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要說」希望陪伴大家在這個紛亂時代中,找到思緒可以停泊的地方。如果要描述 1990 年代的臺北,你會想到什麼?那是個政治動盪、股價大跌、都市開發如火如荼的年代,有些人因臺海危機而遠走,另一些人則留了下來。對於童年或青春正好走過這個時代的人來說,臺北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怪城」。
這集「乾杯臺灣人」,我們邀請到在這座城市裡長大的《怪城少女》作者劉思坊。多年後,早已離開臺北萬里之遙的她,回望自己的童年記憶,將個人故事與社會變遷交疊,寫了一部屬於臺北、也屬於我們的小說。事不宜遲,我們開始聽故事吧!👂
精華摘錄
豐恩:思坊自己是80年代在臺北出生、90年代在臺北長大的。
思坊:對,我們年齡應該差不多。
豐恩:對,那我因為我也是在臺北出生長大的臺北人,所以看這個小說就會很有感覺,因為這就是我所成長的年代。那當然我覺得聽眾你不需要是臺北人,你大概只要活過90年代,就會對這書中講的很多文化的指涉就會很有感覺了。
所以我想回來談,思坊妳自己對臺北的印象是什麼,尤其時90年代的臺北?
思坊:我最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就是在 90 年代有很多視覺經驗。那時電視還是主要的傳播媒體,看新聞、看明星,都是以視覺為主。
但我想岔出去講一個經驗。我最近參加了一個在曼哈頓公園舉辦的冥想活動,要一邊走一邊冥想。過程中我發現,如果你真的很專心去注意聽覺,其實會比想像中還要敏感,甚至能聽得很遠。當我專心的時候,發現自己可以聽到路邊很遠的人在聊天,甚至聽到城市另一邊的噪音,各種聲音一層一層疊起來。
這讓我想到,其實 90 年代也是一個非常喧鬧的聲音時代。小時候我們對流行音樂特別熱衷。現在聽音樂很方便,在網路平台上就能免費聽,但當時我們會很努力去蒐集喜歡明星的專輯。對我來說,90 年代是「聲音大於一切」的時代,音樂的力量非常強烈。
當時的流行歌曲,只要我給你一句歌詞,大部分活過那個年代的人幾乎都能整首唱出來。那些音樂有著巨大的時代感,每個人都對它有記憶。對我來說,90 年代最強烈的記憶,就是音樂。