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描繪世界的輪廓
「臺北市的捷運系統規劃僅僅是鐵路地下化,一談就是二十年,實在丟人!想當年韓國本來是向我們學習觀摩的,如今,我們要反過來向韓國學習。
香港只是一個殖民政府,但他們的海底隧道和地下鐵,都是前後不過三年就完成了⋯⋯一個國家的交通情況,是外人對於我國行政與建設效率的初步評價,『交通太亂』幾乎都是國際人士眾口一詞的評語。」
香港只是一個殖民政府,但他們的海底隧道和地下鐵,都是前後不過三年就完成了⋯⋯一個國家的交通情況,是外人對於我國行政與建設效率的初步評價,『交通太亂』幾乎都是國際人士眾口一詞的評語。」
上述這段嚴厲的批評,出自 1983 年立法委員蕭瑞徵之口,他對於臺北地下鐵系統建立的牛步感到相當不滿。
那一年,距離首爾地鐵開通第一條路線已有九年,而香港地鐵則已啟用了四年。至於臺北捷運呢?還在路上,而且看樣子仍遙遙無期──要等到十多年後的 1996 年,首條路線木柵線才開通,相較之下可說是相當晚。
奇怪,為什麼臺北捷運的發展遠遠落後於首爾與香港地鐵呢?這是由於北捷的身世並不單純,它是由英、德、美、日等多國團隊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整合而成的。那麼,又為什麼臺北捷運的技術團隊會是「多國聯軍」?這,便是本次故事的起點⋯⋯。
第一張底片:甩開美國,攜手英德
其實早在 1960 年代,關於捷運的討論就已經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