼此攻訐,並且爭奪權力。人人都希望能把自己的那一套付諸實現。


就在韓國國內路線之爭越演越烈,日本正在逐漸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這個逐漸擴張的軍事勢力,終於在 1894 年,和中國之間產生了衝突──後來人們所稱的「甲午戰爭」。


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東亞各個國家的命運。一向是東亞中心的中國,最後竟然在戰場上被日本扳倒。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臺灣割讓日本,成為日本近代史上第一個殖民地。除此之外,條約也再次重申:韓國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從此不再是中國的藩屬國。清朝在敗戰之後,雖然並未從此一蹶不振,但仍顯得日暮西山。丟掉臺灣,他已經無能為力。韓國要獨立自主,他當然也無法說不。但脫離了清朝的韓國,並沒有因此就獲得了自由。相反地,他的自主權正在加速流失。


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Source : wikimedia

馬關條約簽訂後七個月,在一個半夜裡,韓國的王宮內突然起了一陣騷動。有群人持刀闖進宮廷之內,他們看起來像日本的浪人,但是沒人能確定他們從何而來,又是為何而來。他們到處抓人,用刀抵著人們的脖子,並且用韓國人無法理解的日語大聲嘶吼。整個王宮之內,充滿了呼叫聲和哭泣聲,陷入一片混亂。情勢在天亮後才逐漸穩定下來,也是在這個時候,人們才知道這群暴徒闖入王宮的目的。人們發現,他們暗殺了國王高宗心愛的妻子:閔妃。


閔妃的遺體被發現時,身上還穿著侍女的衣服,人們推測她原本打算混在人群之中,以躲避暴徒襲擊。不過,兇手把她,連同她的兩個侍女,一併給殺害了。


被暗殺前的閔妃,是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她雖然只是王妃,卻能左右韓國的重大政策。她經歷了許多政治鬥爭,最後獲得大權,成為國王高宗的支柱。閔妃一度對日本抱持開放態度,但隨著日本的擴張野心越來越明顯,她對日本也開始提高警戒。她轉而積極地和清朝聯繫,希望能藉清朝的力量,來牽制日本。在日本的眼中,她成為了勢力擴張的最大絆腳石。


但閔妃的暗殺事件是由日本人指使的嗎?有人認為,真正的主導者是閔妃在韓國國內的政敵。但當時國際間,都認為日本與此事一定脫不了關係。


日本的態度很曖昧。出面處理此事的日本代表三浦梧樓,抵達皇宮之後,沒有多做調查,就直接下令把閔妃遺體移到王宮內的庭院,放一把火燒了。同時還要求韓國剝奪閔妃的頭銜,將她貶為庶人。但是面對國際壓力,日本政府還是起訴了四十八名嫌疑犯,作為回應。只不過,在一年之後,這四十八人最後以證據不足的理由,全部無罪釋放。


被暗殺的閔妃
被暗殺的閔妃(Source : wikimedia

少了閔妃的韓國朝廷,需要開始尋找新的求生之道。剛剛吞了敗仗的中國,自顧不暇,當然無法提供任何有力的協助。韓國因此轉向了身邊的另一個大國:俄羅斯。在當時看來,俄羅斯似乎是整個東亞世界中,唯一還能牽制日本的勢力。從 1896 年起,韓國國王高宗甚至直接把宮廷搬到俄羅斯大使館內,以躲避日本勢力的干預。當然,這不是長久之計。


於是一年後,高宗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在眾人的勸進下,他結束了朝鮮王朝,宣布將國家改為「大韓帝國」,自己則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在此之前,這是只有中國帝王才能擁有的頭銜。他意圖振作,並且希望將國家帶向真正的獨立自強,因此推行土地改革、貨幣改革,強化軍事實力,鼓吹愛國的思想。高宗的舉動受到韓國國內的支持。有群知識分子組成了「獨立協會」,也是希望能讓韓國強盛起來,進而獲得真正的自主權。


可是韓國內部的改革似乎趕不上外在局勢的變化。


1904 年,大韓帝國成立後七年,日俄戰爭爆發。結果日本竟然又一次贏得了勝利。這下子,不只是中國,連俄羅斯都不是日本的對手。在整個韓國周圍,幾乎已經沒有比這個新興的帝國更為強大的勢力,再也沒有人能壓制他的擴張。韓國的地位,更加地岌岌可危。


800px-Treaty_of_Portsmouth
日俄戰爭過後雙方簽約的場面(Source : wikimedia

果然,就在日俄戰爭打完不久,韓國就被迫與日本簽下了一份「保護條約」。條約簽訂的前幾天,日本的軍隊已經在韓國首都街頭演習、示威,文攻武嚇,讓韓國幾乎沒有拒絕的餘地。根據這份條約,從此韓國一切外交關係,都要交由日本全權處理。


這麼一來,韓國等於完全喪失了其國際地位。不只如此,日本還要求在韓國首都設立統監府,用來處理外交事務。擔任統監的人,有著極大的權力,可以直接晉見韓國皇帝。而擔任第一任統監的,就是暗殺事件的主角:伊藤博文。


條約的簽訂,等於是讓韓國淪落為日本的保護國,所以當消息一傳出,韓國全國上下震動不已。負責簽約的大臣被視為賣國賊,房子被燒燬。皇宮外面聚集了數千人,群情激憤。當時《皇城新聞》的社長,更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本日放聲大哭〉的文章。只是,文章一刊出,新聞社立刻就被查禁。


韓國各地不斷出現反日事件,有人寫了萬言書,痛批日本缺乏道義,破壞世界和平。更有許多人人直接以自殺明志。沒有人願意眼睜睜看著國家淪入他人手中。


高宗也不想。他決定要放手一搏。


力圖振作的高宗
力圖振作的高宗(Source : wikimedia

保護條約簽訂過後一年,荷蘭的海牙召開了一場「萬國和平會議」──這是個諷刺的名稱,當時與會的,都是國際上對外擴張的強權國家。韓國,當然不在與會之列。但是高宗不想缺席。他派了三個密使,遠赴海牙,要向當時與會的歐洲強權求援,希望他們秉持正義,主持公道,阻止日本的野心。


三位密使──李相卨、李儁與李瑋鍾──到了海牙,想見各國代表,但都被拒絕了。他們都說,韓國已經隸屬日本,屬於他國內政,外人無從置喙。眾多代表中,只有荷蘭稍微表示了同情之意。


密使一事,很快就被日本方面知道,並激怒了日本國內的強硬派。他們決定展開報復。伊藤博文進了皇宮,直接向高宗表達了不滿。他怒叱這種行為太過「陰險」,又說這種舉動無異於向日本宣戰。他接著見了韓國的總理大臣,要求高宗立刻退位,為行為負責。在韓國朝廷內,有些官員也開始呼籲高宗應該以大局為重,主動下台,以免觸怒日方。


在內外交迫下,高宗終於在 1907 年 7 月 19 日宣布讓位。


三位被派往海牙的特使
三位被派往海牙的特使(Source : wikimedia

高宗下台後,他的兒子純宗接任了韓國皇帝。33 歲的他,完全淪為日本傀儡。就在他繼任不久,伊藤博文就要求韓國簽下又一個保護條約。這一次不只是外交,就連內政、司法都要一併交由統監府全權處理。同時,日本也解散了韓國的軍隊。


但是日本併吞朝鮮,靠的不只是武力。早在更久以前,日本的資本就已經進入了韓國。日本銀行和大企業都在韓國進行投資。當統監府設立時,日本已經相當程度掌控的韓國的金融資本。


日本也鼓勵人民移居韓國,以拉近兩國的關係。根據統計, 1905 年有 4 萬多名日本人居住在韓國,隔一年數字則暴增成了 8 萬。在韓國的主要城市,包括首都之內,出現越來越多的日本社區。


當然,要掌握人心,最重要的還是媒體。許多批評統監府的報紙,都遭到了取締。而日本除了發行御用報紙,為政策宣傳之外,還處心積慮,買下了當時頗具有影響力的《大韓每日申報》。


只是這些舉動,並沒有能壓制韓國民眾的憤怒,反而讓反抗勢力越走越激烈。拿筆的文人,一方面鼓吹獨立思想,一方面企圖振興教育,希望能力挽狂瀾。直於拿槍的軍人,在被日本解散之後,則集結成了「義兵」,在各地以武裝抗爭──在日本眼中,這群人是標準的「匪徒」。就這樣,終於到了 1909 年,有了安重根的暗殺行動。


伊藤博文被暗殺前的照片,他正步下火車。
伊藤博文被暗殺前的照片,他正步下火車。(Source : wikimedia

其實,在暗殺事件發生當下,伊藤博文已經辭去統監一職。但他在政界的勢力並未立刻消退。真正弔詭的是,在日本國內,伊藤博文是主張「漸進式」,慢慢併吞韓國的一方。他一死,反而加速了日本侵略韓國的速度。


1909 年 11 月,日本官方在東京的日比谷公園,為伊藤博文舉辦了「國葬」。同一時間,日本政府則開始著手規劃合併韓國的細節。日本的併吞計畫,得到了韓國國內一部分人的響應。


當時在韓國,出現了名為「一進會」的團體。這個團體,原本以農民福祉、土地改革和文明開化為號召,但隨著時勢變化,團體的領導人逐漸與日本越走越近,互相呼應。他們開始宣稱,為了多數人的利益,韓國人應該接受日本的統治,不能再目光如豆,違逆世界趨勢。他們強調自己理性而愛國,甚至構想了一套「合邦論」。按照這套構想,韓國皇帝可以保持他的頭銜,韓國人民也可以擁有平等的待遇,只不過放棄原本的韓國,改隸屬日本國。在一進會看來,這是最好的結局了。


同時,日本開始向韓國朝廷施壓,並且悄悄地與各國聯繫,確認外國勢力對於日韓合併不會干預。終於雙方在 1910 年 9 月 22 日簽下了合併條約。條約一開頭說:「日本國皇帝陛下與韓國皇帝陛下,顧及兩國間之特殊而親密之關係,欲增進相互幸福,永久並確保東洋和平。為達此目的,確信韓國與日本國合併是最佳方法,茲決定兩國間締結合併條約。」而條約第一條寫著:「韓國皇帝陛下將關於韓國全部一切統治權,完全且永久讓與日本國皇帝陛下。」


鼓吹日韓合一的一進會
鼓吹日韓合一的一進會(Source : wikimedia

簽約一事,原本是秘密地進行,沒有人知道。日本很清楚,這個舉動將在韓國社會投下一顆震撼彈──雖然韓國人在過去已經被震撼過無數次,但剝奪韓國皇帝的統治權,等於是直接宣告韓國的滅亡。因此,在簽約前後,日本在韓國實施了高度戒嚴,禁止所有的集會活動,並在各地部屬重兵,全力警戒反抗事件的發生。幾天之後,日韓合併的消息,才正式公開。


在日本,民眾知道了這件事,歡欣鼓舞,慶祝日本的版圖擴張,帝國崛起。在東京街頭,有花車遊行和太鼓表演,人們飲酒作樂,高呼萬歲,活動從白天一直延續到半夜。日本的媒體,也對此事大幅宣傳,並且強調合併韓國的正當性。他們說,合併一事對韓國有百利而無一害,反倒是日本有點吃虧。不過,他們又說,日韓雙方是同祖同根,自古是一家(這是當時常見的說法),所以犧牲一點,增進同胞的幸福,並無不可。


日本上下瀰漫這樣的氣氛,很少人能感受到韓國民眾的痛苦。只有一位名為石川啄木的文學家,聽到了新聞之後,默默地在日記中寫著:

 

地圖上
墨跡塗染朝鮮國
聽著秋風

文章資訊
作者 涂豐恩
刊登專欄 大人的世界史
刊登日期 2013-12-21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