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因政治迫害而喬裝改名前往中國,意外成為小兒科與鴉片戒治的第一把手:李應章

陳力航 2024-05-23
《臺灣官紳年鑑》當中的李應章(Source:前衛出版)

李應章,彰化二林人。1916 年,李應章進入總督府醫學校就讀,畢業後繼續進入熱帶醫學專攻科。其後,他返回故鄉開設保安醫院,因醫術高明,在鄉里頗受好評。李應章不只為人看病,也熱衷社會運動。1921 年,李應章參與創立文協,為文協二林地方幹事,李應章時常在農村舉辦演講會,目的是在喚醒農民的意識,其後,他被選為二林蔗農組合的總理。
 

1925 年,二林蔗農抗議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強割甘蔗,而與警察發生衝突,此即「二林事件」。李應章為此入獄八個月,不幸的是,他的父親李木生在他入獄期間過世,李應章直至出獄後,才知道父親過世。
 

喪禮當日,林獻堂、蔣渭水、林幼春等人皆出席,然而他們致贈的輓聯卻遭到官方沒收。[1]辦完喪禮後,李應章仍持續在二林開業、投身社會運動。然而,臺灣總督府對李應章進行嚴密的監控:
 

自出獄後,日人監視刻不放鬆,門診盯梢,周圍常是狗腿,自由一半失掉,這也是促使我決定離開臺灣的原因之一…(中略)…當即找到一位遠房親戚,汽車行老闆林伯楷去和當時臺中州高等課長島山氏打通關節與應酬…(中略)…10 月底護照出來,1932 年元旦離開臺灣。[2]

換言之,李應章乃是受殖民統治所壓迫,為尋求能自由開業,不被打擾的環境,因而離開臺灣。根據旅券資料的記載:1931 年 10 至 12 月間,他向臺中州申請旅券前往廈門、上海、汕頭。[3]李應章的旅券雖然沒有註明旅行目的,但他離開臺灣的原因,除了受到臺灣總督府的壓迫,日本警察江川博通也曾私下勸李應章離臺:

 

革命同情者江川博通(警察課長)密囑我離臺,否則再被捕境遇更殘酷。1932 年 1 月,從基隆乘輪離開臺灣,在船上詠七律〈別臺灣將之大陸感賦〉…(中略)…潮急風高辭鹿耳,雞鳴月黑出鯤濱。揚帆且咏歸來賦,西望神州點點星。[4]

「辭鹿耳」、「出鯤濱」兩詞,意指離開臺灣,而「西望神州」意即前往中國。從李應章詩作內容,不難想像他離開臺灣、前往廈門時的情景。抵達廈門後,李應章先住在醫學校同學林醒民的醫院裡,其後他決定在鼓浪嶼開設神州醫院,並且加入共產黨,神州醫院成為收容、掩護共產黨人的基地。1934 年 11 月,李應章遭其同志背叛,當地警方、日本領事館人員包圍神州醫院,但李應章已喬裝乘船離開廈門,幾經輾轉前往上海。有關這段過程,李應章日後回憶:[5]

 

我到一個熟朋友病人(黃賜霞)家裡。我哄他說東洋鬼子要和我為難、暫時借住幾天,等風聲稍鬆就離開。第二天黃氏回報說:昨天晚上大約我到他家裡的時候,廈門公安局,鼓浪嶼工部局和日本領事館的人將神州醫院包圍,不曉得為何事…(中略)…仍舊住在黃賜霞的家裡,再託他去找互濟會的群眾李生華,又籌備些旅費,仍然買了四等的統艙票,搭船來上海。[6]

李應章的人生,可以用名字來區分,來到上海後,他改名為李偉光(按:為求行文統一,以下仍稱李應章)。1935 年 2 月,上海《申報》刊登李應章醫院開幕的消息:

 

日本帝大醫學士李偉光醫生,平日專攻醫學,歷二十載,融會中西,別啓途徑、回國後、即在厦門創辦小兒科醫院、數年之間、活人無算、極為閩南人士所欽服、此番來滬、設立育英小兒科醫院於南京路勞合路太和大樓五〇四號、出其所學、造福人羣、實非淺尠。[7]

1935 年 2 月,上海《申報》刊登李應章醫院開幕的消息。(Source:前衛出版)

這則新聞報導雖然有部分資訊錯誤,但也象徵李應章正式在上海開業。此時,上海已有如廖煥章、張錫祺等臺灣醫師在此執業。而李應章則開設「育英小兒科醫院」,剛開業時,還曾有人上門找麻煩:
 

(前略)診所開業了,在開業前十天,廈門的反動派跟蹤到上海,帶來一張「共黨嫌疑犯李應章」的逮捕狀到我診所來,幸未帶照片,無法對證,李應章當然不是李偉光,當場被新收進來的學生兼護理的上海人阿鮑拒絕接收此怪文書,同時責備他幾句,一哄就把兩隻反動派的狗哄得跑掉了。[8]

李應章的醫院設有育兒顧問部,如果民眾對於兒童衛生、育兒法有不明白之處,皆可免費來院與李應章相談,如果不方便來院者,也可來信詢問,李應章也會以郵件回覆。[9]育英小兒科醫院訂定特殊優惠時段,每日早上為窮人看病,只要十二點前來院、看診,一律僅收藥費三角。由上述來看,李應章經營醫院雖有自己一套模式,但醫院業績並沒有太大的起色,他的經濟日益拮据,為了突破困境,打算發展戒煙(鴉片)藥品:
 

把過去幫作無所謂的戒煙藥品的研究重新著手,加緊的積極研製,因為煙毒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大毒害…(中略)…此計畫終於在 1936 年底實現了。1937 年 1 月開始戒煙門診。[10]

1937 年 1 月,《申報》報導了李應章戒除鴉片煙癮的事業,透過這則報導,也能一窺此藥品的效用:

 

(前略)李偉光…(中略)…嗣離閩來滬懸壺已越三載、凡有求診者、咸慶著手成春、最近復發明戒烟藥名曰安抵毒淨注射劑、功效奇騐、無論新舊重癮、可擔保四天戒除斷根、毫無痛苦、聞此項藥劑、李醫師費十餘年之心血、日夜研究、用最新科學方法及內分泌製配合而成、自此種藥劑成功後、為人戒除烟癮者、數已百計、當茲政府嚴令戒毒之時、特為介紹於社會、俾患有毒癮者、問津有自、脫離苦海、診所霞飛路四明里二十一號、電話八一○一三號

由這則報導可知,李應章的策略成功,他的「安抵毒淨」注射劑對於戒斷鴉片和嗎啡有很好的療效,因此有越來越多的患者上門求診。[11]為偉光醫院帶來許多收入:

 

1939 年…(中略)…醫院很忙,經濟好轉,添聘護士及護士長…(中略)…撥一部分病床出來舉行集團免費戒煙,所以不論四明里的醫院或療養院病人常是客滿。[12]

此時偉光醫院院址在上海霞飛路(呂班路口),因為來院患者眾多,李應章還在勞利育路加開臨時分院。[13]
 

1941 年 5 月 15 日,偉光醫院舉辦第一期免費戒煙,成效良好。以下是參與者黃煥奎、汪雲生、張永培三人的感想:

 

敝人等或因疾病、或因環境不良、染上阿芙蓉癖、日夜沉淪於黑海中、而不能自拔者、已七八年或十餘年於茲、且均因經濟困難、泥淖愈陷而愈…(中略)…蒙偉光醫院悉心診治、特用李偉光博士苦心發明之戒烟特效藥「安抵毒淨」注射四天、果然不酩酊、不痛苦、確已將久年烟毒、完全肅淸、腦海中亦已將此惡思想掃除凈盡、實在還我自由、而登彼岸、於五月一日進院、五月七日復元出院、前後祇一星期耳、竟然判若兩人、此後毒凈身輕、快樂無逾於此。[14]

從這三位患者的感想來看,所謂鴉片煙癮實在害人不淺,長期下來,不僅拖垮經濟,也賠上自己的健康。而李應章僅利用一週的時間,就為病患戒除鴉片煙癮,如此成效,加上在《申報》上的曝光,對他的鴉片戒治事業可謂錦上添花。免費戒鴉片煙癮,共舉辦五期:

 

偉光免費戒烟結束呂班路西明里偉光醫院、科學戒烟、安全王道、斷癮迅速、該院前為救濟貧苦烟民、舉辦免費戒烟、第一二三期早已安然戒絕、脫離苦海、茲悉第四五期受戒者、亦均已戒絕出院、故該院第一次免費戒烟、已告圓滿結束、造福烟民、功在社會、該院李偉光博士發明之安抵毒淨、戒烟特效、咸深嘉許。[15]

若與其他在上海的臺灣醫師相比,張錫祺是眼科專門,廖煥章是內外兒科,李應章醫院除了小兒科,戒除鴉片煙癮就是其醫院的特色。談到鴉片煙癮,日治時期,臺灣醫師之中以杜聰明、林清月兩人最具代表性。李應章與杜、林兩人同為總督府醫學校出身,同樣提供戒除鴉片煙癮服務(兩人使用的方式很不同),而李應章則是在上海為民眾戒治鴉片煙癮。除了免費戒治鴉片的感想外,《申報》上也不時出現患者登報感謝李應章:

 

余以體弱沾染鴉片嗜好有年,屢欲戒除,輒以體力不勝,痛苦為慮,致遲遲未果。比以遠行在即,非於最短內戒除不可,而上海戒煙醫院林立,孰擅勝場罔知適從,經遍尋親友僉以偉光醫院對,爰於日前投戒,蒙院長李偉光醫學博士悉心診治,針藥兼施,多年宿癮果於一星期內毫無痛苦,安然戒絕,李醫師之湛身醫術,與其對於戒煙經騐之精研獨到,洵足敬佩,而其榮譽發明之「安抵毒淨」實尤為戒煙特效良藥,允稱黑籍唯一救星,感佩之餘,爰述經過,以告同病,俾有致戒煙毒戒毒者之所問津…(中略)…葉冠華啓。[16]

1939 年 8 月 19 日,李應章刊登在《大美晚報》的科學化戒煙廣告。(Source:前衛出版)

總之,李應章的戒治鴉片由於「快又有效」,對自身的名氣,以及醫院的收入都頗有助益。對李應章而言,上海可說是奠定其醫院事業的所在地,偉光醫院原先開設在英國租界,後來遷移至法國租界。其背後原因,主要是法國租界房租較英國租界便宜,而且是住宅區,有助醫院經營。再者,李應章認為法國租界較不易碰到臺灣人,可避免許多麻煩。其後,隨著戒毒藥品的成功,李應章再將診所遷移至四明里。除了經營診所,李應章亦曾在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在曾廣方博士之下從事研究,目的是研究肺病與癌症的藥物。不過隨著中日戰爭的爆發而停止。中日戰爭期間,李應章參與福建同鄉會的活動,與張錫祺一同負責訓練同鄉會當中的救護組,並且在傷兵站負責外科。[17]
 

戰後,李應章先後出任臺灣旅滬同鄉會常務理事、會長,並且協助、救濟臺灣人:

 

臺灣旅滬同鄉會李偉光等,為南洋各地臺僑,當地政府命令集中事,特呈請外交部轉飭各領事館交涉。茲悉該會接三月二十一日外交部批示,謂『呈悉,查凡臺僑隨日軍前往附敵有據者,可依法辦理,其餘均應視為華僑,前經令飭駐南洋各領館遵照,茲再通令,即向當地政府交涉。未附敵臺僑,免予集中,並妥加保護矣,合行批仰知照』云。[18]

上述的報導意為:如果臺灣人是「附敵有據」的日本協力者,那麼自然要秉公法辦,其他無辜的臺灣人,應該比照華僑辦理,並且加以保護。[19]偉光醫院甚至免費為臺灣人診治。1946 年 7 月 19 日,東京發生「澀谷事件」,日本警察開槍擊斃臺灣人,李應章也籲請國民政府:

 

一、向日政府要求嚴懲兇手,並保證不發生類似事件。

二、賠償損失。

三、撤廢日本工業設施。

四、要求麥帥總部管制日本期限延長至一百年。

五、速派軍隊實行武裝護僑。

六、獎勵臺胞在日經營企業。[20]

 

以上的要求,無論是否為國民政府所接受,都顯示他與許多在上海的臺灣人對同胞的關心。戰後,李應章曾回臺,1946 年 9 月,他受行政長官公署招待返臺,與陳儀交換臺灣施政的看法,並結識如嚴家淦、葛敬恩等官僚,也返回故鄉二林召開二林事件的追悼會。在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李應章發表書面聲明,嚴厲批判行政長官公署:

 

(前略)此次二二八事變,完全係臺胞不滿臺灣特殊之行政長官,專賣,貿易統制等制度及臺省官吏貪汚橫行,致使人民不能生活,逼成事變。[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李應章先後擔任上海市民政府衛生顧問、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於1954 年因腦溢血逝世。
 



[1] 李應章,〈李偉光(應章)自傳〉收入李玲虹、龔晉珠主編,《臺灣農民運動先驅者李偉光(上卷)》(臺北:海峽學術,二○○七),頁一四六。
[2]李應章,〈李偉光(應章)自傳〉收入李玲虹、龔晉珠主編,《臺灣農民運動先驅者李偉光(上卷)》,頁一四七。
[3]〈一九三一年十-十二月外國旅券下付表〉(T1011_03_131),《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及返納表》(T1011),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4]李應章(偉光),〈在廈門的歲月(一九三二-一九三四)〉收入《臺灣醫生李應章》(臺北:海峽學術,二○一三),頁六四。
[5]李應章(偉光),〈在廈門的歲月(一九三二-一九三四)〉收入《臺灣醫生李應章》,頁六九-七○。
[6]李應章(偉光),〈在廈門的歲月(一九三二-一九三四)〉收入《臺灣醫生李應章》,頁六六-六七。
[7]〈李偉光醫師在滬設立醫院(附圖片)〉《申報》,一九三五年二月九日,十四版。
[8]李應章(偉光),〈在廈門的歲月(一九三二-一九三四)〉收入《臺灣醫生李應章》,頁七一。
[9]〈李偉光醫士嘉惠貧病〉《申報》,一九三五年七月十日,十四版。
[10]李應章,〈李偉光(應章)自傳〉收入李玲虹、龔晉珠主編,《臺灣農民運動先驅者李偉光(上卷)》,頁一五六。
[11]〈李偉光醫師 發明特效戒烟藥(附圖片)〉《申報》,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九日,十六版。
[12]李應章,〈李偉光(應章)自傳〉,收入李玲虹、龔晉珠主編,《臺灣農民運動先驅者李偉光(上卷)》,頁一五八-一五九。
[13] 〈偉光醫院設分院〉《申報》,一九四一年三月廿七日,八版。
[14]〈戒除烟毒者 治療經過〉《申報》,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五日,七版。
[15]〈各界雜訊〉《申報》,一九四一年六月四日,八版。
[16]〈鳴謝偉光醫院李偉光博士〉《申報》,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廿九日,一版。
[17]李應章,〈李偉光(應章)自傳〉收入李玲虹、龔晉珠主編,《臺灣農民運動先驅者李偉光(上卷)》,頁一五○-一五五。
[18]〈外部令各領館保護海外臺胞〉《申報》,一九四六年三月廿八日,三版。
[19]〈外部令各領館保護海外臺胞〉《申報》,一九四六年三月廿八日,三版。
[20]〈日警擊斃臺胞案 滬臺同鄕請懲兇〉《申報》,一九四六年七月廿七日,四版。
[21] 〈臺灣旅京滬六團體代表在滬招待記者發表聲明〉《申報》,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六日,二版。
 
本文摘自《慢船向西:日本時代臺灣人醫師在中國》(前衛出版),文句、段落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調整。
慢船向西:日本時代臺灣人醫師在中國
|醫師熱潮,從日治時代開始|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鍾淑敏
  金鼎獎得主、心臟外科醫師 蘇上豪-專業推薦文

  「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
  日治時期,西醫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行業,
  不僅被視為菁英,更象徵著高社經地位。
  於是,如何取得習醫與行醫的機會,便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不只在臺灣,從滿洲國與中國的廈門等地,都可見到這些臺灣醫師的身影。

  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可說是臺灣人在殖民體制下,以及中日兩國的夾縫間求生存的縮影。如此歷史發展,也造就臺灣人面對變局的靈活變化,知道如何在這個體制之下,前往自己憧憬之地,或是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如臺灣醫師前往廈門、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滿洲即是如此。分布的地域非常廣,不僅是一水之隔的廈門,就連北平、滿洲都有臺灣人的蹤跡。

  如此現象,也有階段性的變化與地域差異。如果一個地方,出現對臺灣人執業或習醫的有利因素,那自然也會吸引臺灣人前來,比如說滿洲與青島的醫學校正是如此。臺灣人前往滿洲、青島等地習醫的現象,也印證日治時期臺灣人的習醫熱潮,臺灣機會少,那就離開臺灣島,在東亞尋找其他機會。換言之,臺灣人是以東亞為舞臺,而非僅在臺灣。

  進入本書,主要分為「臺灣醫師為何要前往中國」,以及「他們去了哪裡」這兩大部分。「臺灣醫師為何要前往中國」談的是時代背景,而「他們去了哪裡」,談的是這些醫師分布,以及其中幾個有趣案例。

 

 

圖3/一九三九年八月十九日,李應章刊登在《大美晚報》的科學化戒煙廣告。

文章資訊
作者 陳力航
出版 前衛出版
刊登專欄 優游歷境:陳力航的歷史視角
刊登日期 2024-05-23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