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黃土水如何在日本殖民時代,用雕刻刀為臺灣人闖出一片天?

2025-07-10
收藏

1895 年,日本殖民臺灣。同年 7 月 3 日,在艋舺祖師廟後的一間小房子裡,黃土水誕生了。

黃土水出身貧窮工匠家庭,從小就生活在被視為「本島人」居住區的艋舺,求學時期分別就讀大稻埕公學校、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深受日式教育薰陶的他,原本應該成為一名懂日文的臺灣教員,化為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一根螺絲。

然而,黃土水在國語學校時期就展現了過人天賦,他所雕刻的〈觀音像〉甚至讓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佩服不已。國語學校提供了現代美術教育的資源,成為黃土水踏入雕刻創作的重要機緣。畢業後,他一邊埋首創作、一邊努力工作。如果說黃土水追求美術的路上充滿了各種貴人,那感動這些貴人的,絕對是他的奮力一搏。

1915 年 9 月,這名出生自臺北的二十歲青年,踏入了位於日本上野的東京美術學校。入學這一年,恰巧是日本殖民臺灣的第二十個年頭。儘管當時赴日留學的臺灣人日益增加,但專攻美術者卻寥寥可數──更別提黃土水在入學東京美術學校以前,從未受過正規美術教育。他在日本的求學生涯,可以說是一次又一次的孤身奮戰。

1920 年,黃土水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立刻便以〈蕃童〉石膏像這一作品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這是當時全日本地位最崇高的美術活動,而黃土水更是首位獲得此一殊榮的臺籍藝術家。更難以想像的是,黃土水還能在接下來的四年內,連續以〈甘露水〉、〈擺姿態的女人〉、〈郊外〉等作品入選帝展(除了 1923 年帝展因東京大地震而取消之外),這樣的成就簡直振奮了臺灣全島人民的心──原來,殖民地臺灣人也能闖出一片天。
 

黃土水的名作〈甘露水〉
由於當時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沒有雕刻項目,臺灣更缺乏雕刻市場,黃土水只能像一位孤獨先知般留在日本,為持續入選帝展而努力,尋求日本皇親貴族及官方的訂單以維持創作生活所需。黃土水雖然留在日本從事創作,卻從未忘記那塊滋養他的土地。他在〈出生於臺灣〉這篇文章中直言:
 

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雖然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我們臺灣是美麗之島更令人懷念。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這位求學異鄉的學子如此思念家鄉?原來,黃土水在日本學習雕刻期間曾不斷被身旁日本人詢問,臺灣是否如日本人想像中那般蠻荒、不文明:
 
我過去六、七年來住在東京,常常碰到令人憤怒,或者抱腹絕倒的奇怪問題。或問:「在在臺灣也像在內地一樣吃米飯嗎?」或在你的祖先也曾割取人頭嗎?」等一本正經地詢問,令我與其說是憤慨,不如說是可憐他們的無知。有一位我的日本朋友給我看他的家傳寶刀,說:「在我下個月中將到到臺中拜訪親戚,想帶這把刀作爲護身用。」滿臉一副下決心準備大冒險的表情。我雖然覺得很可笑,卻總是反覆不斷地澄清,臺灣絕不是到處都有生蕃,而且即使在有生蕃的地方,也絕不是像那樣的可怕。
日本留學時期的黃土水,此圖收錄於《黄土水百年誕辰紀念特刊》。
儘管黃土水成就斐然,卻依舊得生活在種種質疑與訕笑之下。作為殖民地出生的天才雕刻家,黃土水被視為殖民統治的成功象徵,是「統治者開化蠻荒」的絕佳案例。

即便如此,黃土水心心念念的依舊是臺灣鄉土。他的創作靈感、他寫生的對象,全都脫離不了南國風俗及臺灣山水。在日本殖民時代,流行的風景繪畫多半是日式淡雅風格,但黃土水仍多次在文章中肯定臺灣的風景。因為對他而言:
 

西方人嘆稱臺灣為爾摩沙(美麗之島),實在不是沒有道理的。我臺灣島的山容水貌變化多端,天然物產也好像無盡藏般,故可以稱爲南方的寶庫,可比為地上的樂園,此決非溢美之詞。

臺灣的山水,正是他思念的家鄉。
 
1923 年 3 月 22 日,The Japan Times 報導在池袋工作室的黃土水。
儘管生活捉襟見肘,黃土水依然奮力創作,留下眾多雕刻作品。對黃土水來說,他所做的一切不僅是美術創作,更是用自身靈魂開創他所殷殷期盼的「藝術上的褔爾摩沙時代」。在日本受挫的經歷、來自殖民母國的歧視,形塑了那個年代臺籍藝術家的集體意識。黃土水就曾在他少數留下的文章中,不斷呼籲要以藝術創作表現臺灣。他將靈魂與技藝都奉獻給雕刻,只因他堅信:「能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這就是精神上的不朽。至少對我們藝術家而言,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被完全毀滅之前,我們是不會死的。」
 
黃土水的成就,激勵了眾多後輩前往日本學習藝術創作,其中他的同校學弟陳植棋,便是一例。此為陳植棋的〈淡水風景〉,1930,第十一回帝展入選,家屬收藏。(圖片提供:郭江宋工作室)
從 1895 年到 1930 年,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中,這名開創臺灣美術新高峰的雕刻家,一輩子都活在日本殖民之下。從貧困的工匠之子,躍升成撼動現代東亞的雕刻家,黃土水用作品留下了不枉此生的成就。

除了雕刻技藝上的成就,黃土水還留給當代臺灣人另一項遺產。這位隻身留在池袋個人工作室中不斷雕刻的身影,用手中的雕刻刀替臺灣人在日本殖民時代鑿開了空間,用肉身開創了一條可行的道路。他還留下了結合東方與西方美感的眾多雕刻作品,象徵著臺灣美術自此走向了不同於中國傳統藝術的新時代。
 
讀不過癮,還想知道更多臺灣藝術家的故事嗎?臺灣近代美術史經典《風景心境》絕版重生計畫,現正募資中!
2001 年《風景心境》首次出版,由顏娟英老師主編,是臺灣第一本系統性整理日治時期美術文獻的專書,廣泛收錄 1907 - 1945 年代,藝術家與藝評人在報刊、展覽專刊與地方社團中發表的原始資料,建立了從創作、評論、展覽到地方文化社群的完整脈絡。出版後即受到學界與文化界高度重視,成為研究與策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然而,不敵日益萎縮的出版市場,《風景心境》不久便絕版。多年來在圖書館館藏與拍賣網站上皆難以取得,一書難求,甚至成為許多學術論文與文化研究中遺憾的缺口⋯⋯

如今,衛城出版籌劃重新出版這套經典。不只是再版,更要將臺灣美術的「自己的聲音」重新傳回主流敘事中。

現在「臺灣近代美術史經典《風景心境》絕版重生計畫」如火如荼募資中,募資時間只到 2025 年 8 月 4 號,快來看看更多新版特色、支持方案吧!

➪➪ 募資頁面看這裡 🖌️
文章資訊
作者・圖片提供 衛城出版
刊登日期 2025-07-10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