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要說」希望陪伴大家在這個紛亂時代中,找到思緒可以停泊的地方。這一集「乾杯臺灣人」,我們邀請來自東京、長年在臺灣研究農業史的都留俊太郎老師來作客。他從「東京天龍國人」(自言)的視角出發,因為對鄉下農村充滿好奇,跨海來到臺灣歷史的角落。紮實地做田野、勤懇地學臺語(恐怕比不少臺灣人還輾轉!),挖掘日治時期二林蔗農事件背後的複雜脈絡,並接觸蔗農組合幹部劉崧甫在獄中寫的《鐵窗日記》,補足農民運動背後,「群眾與菁英」關係的關鍵拼圖。
不過⋯⋯為什麼一位日本歷史學者,會一頭栽進臺灣的農村研究呢?事不宜遲,我們就開始囉!👂
精華摘錄
都留俊太郎:當時在二林開始做長期的田野調查,不久後就在當地文史工作者的介紹之下,從蔗農組合幹部的子孫那裡,拿到那個幹部寫的日記。那位幹部叫劉崧甫。
豐恩:能不能跟我們介紹一下劉崧甫這個人?
都留俊太郎:首先,帶領農民運動的組織叫蔗農組合,劉崧甫是蔗農組合的幹部。其實蔗農組合最大的人物是李應章,劉崧甫算是李應章的左右手,他是在當地的望族出身。不過他的學歷沒有李應章那麼高。
豐恩:李應章是醫學院的學生。
都留俊太郎:對,他是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的。劉崧甫的學歷沒他那麼高,但在當地來講非常高。
豐恩:那這個日記裡面是寫些什麼?因為標題叫做《鐵窗日記》,等於是他在獄中所寫的?
都留俊太郎:沒錯,當時蔗農事件發生,劉崧甫、李應章等幹部都被逮捕,坐牢差不多半年、一年左右 ,那本日記就是他在臺中監獄寫的。有一些是獄中生活比較雜的事情,例如夏天很熱、蚊子非常多、拉肚子等等。不過還是偶爾會看到他在政治上的思想或是看法、批評製糖公司的意見,也有透露出他的一些道德觀之類,所以從日記裡可以觀察到他作為幹部的切身感受,在農民運動研究來講,是一個很有價值的部分。
也有記錄到,最後發生比較暴力的衝突的部分。我覺得最有趣的部分是,發生較大規模衝突的時候,那些幹部都不在現場。
豐恩:跟中華民國革命的時候,孫中山不在中國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