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展泰斗、東洋畫翹楚、眾畫家的一代宗師──大師呂鐵州與他的上課教材《鹿圖》

漫遊藝術史 2021-01-27
收藏

臺灣第一代膠彩畫家,即日治時期的東洋畫家,我們可以舉出哪幾位代表人物呢?除了「臺展三少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林之助以外,英年早逝的呂鐵州(1899-1942)也值得我們認識。呂鐵州從首回臺展落選到成為臺展知名的東洋畫家,他的勵志故事,反映臺灣繪畫在官展的主導下從傳統水墨畫轉變為東洋畫為主流。


呂鐵州以花鳥畫聞名於畫壇後,設立繪畫研究所傳承東洋畫,其指導弟子的作品陸續入選臺展,儼然形成一股畫派勢力。1942 年他不幸因病去世,可惜作品也隨之散逸四方。最近呂鐵州《鹿圖》鉅作為藏家公諸於世,[1]此畫以不同以往的動物題材為主題,與其創作及教學有何關聯?


日治時期的東洋畫,即指移植到臺灣的近代日本畫,主要為融合西洋畫寫實技法與傳統畫派特色的新日本畫(Nihonga)。1927 年官方設立的臺灣美術展覽會分為東洋畫部與西洋畫部,參賽者一旦作品入選臺展就會躍上新聞版面,成為家喻戶曉的畫家。


臺展東洋畫部審查員強調寫生與寫實的重要性,並鼓勵參選者表現地方色(Local Color),東洋畫部因此出現許多描繪臺灣的風景、人物與花鳥動物的題材。不過第一回臺展尚未建立審查原則,參選的作品比較紛雜,包括沿襲中、日傳統題材的畫作。當時天母教會內宮比會為臺展落選者舉辦展覽會,呂鼎鑄《百雀圖》名列其中,臺灣日日新報記者對落選展的報導給予負面的評價。[2]呂鐵州備受打擊的低落心情可想而知。
 

本名呂鼎鑄的呂鐵州,出生於桃園大溪,父親呂鷹揚出身秀才,是當地著名的紳商。呂鐵州家境富裕,從小喜愛繪畫,1923 年在父親過世分家後,他前往大稻埕經營繡莊,為顧客描繪繡花圖樣,並透過臨摹畫譜與畫冊學習中國傳統繪畫。1927 年他遭受臺展落選後,次年抱著破釜沈舟的決心,赴日從頭學習近代日本畫。他進入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教授福田平八郎的畫室學習,也與日本畫家小林觀爾在京都各地寫生。1929 年他轉型有成,以寫生為基礎的《梅》獲得第三回臺展東洋畫部特選,受到評論者矚目。


呂鐵州花費一年多時間學習日本畫而受到臺展審查員的肯定,可見其天分與努力。1930 年他因家產遭好友變賣而緊急返臺處理,因此中斷學習,此後他更加堅定在繪畫這條路上必須出人頭地才行。1931 年他創作的《後庭》獲得臺展賞榮耀【圖 1】,1932 年《蓖麻に軍鷄(蓖麻中的軍雞)》【圖 2】榮獲特選與臺展賞,1933 年描繪臺灣花鳥的《南國》也獲得台展賞。呂鐵州被臺灣新民報記者林錦鴻譽為「臺灣東洋畫壇的麒麟兒」,成為備受期待的畫家。[3]


【圖 1】呂鐵州攝於 1931 年《後庭》畫作之前,圖片來源:賴明珠,《靈動・淬煉・呂鐵州》(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頁 46。
 
【圖 2】呂鐵州,《蓖麻に軍鷄(蓖麻中的軍雞)》,1932 年,第六回臺展特選台展賞。

呂鐵州成為臺展常勝軍後,作為一位以創作維生的專業畫家,需要舉辦個展賣畫【圖 3】,同時接受委託作畫,也不斷吸引同好者登門求教。他參加的美術團體包括栴檀社、麗光會、六硯會、臺陽美術協會等。1932 年他開始指導幾位入門的弟子,包括呂汝濤與其子呂孟津跟隨他研究花鳥畫。


同年臺展呂氏父子分別以《椿》、《雙鶴》首度入選,展現呂鐵州指導下的研究成果。[4]1935 年呂鐵州成立南溟繪畫研究所,成為臺北正式教授與學習東洋畫之處。呂鐵州畫室藏有數百隻禽鳥標本,方便作畫時進行各角度的研究,但他仍要求弟子至各處寫生,畫出活鳥的神韻。他的入室弟子來自中北部,包括呂汝濤、呂孟津、余德煌、林雪州、許深州、陳宜讓、游本鄂、黃華州、廖立芳、羅訪梅、蘇淇祥等人,其中許深州(1918-2005)持續創作,活躍於戰後畫壇。


呂鐵州與其弟子創作的花鳥畫,取材臺灣常見花木鳥類,蘇鐵、苦楝、藍鵲、大卷尾等,採迫近式的構圖,寫實細緻地描繪,表現亞熱帶臺灣花鳥的生命力,呈現華麗而優雅的風格。

 
【圖 3】1932 年 3 月 3 日第一回呂鐵州百畫展於總督府舊廳舍,呂鐵州、鄉原古統、王少濤等人在會場門前合影,圖片來源:王少濤,《王少濤全集》(板橋市:北縣文化,2004),頁 25。

呂鐵州現存作品中描繪動物題材者相當罕見,這件《鹿圖》【圖 4】有助於認識他多元的創作題材與風格。呂鐵州如實地描繪梅花鹿的紅棕色毛與白色斑點特徵,雄鹿側身朝左注視著前方,眼神警覺明亮,雌鹿朝右低頭,一邊吃著構樹葉,一邊哺育著小鹿,體態神情同樣生動。周遭環繞各種的植物,包括掌葉楓、白背芒、月桃、東方狗脊蕨,還有牠們喜歡吃的構樹。這些不同的植物互相交錯重疊,層次複雜卻疏密分明,營造出自然的空間感。背景中淡墨暈染的霧氣,對照鮮綠的臺灣原生種構樹,橙紅的掌葉楓、白背芒的紅色鬍鬚,則散發秋天時節的氛圍。梅花鹿一家三口也象徵家庭和樂的意味。


其實,臺灣梅花鹿曾是三百多年前西部平原最常見的美麗動物,卻因為鹿皮外銷需求而遭受大量獵捕,加上棲息地受到破壞而逐漸瀕臨絕種,至日治時期已很少見牠們在野地群聚。呂鐵州運用畫家的巧妙之手,在畫面營造臺灣最美麗的動物風景。


【圖 4】呂鐵州,《鹿圖》,約 1933 年,膠彩、紙,145.0×231.0cm,私人收藏。

呂鐵州《鹿圖》曾由藏家委託其弟子許深州進行修補,並再次著色與添加金箔,讓畫面重現亮麗的生機。許深州留下題款,並認為此應為指導呂孟津參選臺展時的示範之作。呂孟津 1933 年以《鹿》【圖 5】入選第七回台展。此畫與其師《鹿圖》幾乎如出一轍,不過呂孟津在植物的描繪上略顯凌亂,梅花鹿的身形姿態也稍微僵硬。


相較之下,呂鐵州更能掌握寫實技法與日本畫的詩意氣氛。其實在這一年臺展當中,呂鐵州努力突破創作的題材,以描繪家鄉風景的作品《大溪》入選。後續他的創作主題包括鄉間景色與古厝風景。總之,呂孟津在其師呂鐵州的協助下,參照《鹿圖》作畫而順利入選台展。呂鐵州這件畫作屬於教學示範之作,而非參選展覽會的作品,故而紙上留有打稿線條的痕跡,細部也有不儘完美之處。無論如何,《鹿圖》仍屬呂鐵州展現深具氣勢的大作。

 
【圖 5】呂孟津,《鹿》,1933 年,第七回台展。

呂鐵州十幾年的創作生涯歷經戲劇性的起伏變化,不服輸的個性加上追求完美與嚴謹的創作態度,讓他崛起於畫壇而成為台灣人創作東洋畫的先驅之一。緬懷父親的呂曉帆認為:


他為了保持以往的美譽,而想再創造新風格的作品;又要指導門生參加臺展的畫,也要應付源源而來之求畫的畫迷;日以繼夜地忙碌,身體也就一天比一天衰弱了。[5]

可見呂鐵州在自我創作、教導後進與維持家計之間,他盡全力扮演好各種角色,也因此耗費精神與體力,積勞成疾。他創作的東洋畫主要描繪臺灣特有或常見的花鳥,鄉間或古厝風景,乃至於梅花鹿動物,皆表現他對地方色的獨特詮釋。至於《鹿圖》的創作過程與收藏的來龍去脈,仍待更多資料出土與訪談相關人物,才能完全解謎。

 

呂鐵州《鹿圖》(約 1933)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2020/10/17-2021/01/17)展出。本文原標題為【不朽的青春】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贊助之研究成果一部分,謹致謝忱。



[1] 根據收藏家所述,呂鐵州《鹿圖》原本是豐原神岡三角仔呂家的收藏,2020 年 2 月 24 日的訪談。


[2] 天母教 1925 年由中治稔郎創立,融合臺灣民間信仰的神道系新宗教。水馬,〈宮比會の繪畫展〉,《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1 月 23 日,版 2。


[3] 錦鴻生,〈台展の繪を評す(三)〉,《臺灣新民報》,1932 年 11 月 1 日。呂鐵州的生平與作品研究請參考:賴明珠,《靈動・淬煉・呂鐵州》(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


[4]〈アトリエ巡り雙鶴を描く(十二)呂孟津氏〉,《臺灣新民報》,1932 年,林錦鴻剪報。感謝顏娟英教授提供影本。


[5]呂曉帆,〈緬懷先父〉,《百代美育》15 期(1974 年 11 月),頁 38。

文章資訊
作者 黃琪惠
刊登日期 2021-01-27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