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Podcast】這一生,他們不只是旁觀者:攝影師鏡頭下的臺灣民主現場

編輯部 2025-09-19
收藏
「有故事要說」希望陪伴大家在這個紛亂時代中,找到思緒可以停泊的地方。我們對臺灣社會運動的印象,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照片、影片,但鏡頭後的攝影師的故事,則少人知曉。

這集「乾杯臺灣人」,我們邀請紀錄片《民主之眼》的導演鍾宜杰、配樂林生祥,來談談這些攝影師的故事。《民主之眼》聚焦九位攝影師的鏡頭,記下 1980 到 2000 年,臺灣社會走在民主化道路上遭遇的種種。當年,導演鍾宜杰看著這些人扛著相機衝到最前線;多年後,換他舉起攝影機,把這些前輩的故事、和鏡頭背後的風景,留給下一代。而同樣參與多場社會運動的音樂人林生祥,則用音符為這些影像找到另一種出口。對他而言,「參與社會運動會得到很多跟沒參與的人很不同的生命經驗,在對抗國家機器的過程中,整個世界開始立體起來。」

他們還有哪些關於那個衝撞年代的故事可分享?事不宜遲,我們開始聽故事吧!👂

精華摘錄

豐恩:你會怎麼形容,他們作為一個攝影記者,在這些社會運動當中扮演的角色?因為你剛剛也提到,這些攝影師對你的啟蒙,這個啟蒙是怎麼樣?

鍾宜杰:過去我們都認為記者應該是客觀的、不應該是介入者,可是我認為 80 年代這些攝影記者,甚或有一些文人,他們其實是用進入媒體的方式來參與運動、參與社會改革,因為那時候戒嚴,媒體不能開放。

這個後來在我們的訪談中也被驗證了,他們確實都有這樣子的情懷,有趣的是,我發現在這個時代之前跟之後,我們幾乎看不到這樣子的群體,所以我認為他們是特殊的。他們其實就是社會參與者跟運動者 ,記者只不過是他們在那個時代下的一個包裝、一個角色。所以很明顯的是,90 年代解除戒嚴、甚至於總統直選之後,他們逐漸就從媒體退場了。

豐恩:所以是因為在那個時候,其實媒體或記者這個身份,提供了他們一些可以去介入社會的獨特的角度、或是位置嗎?

鍾宜杰:是,我認為是這樣。

豐恩:那回來講講生祥,因為剛剛有提到,大家對您的印象都是透過音樂去介入社會,你也參與很多剛剛提到的這些社會運動。一開始是什麼契機,讓你進入這樣一個環境當中?

林生祥:其實 80 年代我基本上都還在學校,我上大學是 91 年,那時候整個社會運動最激烈最蓬勃的時候,已經開始從高峰往下走了⋯⋯
 
🎙️ 想知道導演跟生祥怎麼聊那個衝撞年代嗎?請收聽 ▶▶

❖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9nL7bn
❖ Spotify:https://reurl.cc/XQNq2e
❖ SoundOn:https://reurl.cc/3Mp7M0
❖ KKBOX:https://kkbox.fm/Ny1Fds
文章資訊
作者 編輯部
刊登日期 2025-09-19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訂閱故事電子報享限時贈禮 .ᐟ‪‪.ᐟ
8/30-9/30,凡訂閱「有故事來信」,就送你一則「島嶼開箱」有聲書 🎧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