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搭乘捷運遊台北】名為「都更」的古蹟殺手

宋彥陞 2016-09-13
收藏

先前介紹西門站章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奇怪:既然西門站是以台北城的西門命名,為什麼沒有將西門選為車站的代表圖案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個相當簡單、卻又令人無奈的答案:因為今天的西門站周邊,已經看不到任何的城門遺跡,只剩下一座城門造型的裝置藝術。


這座名為「西門印象」的藝術品,是台北市政府於 2014 年慶祝台北建城 130 周年時,以裝置藝術的方式,試圖恢復在日治時期遭到拆毀的西門。不過,西門的原址,其實是在「西門印象」右方約 18 公尺處,今天早已成為衡陽路與寶慶路的柏油路面。


現在,就讓我們踏上前人進城的足跡,探訪這座連接艋舺與城中的台北府城西門吧!


矗立於西門站4號出口的「西門印象」,其右方18公尺處為城門原址。
矗立於西門站4號出口的「西門印象」,其右方18公尺處為城門原址。

官方名稱為「寶成門」的西門,落成於 1884 年。由於清廷在興建台北城的時候,曾面臨經費短缺的問題,便呼籲當地富戶積極捐款。身為台北地區最繁榮的商業聚落之一,艋舺仕紳自然是捐輸不落人後,甚至可能含有藉由修築城門,與其他地區(如大稻埕)鬥富較勁的意味。


是故,西門不只是座能夠抵禦火砲攻擊的碉堡式城門,更與台北城規模最大的南門(即麗正門)一樣,都是擁有兩層屋檐的「重檐歇山式」建築,外型可謂極其壯觀華麗。由於艋舺是個以商業聞名的聚落,官員便以吉利的「寶物成就」一詞為城門命名,期許艋舺地區能夠繼續維持繁榮發展的盛況。


連接艋舺與城中的西門,與南門皆是擁有兩層屋檐的「重檐歇山式」建築。(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連接艋舺與城中的西門,與南門皆是擁有兩層屋檐的「重檐歇山式」建築。(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台灣的住民與清領時期的官方建築,被迫面臨了前途茫茫的未知命運。 1905 年,隨著對台統治漸趨穩固,總督府為了將西門一帶開發為日本人的居住空間,率先拆除了靠近總督府的台北城西門。


意外的是,總督府拆毀西門的舉動,竟然引起了艋舺紳民的強烈抗議!對於這些仕紳來說,西門不只是艋舺地區進出台北城的大門,更是凝聚居民向心力的地標之一。為了安撫民眾的不滿情緒,總督府最後決定保留台北城剩餘的四座城門,並在遭到拆除的西門原址,興建一座具有法式風情的橢圓公園。


橢圓公園一景,中央為曾擔任總督府民政長官的祝辰巳銅像。(Photo Credit: 《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
橢圓公園一景,中央為曾擔任總督府民政長官的祝辰巳銅像。(Photo Credit: 《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

1945 年,國民政府以戰勝國之姿接收台灣治權。伴隨著官民文史意識的逐漸提升,台北市文獻委員會(今台北市立文獻館)便於 1983 年尋訪遭到拆除的 22 處古蹟原址,並為其立碑紀念。


由於西門原本的位址已經變成道路與橢圓公園,文獻委員會便在原址東方的 20 公尺處設立石碑,試圖保存關於西門的歷史記憶。


位於衡陽路與寶慶路交會處的西門舊址碑,前方20公尺處為西門原址。
位於衡陽路與寶慶路交會處的西門舊址碑,前方20公尺處為西門原址。

到了 20 世紀末,政府為了改善中華路的塞車問題,便將成為交通障礙物的橢圓公園拆除,改建為十字路口。除了少數公園用地成為西門站的 1、3、4、6 號出口之外,其餘部分皆被拆毀,成為今日所見的柏油車道。


2014 年,是台北建城的第 130 周年,也是西門遭到拆除的第 109 年。為了紀念這些歷史事件,市府便在靠近西門原址的四號出口,設立了名為「西門印象」的裝置藝術,並將捷運站出口繪製成城牆樣式的塗裝,希望以此重現西門的昔日風貌。


不過,在熙來攘往的西門町街頭,又有多少人還記得,這裡在百年之前,曾經矗立著一座高聳堅固的台北府城西門呢?


夜晚的「西門印象」,與繁華熱鬧的西門町商圈可謂相互輝映。
夜晚的「西門印象」,與繁華熱鬧的西門町商圈可謂相互輝映。

看完了西門的故事之後,大家會不會覺得台灣古蹟的命運真是多災多難呢?事實上,除了都更帶來的破壞之外,官方與民間的政治立場,也可能為古蹟帶來「不可逆」的永久改變。筆者下一篇文章要介紹的台北中山堂,便曾因為官方意識型態的主導而數次「變身」,可以說是反映著歷代統治者意向的「晴雨表」。


 
文章資訊
作者 宋彥陞
刊登日期 2016-09-13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