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三百年的怨偶羅曼史】蘇格蘭、英格蘭與法國的繼承者之戰

官安妮 2017-09-04
收藏

英格蘭在十三世紀時,正式對其念念不忘的小清新初戀—蘇格蘭出手(攻打),雙方一番混戰後,在 1328 年簽訂了休戰條約,蘇格蘭第一次獨立戰爭至此畫下休止符。


當然,既然稱作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今天要講的,就是蘇格蘭第二次獨立戰爭。


第二次獨立戰從 1332 年持續到 1357 年,持續了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而這個第二次獨立戰爭其實根本就是「繼承者們的戰爭」,彼此的三角關係糾纏不清。


故事的開頭要從大衛布魯斯(David Bruce)說起,這個大衛就是蘇格蘭第一次獨立戰爭裡的民族英雄,蘇格蘭王羅伯特布魯斯的兒子兼王位繼承人。


大衛布魯斯(David Bruce)

照理來說,大衛擁有一切合法的理由繼承蘇格蘭王位,但既然稱作「繼承者們的戰爭」,就代表有其他人想要來角逐這王位。而這位程咬金就是愛德華巴里奧(Edward Balliol),那位被英格蘭操控的前任傀儡蘇格蘭王,約翰巴里奧(John Balliol)的繼承人。


後人所繪的愛德華巴里奧(Edward Balliol)

這種情況,看也知道愛德華巴里奧其實沒有合法的繼承權,但他抓住了幼子即位的大好機會—大衛在即位時只有五歲—這就給了愛德華稱虛而入的時機。他把大衛趕下王位,自己稱王。


不僅如此,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基因這種東西,是會遺傳的。巴里奧家族優秀的背叛者基因也從傀儡國王爸爸約翰,遺傳到兒子愛德華身上,愛德華稱王後馬上、立即、即刻,向另一位愛德華,也就是當時的英格蘭王愛德華三世 (Edward III)宣誓效忠。


愛德華三世,作為一位英格蘭王,當初簽下的休戰條約對他來說根本就是奇恥大辱,區區一個蘇格蘭他居然拿不下他的心!?因此,他當然是萬分支持跟他聯盟的愛德華巴里奧 (絕對不是因為兩位都叫愛德華而惺惺相惜)。


1332 年第二次獨立戰爭開打,愛德華巴里奧陣營被稱作「被剝奪的繼承者們」(The Disinherited),他們輕易地打敗大衛布魯斯的陣營,並且在同年的 9 月24 號於司康皇宮(Scone Palace)加冕為國王。


此後,愛德華巴里奧簡直勢如破竹,先是佔領位於南蘇格蘭的波魯斯(Perth),而後一路向北攻下歐文 (Irvine)。這時,越來越多蘇格蘭貴族加入這背叛者聯盟,就連羅伯特布魯斯的外甥,亞歷山大布魯斯,也加入愛德華的陣營。


但愛德華巴里奧的勝利並沒有持續太久,他被一群大衛布魯斯的死忠支持者攻擊,往逃英格蘭,尋求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庇護與幫助。


英王愛德華三世對於這要求當然是欣然同意。他早就想拿下蘇格蘭很久了,若一舉成功,也可以消除許多貴族對他簽訂休戰條約的不滿。於是,隔年三月愛德華巴里奧帶著大量的英軍回到蘇格蘭,甚至是他的盟友—英王愛德華三世,親自來到前線指揮作戰。


一開始,英王愛德華三世圍攻位於蘇格蘭的伯威克(Berwick),當然,大衛這邊的陣營也非省油的燈。由公爵艾勒斯圖雅特(Sir Alan Stewart of Dreghorn)及公爵詹姆斯斯圖雅Sir James Stewart of Perceton)為首,加上之前在愛德華陣營的亞歷山大布魯斯的倒戈(果然是背叛者),他們兵分三路試圖突破愛德華的圍攻。


當時,愛德華駐點在距離伯威克兩公里遠的海利頓山上(Halidon),以便俯瞰整個戰況。大衛陣營的士兵們一進攻就被如雨般落下的弓箭射傷,許多人丟下武器往後方逃跑,而這場戰役,大衛這一方輸的徹底。而為首的三位將領,艾勒、詹姆斯跟亞歷山大全部戰亡。萬幸中的是,大衛布魯斯本人安然無恙,但也因為這場戰役的失敗,大衛逃到法國尋求庇護。


愛德華三世 (Edward III)

看到這裡,讀者們或許會覺得這兩位蘇格蘭王位的繼承者還真是沒用,不管是大衛還是愛德華都需要對外尋求靠山,而這正是政治的精髓,坐上王位絕不是兩個人面對面拿著武器單獨決鬥就好。


當大衛窩在老盟友法國家中時,愛德華得開始向英王還債了。英王幫了他那麼多,愛德華巴里奧當然要給出相對應的報酬,他將南蘇格蘭大量的土地讓予給英王愛德華三世,並在新堡向英王宣誓效忠。


但這種割地的行為,在許多蘇格蘭人的眼中根本就是奇恥大辱,民怨越積越多,終於,在 1334 年爆發了反抗愛德華巴里奧的衝突。


這些憤怒的蘇格蘭人向法國發出求救訊號,而這不只是因是大衛布魯斯在法國庇護,也是因為法國一直以來就是蘇格蘭的老盟友,無論是蘇格蘭或法國都一樣討厭英格蘭,因此他們習慣結成同盟,一個在北一個在東,牽制人緣很差的英格蘭,讓她腹背受敵。


不過,英格蘭對於大衛跟法國的聯盟絲毫不怯戰,因為英格蘭也有叛徒愛德華巴里奧的支持。同年的 7 月 11 日,英王愛德華三世跟愛德華巴里奧分別從不列顛島的東西海岸向北進攻。令人意外的是,兩位愛德華幾乎一路勢如破竹地進入蘇格蘭,根本沒遇到什麼抵抗,4 天後的 7 月 15 號,愛德華三世就進入歐文(Irvine)。


除了陸上軍隊,愛德華三世還利用海軍力量從北方包圍蘇格蘭的反動勢力,總共出動 189 艘戰船,與超過 6000 位船員為這場戰役出力。7 月23 號,兩位愛德華在格拉斯哥會合,戰爭至此,局勢看起來對英格蘭一面倒,但戰況在隔年的 1335 年急轉直下。為什麼呢?


因為法國出動海軍越過英吉利海峽突襲英格蘭,讓英格蘭分身乏術。蘇格蘭的反動勢力抓住英王分心的機會,開始收復失土,到了 1336 年 6 月他們幾乎將英格蘭拿走的土地都搶回來了。


就在此時,愛德華三世又因為宣稱自己對法國王位有合法繼承權,赫赫有名的英法百年戰爭便從 1337 年正式開打。可憐的愛德華三世,一方面被法國弄得焦頭爛額,還要擔心北邊的蘇格蘭,南北夾擊。更令他氣結的是,法國不斷派兵援助蘇格蘭,讓這場戰爭從一開始的英格蘭一面倒的贏,到現在英格蘭簡直輸到快要脫褲。


戰爭到 1341 年時,當初那個幼年即位的大衛終於滿十八歲成年了!這對所有支持大衛的人們是個好消息,等~阿~等.....等到幼主成年可以親自指揮戰事的時刻,但戰況發展至今,豈是一位初出茅蘆的十八歲少年可以控制的?


此時的法王飛利浦六世,雖然成功地靠著英法百年戰爭,把英格蘭的注意力從蘇格蘭上移開,但自己也遭受不少損失,於是法王飛利浦六世向他在蘇格蘭的盟友大衛求救,希望大衛主動出兵英格蘭,就像當初他為蘇格蘭反動勢力做的那樣——使英格蘭分心。


年輕氣盛的大衛一口答應,萬萬沒想到這場戰爭(Battle of Neville Cross)根本就是場災難。


這場戰爭最後的結局以大衛布魯斯被俘虜作收,他甚至被被關進倫敦塔裡。嗯?倫敦塔?


沒錯,就是那個安妮在第一集中提過,拿來關許多戰犯俘虜,也曾懸掛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勒斯(William Wallace)首級的地方。


Battle of Neville Cross

從這個時間點開始,英蘇法三者之間的關係呈現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況,根本是一灘爛泥巴。


被法國弄得心力交瘁的英格蘭,向蘇格蘭提出交易,簽訂伯威克條約(Treaty of Berwick 1357),英格蘭願意釋放大衛布魯斯回蘇格蘭,且大衛可以繼續在蘇格蘭稱王,只有一個條件:大衛的王位繼承者必須是愛德華三世本人,且蘇格蘭必須向英格蘭支付釋放贖金——10 萬馬克?


然而,這個交換條件最後也不了了之,因為這個交易後來不被蘇格蘭國會承認,且而贖金蘇格蘭只繳了頭兩次分期付款,後面就欠債不還了。


第二次獨立戰爭就在 1357 年簽訂伯威克條約後正式喊卡,戰爭的結果可說是兩敗俱傷,蘇格蘭地區因長年戰爭而民不聊生,反觀英格蘭卻也沒好到哪裡去,甚至還使自己身陷英法百年戰爭的泥沼。


英蘇法的三角關係在英法百年戰爭後,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本系列羅曼史的主角:英格蘭及蘇格蘭之間的糾葛隨著時間增加,只有更複雜沒有最複雜,愛恨情仇未完待續。

文章資訊
作者 官安妮
刊登日期 2017-09-04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